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騰杰
摘要:以儒身論道品佛,其實就是在我們的生活和事業中,理解和運用佛家的性--慈悲和堅韌、道家的道--灑脫和兼容、儒家的明德來修身養性,這樣我們面對時代變革,方能靜下來,關注內心,看清自己,不迷失方向。
關鍵字:西游記;儒家;道家;修養
中圖分類號:B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013-01
寫下這個龐大的命題,連自己也覺得猶如大海里撈針,無從下手,但喜迎猴年,心中總有一些話語,不吐而心生不快,憋得難受,苦思幾日,終忍不住提筆,也罷,就當閑敘,以舒心結。
從年前“六小齡童”老師能否上春晚,大家一言一語,口槍舌戰,好生熱鬧,說句心里話,作為80后,在這而立之年,若除夕夜,零點鐘聲敲響的那一刻,“猴王”率領一群小猴子出來鬧春,想想也已經是淚流滿面,但終究未能如愿,雖有遺憾,但也只能歲月靜好,愿章金萊老師身體康健。之后數日,夢中“猴王”總是叩擊心坎,《西游記》中的章節不時竄來竄去,怎一個“念”字了得。
作為四大名著的《西游記》在中國可謂是婦孺皆知。記得自己從初中到高中的那段時間,每年的寒暑假,六小齡童版的《西游記》都有重播,一次次的看,一次次的回味,卻不感乏倦。《西游記》在中國古典神魔小說名著中可算最駁雜的一部書,它揉進了佛、道、儒三家之言,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極盡想象,可謂奇哉、美哉、妙哉。書中的精妙內涵自有高人指點,而于我,念念不忘的是神仙(道教)的逍遙與佛教的肅嚴。
回想劇中天庭的場景,大多是美輪美奐,而西天雷音寺,卻是莊嚴肅穆,為什么呢?
此時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個疲倦的身影,在炙熱的陽光下緩緩行走著,他就是《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公元627年,大唐帝國的都城——長安,饑荒即將到來,百姓紛紛逃難,在逃荒的人群中,行走著一位叫玄奘的人,他要前往遙遠的西方,尋求佛法。行走在路上,動蕩的世事、苦難的大眾給青年玄奘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于是,他不斷的行走,不斷的追問,追問解決人世間苦痛的方法,西出玉門關,還是偷偷混出的,又單槍匹馬走出了沙漠,這一路的艱辛,恐是笑不出來的。
而道教是中國唯一土生土長的宗教,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道教集中國古代文化之大成,不必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去求索,自然比佛教多了份灑脫。道教成立后,為了吸引百姓的注意和信仰,尊奉老子為祖師,稱他為“太上老君”,想想《西游記》中太上老君搗鼓了一個煉丹爐,整天煉制丹藥、修仙,好不自在;而作為“人”的老子,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時的背影也是洋洋灑灑,后來的莊子,幻化為蝶,更是迤邐多姿的。
同樣西出求索,佛教的背影是黑白的,單一的,苦澀的;道教的背影是彩色的,絢麗的,豐富的。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進程中,不乏出現統治階層為了自身治理的需要而特別推崇某一種宗教,這就為佛家和道家各自的興盛發展提供了契機,例如佛教在東晉南北朝時期的快速發展,后來的元代、清代,都是借助佛教思想起家,尤其是元代,焚毀道經,獨尊佛教;而道教在隋唐、五代、北宋的興盛,尤其是唐高祖李淵稱帝后,他尊老子為其祖先,宣稱自己是“神仙之苗裔”,表明“道大佛小”,至唐玄宗執政時期,道教發展到全盛,社會上的崇道之風發展到極致,而北宋的統治者同樣繼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宋真宗和宋徽宗還掀起了兩次崇道熱潮,編修道藏,大建宮觀,冊封神仙,至元朝前期,全真龍門派祖師丘處機真人以74歲高齡“一言止殺”的歷史性創舉,被成吉思汗崇奉為“神仙”,拜之為“國師”,佛教和道教在元初的大辯論,發展了自己,同時也促進了我們文化的發展和沉淀。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著作中,對佛教與道教的描述不勝枚舉,少林出自佛家,有天竺文化的色彩,武當出自玄門道教,中華本土的色彩極濃;少林寺功夫蘊含著佛家的慈悲之理,少林寺建寺經歷了重重磨難,少林武術同樣也經歷了千錘百煉,剛柔并濟,拳打蝸牛之地。武當功夫源于道家、老子講“一”講“道”,莊子講“廣莫之野”講“逍遙游”,使武當功夫有較濃的想想色彩和審美意蘊。
將這兩種對比美融于一體的,是金庸先生《天龍八部》一書中的虛竹。
虛竹本是少林寺的無名小和尚,24歲隨師父發放名帖下山,誤打誤撞破解了蘇星河的珍瓏棋局,成為逍遙派掌門無崖子的關門弟子,得了無崖子修煉了七十余年的內力,并成為逍遙派掌門。逍遙派歷代掌門要求清秀俊麗,一身白衣,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而虛竹相貌丑陋,濃眉大眼、鼻孔上翻,雙耳招風、嘴唇甚厚,看似冥冥之中的機緣巧合,暗含金庸先生將人、佛、道融于一體的價值觀念。
自己不才,暗贊金庸先生之筆絕妙,不管佛教也好,道教也罷,終究是由人來實現的,中華文化推崇儒學,當代人受其影響深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是深入人心,在這不必贅述,將佛教與道教的魅力以兩種不同的色彩展現出來,讓我們慧眼看清它們神秘背后的“人”——以儒身論道品佛,其實就是在我們的生活和事業中,理解和運用佛家的性--慈悲和堅韌、道家的道--灑脫和兼容、儒家的明德來修身養性,這樣我們面對時代變革,方能靜下來,關注內心,看清自己,不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