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卿
近年來《在新疆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促進百萬人就業》政策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會議提出:“堅持以增加就業為導向,以有效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發揮紡織服裝產業在吸納就業、增加農牧民收入、促進城鎮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實現喀什紡織工業的跨越式發展,促進喀什地區的和諧和長治久安。”
喀什具有豐富的棉花資源,是新疆重要的紡織工業基地。近日,喀什地區纖維檢驗所對全地區服裝企業進行全面走訪,發現束縛產業發展的幾個問題,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喀什地區服裝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喀什地區地委和行署結合經濟產業特點,為搶抓自治區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帶動就業和“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巴經濟走廊”的機遇,落實《喀什地區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規劃》,利用喀什地區豐富的棉花資源,已經建成喀什市、巴楚縣兩個自治區級紡織服裝產業園,莎車、英吉沙、岳普湖三個地區級重點服裝產業園。喀什地區現有服裝、制襪企業91家。
截至目前,喀什地區纖維檢驗所共走訪服裝企業30家。其中開工生產的服裝企業25家,正在建設的服裝企業5家,企業用工人數共計達6052人。其中生產學生校服、制服的生產企業12家;對外貿易服裝生產企業13家,主要生產襪子、T恤、打底褲、運動裝、襯衣等,產品出口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歐美等國家。目前投入生產的企業,全部是外地企業的分公司,按照總公司下達的訂單任務,生產完畢直接運回總公司統一銷售。隨著我區服裝產業的發展,喀什將成為向西出口的服裝加工基地和紡織品中轉集散基地。
服裝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服裝標識不規范。我區服裝企業生產的產品標識上的標注項目基本上存在漏標、錯標、標識含量不準確的情況。在走訪的30家服裝企業中,不標注制造名稱和地址有16家,未標注安全類別的有21家,纖維成分含量與明示不符有3家。這主要是因為,服裝企業對國家標準、法律法規的理解不夠全面,企業實驗室不具備紡織面料的自檢能力,同時又不愿意送檢。這就造成服裝標識含量準確性差,甚至少數企業明知所用材料是低性能、低價值的纖維卻故意標為高性能、高價值的纖維,或者故意標高高性能纖維的含量,以誤導消費者。
(二)生產廠家質量監控意識不強。部分生產廠家的內部質量管理體系不健全,企業為了節省成本,增加自己的利潤空間,內部未設置檢測實驗室、不配備檢驗人員。對服裝成分面料不進行檢查,產品沒有出廠檢驗的程序,嚴重影響成衣質量,以及消費者對服裝性能的判定。
(三)服裝企業缺乏自創品牌。喀什地區的多數服裝企業都以來料加工和訂單生產,主要生產學生校服和床上用品、勞保服等,未形成“紡紗— 織造— 設計—加工— 成品 —銷售”的一條龍產業鏈。當地企業始終處于產業鏈的底端,消耗的人力和資源成本高收益低,無廣告、無品牌、無設計,靠訂單進行經營的模式,又受到人才、技術和銷售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未形成當地獨有的品牌。
(四)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短缺,用工壓力大。服裝企業勞動熟練程度高,對人員專業技能要求較高,企業普遍缺乏技術、設計和管理人員,尤其是設計人員,許多紡織服裝類高校畢業生不愿在服裝行業發展,轉行去市場銷售、貿易等其他行業發展,使得服裝企業高層次技術、管理人員相對匱乏,行業創新能力弱。另外喀什地區少數民族人員較多,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多數存在語言溝通方面的障礙,工人難以滿足企業工作要求。
服裝產業發展的建議
只有發揮企業、政府、協會和科研院所的積極性,整合全區的優質資源,為服裝企業做好服務工作,才能使我區服裝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具體措施如下:
1.把好進貨質量關。作為生產企業及供貨商,應從源頭把好原料質量關,在采購面料時加強產品質量檢測,特別是安全性能指標,要對供應商提出相應的質量要求,可以委托專業纖檢機構進行檢驗,或由進貨廠家提供相關法定檢驗機構出具的正規檢驗報告。
2.規范服裝標識。生產企業在生產的服裝產品出廠前,應制定嚴格的控制程序,對產品的號型、纖維含量、安全類別等所能符合的質量等級以及所能經受的洗滌條件進行嚴格測試和評估。服裝生產企業還應不斷加強自身技術能力建設,掌握提高質量管理的方法,使服裝產品標識合格率和成衣質量顯著提高。
3.增進服裝企業間的交流。由當地政府牽頭,各職能部門發揮自身管理和技術優勢,做好對我區服裝企業的服務工作。主動向企業宣傳國家標準及法律法規,定期舉辦服裝產業高級管理交流會議,質監部門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借助會議宣傳《纖維質量監督管理辦法》《國家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以及相關國家標準,同時讓企業暢所欲言,反映問題,相互溝通,增強質量意識,努力提高服裝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4.加強職工崗位培訓。政府加大服裝產業職業培訓力度,依托企業、職業學校和各類職業培訓機構,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以進城務工為目標,實行服裝專項技術能力或單個崗位需要的專項職業技能培訓,切實緩解企業用工短缺問題。
5.提升企業競爭實力。服裝企業要從自身實際出發,憑借十項優惠政策支持、檢驗測評、信息技術等資源,抓住產業調整和振興的機遇,深化企業改革,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步伐,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不斷提升企業管理和科學決策水平,提高核心競爭能力。強化質量管理,加大產品研發和技術進步投入,增強新技術產品、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能力和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產品的檔次和水平。把握國內外市場形勢變化,努力開發適銷對路產品,提高對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能力,使產品開發、品牌培育與市場緊密結合。堅決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生產能力。優勢企業可利用自身規模、技術和品牌優勢,通過兼并重組進一步做大做強,全面履行社會責任,建立和諧企業。
(作者單位:喀什地區纖維檢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