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瑩
摘 要:隨著新課改如火如荼地進行,語文課堂也呈現一片熱鬧的景象,在這樣的課堂中,一切都在快節奏地進行。這顯然不利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也不利于學生進行深刻的文本解讀。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等待,從而發現語文課堂的精彩。
關鍵詞:語文;等待;精彩
一、耐心等待,尊重生本差異
初中生有很強的競爭意識,喜歡在各種活動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尤其是自己擅長的內容。但是,語文教師也要注意到,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性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這樣的生本差異,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注意因材施教,耐心等待每個學生的變化和進步。
例如,在教學《小石潭記》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感知這篇課文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文章優美的語言與永州小石潭的美麗景色。在此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自己讀一讀這篇文章,要帶有一定的感情,讀出文本之美。之后,教師請一名學生為大家朗讀一下,但是由于學生準備不充分,效果并不好。這時教師沒有嚴厲的批評,而是積極引導。在教師的鼓勵下,這位學生積極準備,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在第二次朗讀的過程中有了明顯進步。而且,他還利用課下的時間找到了有關永州小石潭的風景視頻和大家分享。可見,教師的耐心等待讓他樹立了學習信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鼓勵等待,促發動態生成
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的精心預設,當然更離不開教學活動中的動態生成。動態生成的過程往往就是課堂活動高潮迭起的過程,給課堂帶來不一樣的精彩。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就要用鼓勵的語言激發學生,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等待學生自主探究,體會到自主學習與探究的快樂。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課文《甜甜的泥土》時,就出現了這樣的精彩生成。在這篇小小說中,作者用細膩的筆調抒發了一個離異媽媽對自己孩子深深的愛。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都被這種情感深深感動,這時教師在為學生播放了《媽媽再愛我一次》的視頻片段,將學生的感情再次升華。就在教師認為可以完美結束教學的時候,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我覺得傳達室的老頭太可惡了,那樣對待這個可憐的母親。”對于這個問題的提出,教師意識到是引導學生深刻解讀的機會,于是鼓勵學生探討,最終使他們認識到老人并不是冷酷無情,而是一種責任心的體現,這從后文中糖交到小亮手中可以看出。這樣寫也是在呼吁大家都來關心像小亮一樣的人,讓他們感受親情以及社會的溫暖。
三、信任等待,啟迪自主創新
新課改環境下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以信任為基礎的等待就能夠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創造性的解讀,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
《孔乙己》是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一篇重點課文,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將深入剖析這篇文章的主體作為了教學的重點內容,當然這也是教學的難點。但是,對于這樣的內容,教師沒有自己講解灌輸,而是相信學生的能力,將探究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教師鼓勵學生利用網絡或者其他途徑搜集關于這篇文章的背景資料,然后大家一起討論交流,形成自己的觀點。在探究之后,學生都有了自己的認識。如有的學生認為這篇文章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孔乙己造成的精神毒害,主題就是直指封建科舉制度的弊端以及對人們造成的毒害,這顯然是結合了當時的社會背景來談的。還有的學生看到了文本中人們的涼薄,毫無同情之心,認為文本的主題是喚醒麻木不仁的大眾。不同的觀點顯示學生對文本有了自己的獨特見解,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一味追求教學的快節奏,而是要注重引導學生深度閱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等待,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學會等待,“等”出初中語文課堂的精彩。
參考文獻:
[1]繆大林.等待,語文課堂教學生成的精彩[J].華人時刊,2014(5):52.
[2]張 國.試論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優化與設計規律[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1(2):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