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華
摘 要: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逐漸減退,老師也感到教學越來越吃力。反思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減退的原因,找出對策,讓學生持續保持對語文的熱愛,學好語文知識。
關鍵詞:培養動機;教學智慧;真誠賞識
為了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效果,我們在學校三個年級六個班做了一次問卷調查:你喜歡什么樣的老師?喜歡什么樣的課堂?你有寫日記的習慣嗎?調查發現,一些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日益減退,對此,語文老師應該怎么辦?我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當務之急是認真反思,找出原因,對癥下藥,讓小學生繼續保持對語文的興趣,完成語文的教學任務。
一、培養動機,讓學生愿學
學生愿不愿學習,是由學習動機決定的。具有內在動力時的自主學習是效率最高、記憶最佳的一種學習類型。動力從何而來?首先,要點燃學習興趣。教師用精彩的畫面、生動的故事、新奇的問題、適度的競爭等,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盎然地走進學習。其次,要營造好的學習氛圍。教師真情流露、童心四溢、幽默風趣,做學生的大朋友,一起玩、一起想、一起學,課堂氣氛寬松而愉悅,學生怎能不樂學?再次,要培養學生的求知動機。隨著學生年級、年齡的升高,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我調節、自我激勵,明確學習的價值和責任,促使學生的學習動機由外部向內部轉化,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并推動學生努力學習。
二、智慧教學,讓學生盼學
激勵學生學習語文,追求語文教學的新境界,是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智慧,是我們今日做一個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的關鍵。
1.要尊重學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說,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對話”昭示的是民主、平等和尊重。做教師的要走進學生、理解學生、體諒學生。要讓學生愿意接近你,喜歡你。其實,學生對老師要求很低,只要你心里裝著學生,親切地對待學生,經常鼓勵學生,善意提醒學生,學生就會喜歡你。古語有云: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歡你,愛屋及烏,自然會喜歡上你的課。
2.引導學生親歷學習的過程
特級教師于永正先生說:“語文姓‘語,小語姓‘小。”小學語文是啟蒙教育,是學生學習的起始階段,也是基礎階段。在教學中,教師不要越位,不要人為地拔高要求,要因材施教,要引導學生把字認好、寫好,把詞語掌握好,把課文讀好。在讀中品味,在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興趣。不越位,可以使課堂教學變得簡單而輕松;做到位,才能讓學生學得扎實而有效。聰明的教師在課堂上不會直截了當地告知答案,也不會滔滔不絕地講個精透,而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把課堂教給學生,老師可以在他們遺漏的地方補充,在他們不懂的地方點撥,在他們成功的地方
欣賞。
3.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因材施教。對基礎差的學生要耐心輔導,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鼓勵他們克服困難,他們有點滴進步要及時表揚,使他們看到自己的成績和進步產生愉悅感,樹立自信心,以促使他們敢于接受更大的挑戰,從而以更大的熱情戰勝困難。對于內向孤僻的學生要多關心,多與他們交流溝通,使他們感受老師誠摯的愛。對于缺乏自信的學生要定低目標,給他們創造達到和超越目標的可能性,只要達到就大加表揚,讓他們學在鼓勵之中,不知不覺建立信心,產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學習中既充當實踐的主體,又充當思維的主體,學會合作,積極互動。教師只當觀察者、參與者、組織者、協作者。生進師退,學進教退,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濃。
三、真誠賞識,讓學生樂學
賞識就是“夸”,就是激勵、鼓勵、贊美的意思。于永正老師曾在他的教學隨筆中寫過:我上課前,要給學生準備一百頂帽子。這些“高帽子”正是于老師對學生的贊美。聽于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特別是他課堂上瞬間生成的對學生的激勵、贊賞和關懷的話語,常常讓聽課老師為之動容,更讓學生感到幸福和溫暖。也許就是這樣一句不經意的贊美,卻燃起了一個個學生的教師夢、作家夢、科學家夢……學生需要老師對他們洞若觀火般的了解與有針對性的引領,也需要對他們及時地加以表揚和肯定。
賞識學生、贊美學生,需要傾聽和觀察。觀察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觀察他們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傾聽他們的想法和觀點,而后在其得意之處給予最中肯的賞識,這才是最有價值的贊許;在其迷惑處、困頓處、彷徨時給予關注,這才是最有力的提振。賞識與關愛是心靈的潤澤,它給予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勇氣,給予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快樂。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幫助學生懂得學習目的,應用教學智慧,指導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么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可以培養成功的,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也是有希望的。
參考文獻:
牛靜梅.小學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和激發[J].學周刊,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