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昕

這段時間,走訪了東南亞一些國家華文教育狀況。這些國家的學生和家長對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來的熱情讓人印象深刻。這些華文學校,在校人數通常有300到500人,有的甚至達到七八千人,涵蓋從幼兒園、小學、初中到高中的教育體系。一些學校的教室、走廊、大堂都張貼著國學經典中的詞句,尤其是《弟子規》的字詞更為突出,校園所到之處,孩子見到你都是合掌鞠躬,充滿著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氛圍。重要的是這些華?!坝薪虩o類”,當地族群的學生人數也在逐年增多,他們的父母認為孩子會說漢語,將來有更好的工作選擇機會和福利待遇。
在東南亞感受到這些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傳統文化氣息時,國學經典在國內卻似乎成了現代化進程中的另類,傳統文化教育并沒有成為體制內的普及教育,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人們往往要求助于體制外教育,而體制外教育又存在著良莠不齊的情況。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既不能弄得詭譎玄幻、唯我獨尊,把它當作供奉品;也不能妄自菲薄、崇洋媚外,把它當作廢舊品。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國家,是傳統文化的思想根基在起著重要牽引作用。
傳統文化來自于現實生活而又回歸于現實需求,體現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統一。傳統文化不僅是一種內在的精神信仰和美德修養,也是一種切實改善經濟社會狀況的實用工具。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歸根結底是能讓當下的人過得更好。當今中國成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機,背后體現的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耙粠б宦贰睉鹇缘耐七M,不僅僅是高鐵、手機等產品在國外的普及,重要的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管理方式,在促進全球各國公共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當今世界,人類面對諸如恐怖主義、經濟下滑、環境生態等眾多共同性問題。中國在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基礎上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主動承擔國際責任,在全球治理中留下中國文化思想印記,讓全球共享中國的優質文化基因,讓中國的文化基因可以助力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和諧、包容之道,有助于凝聚著這個撕裂的社會、對立的族群,化解乖張和戾氣。當前世界各國都在尋求中國經濟發展背后的文化基因,期冀這一基因是可復制、模仿、可繁殖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提出踐行正確義利觀,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倡導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全球治理方案越來越多地注入中國傳統文化基因,中國也越來越成為全球治理的參與者和引領者。
要發揮傳統文化在全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需要在與時俱進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兼容并蓄”,能與各種優秀海外文化進行交流互鑒。要通過學術話語挖掘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與價值邏輯,增強傳統文化的原創動力;要通過日常話語將傳統文化接地氣,促進全球經濟社會有序發展,增強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競爭力。今天的中華民族,不僅擔負著自我的發展責任,也承擔著人類的發展使命。只有中華民族當下活著的成員能夠承接得住自己古代先賢的文化思想遺產并加以弘揚光大,激發傳統文化的思想活力,才足以引導當下全球活動者共商共建共享美好的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