吳民興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不斷推進,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問題也引起了廣大初中歷史教師的重視。歷史課程探究性學習是指教師不直接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通過一系列學習活動,最終獲得知識,掌握科學探究方法和思維,并培養(yǎng)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學習方式。本文就筆者如何構建歷史探究性教學這一問題,結合自己在教學實踐中所積累的經(jīng)驗,簡單談談幾點建議。
關鍵詞:初中歷史;探究性;教學;策略
一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人類過去的活動紛繁復雜,豐富多彩,但它是過去的人和事,無法重現(xiàn)在人們眼前。如果傳授方法不得當,往往使學生產(chǎn)生枯燥乏味、昏昏欲睡的感覺。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創(chuàng)設新穎、生動的教學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充滿期待,并積極思考。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會有動力去克服學習上的阻力,只有在興趣的基礎上,學生的動力才會更加持久,學生才會積極地去學習。歷史課堂上,若能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成功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迅速地進入教師所設定的教學氣氛中,就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主動性,讓課堂教學進入良性循環(huán)。大量教學實踐表明,當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與自己的興趣相聯(lián)系時,學生對新知識的認同感就越強,他們接納新知識的愿望也就越強烈。例如在教學“羅斯福新政和德國法西斯專政”時,我是這樣導入的:羅斯福一直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tǒng)之一,是20世紀美國最受民眾愛戴的總統(tǒng),也是美國歷史上唯一連任4屆總統(tǒng)的人,更是唯一一位坐在輪椅上的美國總統(tǒng),還是繼林肯之后最受美國和世界公眾歡迎的美國總統(tǒng),被人們譽為“獅子”和“狐貍”。政敵們常用他的殘疾來攻擊他,這是羅斯福終身都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但是他總能以出色的政績、卓越的口才與充沛的精力扭轉局面。
二、講究方法,讓探究落到實處
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在活動中從實際出發(fā),教給學生探究知識的方法,巧妙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探究。在探究問題的課堂教學中,應少一些知識再現(xiàn)性的問題,多一些思考性的問題。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給學生多一些時間和空間,多一些思考的過程,少一些死記硬背,課堂才會充滿探究的氛圍,才會生機勃勃。
大量教學實踐證明,適當提出課堂問題并解決問題,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根據(jù)教學內容設疑,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動手,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去體驗、去感悟。同時鼓勵學生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批判地對待人類的歷史認識,形成正確的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正是歷史課堂教學追求的目標,也是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體現(xiàn)。
三、培養(yǎng)學生運用資料分析問題的歷史探究能力
初中歷史學科綜合性較強,知識結構既包括縱向知識,又包括橫向知識。學生在搜集資料的基礎上,運用資料分析問題時,會自然地將縱向知識與橫向知識聯(lián)系起來,將歷史知識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聯(lián)系起來。因此培養(yǎng)學生運用資料分析問題的歷史思維能力,能夠使學生學會對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比較,篩選,分析,歸納,提出合乎邏輯的解釋,能夠培養(yǎng)學生較強的歷史思維。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獲得的不僅是對歷史的知識性了解,更重要的是獲得探究歷史的情感體驗,并從歷史中吸取所需的養(yǎng)分,使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得。
四、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教學直觀、生動、形象,可以使枯燥抽象的理論變得形象具體,便于學生加深對重點、難點的記憶和理解。而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的特點,而這種“過去性”往往給學生帶來一種隔膜感和距離感,因此在課堂上應適當運用多媒體,化靜為動,調動學生的視聽器官為學習服務。同時能化抽象為直觀,形象地再現(xiàn)本來面貌,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增強歷史的真實感,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徐 川.歷史教學中課堂教學導入方法淺談[J].讀寫算(教研版),2013(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