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炯杰
摘 要:數學作為一門主科課程,在各個階段的教育中占有主要地位。而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是學好數學的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數學這門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缺少趣味性,較枯燥乏味,這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將抽象的數學與實際生活情境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使學生發現其中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學數學教學;作用
利用生活情境開展數學教學,將枯燥乏味的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對接,使學習更加注重實踐性,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將知識生活化,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而當今新課標的改革無疑極大地推動了利用生活情境開展數學教學的進程,下面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探討。
一、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作用
首先,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將抽象的知識變得清晰化、明朗化,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數學知識,從而產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其次,將數學與現實生活對接,使學生了解數學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從而了解學好數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最后,利用生活情境與數學對接,可以培養學生主動分析問題的能力,在生活中懂得運用數學思想解決問題,增加學習的信心,從而主動學習數學,將數學這門高難度的學科簡單化,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質量。
二、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
1.創設生活情境,解決數學問題
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知識較為枯燥和抽象,學生較難理解,從而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對此,教師應將枯燥和抽象的數學知識與有趣的實際問題相結合,創造一個學生較為熟知的生活情境,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應用題”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引入“西游記”情境:“唐僧餓了,派八戒去化緣,豬八戒在田地里摘了50個玉米放成一堆,這堆玉米距離唐僧有25米,它每次最多可以背25個,但是只要手里有玉米就會每走一米吃一個。問:豬八戒最多能帶多少個玉米給唐僧?”請學生動腦思考并回答。由于學生對“西游記”較為熟悉,引入此類生活化情境,充分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另外,教師在講解一些圖形常識問題時,可以引入這樣的情境:“懶羊羊和灰太狼比賽誰騎自行車最快,他們分別制造出屬于自己的自行車,懶羊羊制造的是三角形,灰太狼制造的是正方形,你覺得誰會贏?為什么?”學生對于此類問題較為感興趣,思考、回答的積極性更高。
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減少知識的抽象感和枯燥感,使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并應用到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2.利用生活語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教師講課過程中,會用到許多數學的專有名詞,由于小學生對詞匯理解力低,很容易對此知識點產生誤解。因此,在講課過程中,教師應將較難理解的專有名詞,轉化為學生熟悉的生活化語言,這樣可減少學生對知識的陌生感,更好地理解消化知識。
3.實施生活化課堂練習,確保對知識的學以致用
數學知識不僅局限于書本中的公式和算數,若想真正掌握這門課程,應理論聯系實際,需要教師給學生創設一個現實情境,由此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將知識活學活用,在鞏固課堂所講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自主分析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講解一百以內加減法時,教師可預留如下課堂練習作業:讓學生通過對比結果歸納一百以內加減法的規律。如:5+5,5+6,5+7。通過口算,學生即可得出個位滿十的時候,要在十位進一位,即“滿十進一”。起初盡可能用較容易算出的數字舉例子,得到規律后增加難度。
又如,在講解“長方形的周長”時,首先,教師向學生解釋周長的意義。將抽象的數學名詞轉化為學生的語言,即周長為圖形一周的長度,之后可以指揮學生測量班級窗戶的長與寬,得出班級窗戶的長與寬,相加求出班級窗戶的周長。其次,指揮學生測量班級粉筆盒的長與寬,得出粉筆盒的長與寬后,相加求出粉筆盒的周長。最后,讓學生自己歸納這幾次的結果,并總結長方形的周長公式,即(長+寬)×2。在聯系實際的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使學生親自動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數學知識雖然枯燥難懂,但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應將其與生活情境充分結合,這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又可提高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使學生的學習效率顯著提高。另外,將生活情境與數學結合起來可以充分發揮知識的力量,將知識活學活用,既可鞏固課堂內容又可將知識生活化,便利你我他。最后,教師應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并利用課上所講語言點,從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欲望。
參考文獻:
[1]曾碧珍.巧妙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赤子:上中旬,2015(2).
[2]林瑋.情境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計算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好家長,2014(48).
[3]白淑芬.論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