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語》作為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著作不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在當今飛速發(fā)展的社會中,依然是人們精神世界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其中蘊含著許多精良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特色文化的傳播與發(fā)揚的源泉。“孝”作為一個這部經典中一個重要的話題,一直影響的人們的一言一行,直至今日依然具有值得探討的必要。
關鍵詞:孝;敬;德;仁愛;君子
中圖分類號:B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052-02
“孝”作為中國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甲骨文中就已經有“孝”字的存在?!靶ⅰ弊鳛橐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孔子提倡“仁愛”,而“孝”是“仁”的重要內容之一?!靶ⅰ弊衷凇墩撜Z》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5章。在儒家的傳統(tǒng)文化中,“孝”既被看成是人性最初的善的根源,又被看做是政治的根源,孔子在對“孝”的最高闡述是要求子女在父母還健在時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駕鶴西去后繼承遺志,若能做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保ā墩撜Z·學而》) 孔子的學生有若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儒家看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人的最佳德行的表現。作為君子就應該務本,立于本那么君子之道就瑩然而生,君子抓住這個根本,實行“仁”的基礎建立起來了,人與人之間倫理道德就會產生出來。
在孔子看來,孝敬父母有兩層含義,首先要保證父母的吃和穿,也就是物質上的滿足,是奉養(yǎng)。在這基礎上,更為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說話的語氣神態(tài)要和氣,讓父母心中有愉悅之感,也就是色養(yǎng)。子游向孔子請問“孝”,孔子回答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孔子在回答子夏問時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同上)如果,只養(yǎng)活父母,對父母不尊敬,即使每一頓都給他們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了“孝”。孝順是發(fā)自內心的真正的愛,語言要和氣,面色要和悅,行為要恭敬。子夏說:“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事奉父母,要做到盡心竭力。
孔子認為,為人子者應該減少父母的精神壓力?!懊衔洳畣栃?。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敝祆渥ⅲ骸把愿改笎圩又模瑹o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為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謹矣,豈不可以為不孝乎?”(《四書集注·為政注》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作為子女要保重、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自己生病,更不能陷入不義而使父母擔驚受怕??鬃舆€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保ā墩撜Z·里仁》)陪伴在父母左右,在他們的老年時光中有子女的陪伴是最美好的。常言說:“兒行千里娘擔憂”,當父母年老的時候,要常在父母的身邊盡孝道。
有一次,孟懿子問孝,孔子回答說:不違背禮的規(guī)定,孔子又將這個意思告訴樊遲,樊遲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孔子再向他解釋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在世時要以“禮”來事奉他們,父母死后要以“禮”來安葬他們,安葬以后還要按照“禮”來祭祀他們?!笆滤馈庇袃蓚€方面:一個葬之以禮,一個祭之以禮??鬃又鲝垺叭曛畣省保J為“三年之喪”,是“天下之通喪也”。有一次,宰我對孔子說:“三年之喪”的時間太長了,因為,“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一年就足夠了。最后,孔子批評說:“予(宰我之名)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孔子批評宰我是一個沒有仁德的人,難道他就沒有得到過在父母懷抱里三年的愛護嗎?同時孔子強調,“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也?!保ā抖Y記·檀弓上》)“喪,與其易也,寧戚?!保ā墩撜Z·陽貨》)辦理喪事,與其把禮儀辦得周到詳備,寧可過度悲哀。
兄弟之間互愛互助也是“孝”的一種表現??鬃诱f:“《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保ā墩撜Z·為政》)還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弟妹尊敬兄長,兄長要友愛弟妹,這種兄友弟恭的場面,才能使家庭和諧,讓父母高興。孔子贊頌閔子騫時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保ā墩撜Z·先進》)閔子騫是一位真正的孝子,別人對于他的父母、兄長贊賞他的話都不持異議和懷疑。
孔子把“祭祀”作為治理國家的四件大事之一,祭祀是十分重要的。祭祀要按照“禮”的規(guī)定。祭祀的核心是要“敬”,“祭思敬”(《論語·子張》),要“真誠”,要做到“事死如事生”,做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中庸》)如果自己不能親自進行祭祀,不能讓別人代替,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
孔子強調,作為人子,不但要奉養(yǎng)父母、尊敬父母,牢記父母發(fā)年齡??鬃诱f:“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保ā墩撜Z·里仁》)一方面,父母高壽應該感到高興;另一方面,也應該有所恐懼。因為,年齡大了,不僅僅是長壽,更意味著已經衰老的身體可能隨時生病,也隨時有可能死亡。因此,更應該多關心父母,體查父母身體和精神上的漸變。
孔子認為,繼承父志是“孝”的一個重要內容。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保ā墩撜Z·學而》)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父親逝世之后,要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對父親志向和優(yōu)點長期堅持下去,就可以說是做到“孝”了?!叭隉o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也是強調繼承父親的遺愿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在孝道中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的社會政治理想,是想建立一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使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社會。要實現這一理想,要從“孝悌”開始,通過從愛自己的親人開始,上對君王盡忠,下在朋友之間建立信任關系,從而擴大到去“愛人愛眾”,使社會達到和諧。所以,孔子認為,如果一個人作到了“孝悌”,他的人性就得到了很好的改造,他就能遵守社會的規(guī)范??鬃拥牡茏佑腥舭芽鬃拥倪@一思想作了深刻的理會,他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保ā墩撜Z·學而》)
孝是中華文化傳統(tǒng)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里的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們不至于行差踏錯,是一種穩(wěn)定倫常關系表現。所謂“百善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不只於孝順父母而已,孝順父母只是孝道的開始。
在孔子以后的儒學發(fā)展中,曾子可以說是儒家孝理論的集大成者??组T中曾子不僅以其孝著稱,而且在孝道理論方面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方面都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曾子思想以孝為核心,開創(chuàng)了儒家的孝治派。一種較有說服力的說法認為,《孝經》就是孔子及其弟子曾子的探討,經曾子的門人記錄所得?!缎⒔洝肥侨寮谊P于孝道的專論,其思想全面完備,把孝的地位與作用推到極致,成為儒家極其重要的經典,它是對孔、曾、孟孝道思想的全面繼承發(fā)展,標志著儒家孝道理論創(chuàng)造的完成。作為儒家傳統(tǒng)經典十三經之一,是先秦孝思想較為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重要成果,其宣揚的孝道,對整個中華民族觀念和信仰,特別是對民間生活產生極其廣泛的影響。
孝在孔子那里僅是一種對父母的敬愛的倫理意識,而曾子將孝發(fā)展成為一種抽象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準則,使其成為道德的總和,天經地義的原則。在傳統(tǒng)的儒家中,仁義忠信禮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內容,而曾子將這些內容都和孝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講求仁愛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體現仁愛;講求仁義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掌握適宜的程度;講求忠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講求信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實;講求禮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對禮有真正的體會;講求強大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真正表現出堅強。在這里,孝完全統(tǒng)攝了一切社會準則,是一切高尚品行的內在依據,是實現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
參考文獻:
[1]楊伯峻 .論語譯注[M]. 北京:中華書局,1980.
[2]孫欽善 .論語本解[M]. 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4.9.
[3]孝經[M]. 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
[4]朱貽庭,《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5]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丁禎彥,藏宏.中國哲學史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38-46.
作者簡介:趙丹(1992-),女,漢族,黑龍江伊春人,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倫理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倫理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