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勝芳
摘 要:語文滲透在人們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小學學習語文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加強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大力提高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如何加強小學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展開論述。
關鍵詞:實踐能力;學習積極性;語文素養;想象力
近幾年,我們的國民經濟正在高速的發展,國家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為了應對國家對人才的高質量要求,教育部開始對目前的小學教育提出了改革。在教育部提出的語文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我們老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我們培養實踐能力的途徑應該是語文實踐,而不是特意地去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化和完整性。”我們都知道,語文在我們所學的課程中是應用最廣泛的一門學科,它貫穿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此來加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實行自由的實踐教學模式
在我們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采用的是老師在講臺講、學生在下面記的方式。語文是一門理解性很強的課程,如果老師單純采用講的方式學生會很難理解課本中的知識,達不到預期的上課效果。為了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我們需要對現有的語文教學模式進行改變。倡導在語文課堂上實行自由的實踐教學模式,具體來說就是在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老師在課堂中起指引作用。
在語文課堂上,老師可以將班級中的學生平均分成6個組,并且賦予每個組里的學生一個代號。在語文課堂中,老師點到學生的時候不要叫名字,就叫每個學生的代號。比如說,老師有一個問題需要學生起來解釋一下,就直接點名說那個組的代號的學生就可以,并且每回答對一個問題就給這個組里積10分,每個星期結算一下每個組的總分,總分最少的學生要在下節課的時候表演節目。通過這種積分的方式,可以增強學生的斗志,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將語文教學設定在情境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單純的課本教學,是很難勾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小學生正是精力旺盛的時候,我們要利用小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來設置我們的語文教學模式。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要學會聯系現實,給學生設定特定的情境來學習課本中的知識。比如說,我們在給學生講“孔融讓梨”這個成語的時候,我們可以選取幾個學生來分別扮演故事中的人物,通過學生的切身感受,來加深學生對這個成語的理解。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局限于將課本的知識教給學生,小學生正處于需要人正確引導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們的學習能力很強,我們在讓學生學會知識的同時,也要學會正確的做人。所以,加強語文實踐活動,為學生在課堂上設定情境模擬,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通過各種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語文教學活動的實踐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所以小學語文老師在為學生設計實踐活動的時候,不能采用單一的方式。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式:
1.上課采用競爭搶答的模式。前面我們說到了將班級中的學生分成六個小組,語文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采用競爭搶答的方式來加強語文教學實踐活動。具體來說就是,老師在課上的時候提出一個問題,讓所有學生來進行搶答,如果回答正確就積十分,回答錯誤就扣十分,每個星期結算一下班級中每個人的總分,最后班級里總分最少的學生要準備一個節目在上課的時候為班里同學來表演。
2.讓學生在課余時間為課文編排話劇。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有很多課文都是通過童話故事來描述的,這種故事通常故事情節坎坷多變,適于編排話劇。像這種課文,我們就可以讓班級中的學生進行自由分組,分組完畢后每個人來挑選適合自己的角色,分別扮演課本童話故事中的人物,在第二天上課的時候,讓班級中的每一組學生都演繹一下自己編排的故事,最后教師對學生的表現作出總結。通過學生的自導自演,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語文課本中知識的理解,還能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溝通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而言之,小學生語文實踐活動對小學生各方面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大幅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小學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也有利于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為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打下堅實的基礎。總體來說,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離不開加強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活動,所以我們必須在小學語文過程中堅持開展實施正確的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王祝燕.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小議語文綜合實踐活動[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7).
[2]王思.在社團活動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實踐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呂天榮.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新論[J].吉林教育,2011(Z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