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龍 馬麗
摘要: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基地,校園景觀既體現校園文化又能展現其人文內涵,而校園中的雕塑藝術是高校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對精神文明的傳承。本文主要對我國校園雕塑藝術進行分析,從校園雕塑藝術的概念入手研究,分析其藝術特性及國內外校園雕塑藝術進行對比,進而豐富校園雕塑藝術文化。
關鍵詞:校園雕塑,藝術,人文內涵
中圖分類號:J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224-01
雕塑,廣義的概念指為美化城市或用于紀念意義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觀賞物和紀念物,是造型藝術的一種。校園雕塑是景觀雕塑主要的范例,與全部的校園物資景觀同樣,積淀著歷史傳統,包含校園文化有必然的社會的價值。校園雕塑是校園文化載體,對學生身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一、我國校園景觀雕塑的主要分類
(一)人物主題塑像。校園中人物主題塑像是主要景觀雕塑之一,分抽象人物和具體人物兩種,具體人物雕塑對象的選取一般源于校園的文化特色,例如注重儒家文化傳播的校園都設立孔子雕像。具體人物雕塑對象還根據學校杰出人士來展現,例如魯迅美術學院魯迅坐像雕塑。抽象類人物雕塑在校園中一般以展現校園生活為主,師生之間學習關系,描繪學生吸取知識場景等。例如北京體育大學以奔跑的抽象人物及雕塑清華大學的穿學士服的抽象人物雕塑。
(二)紀念主題塑像。紀念主題塑像在校園中多以紀念事件或人物為目的而建造,通常是記載歷史事件或人物,為銘記歷史,緬懷故人,紀念性主題塑像留存時間較長,故采用的原料大多為天然材料,如花崗巖或銅類,能夠抵抗自然破壞。例如清華大學的“三.一八斷碑”。
(三)功能性塑像。功能性雕塑除了具有觀賞價值,還具有一定可使用性,可以起導向、觸摸、歇息等作用,有娛樂的性質,有實用的價值也有商業性。功能性雕塑在現代校園乃至社會中的運用頗為廣泛,在合理利用中展現一定的文化內涵,更能起到耳濡目染的效果。如國防科技大學陳賡大將雕塑。
二、對我國校園雕塑藝術的思考及分析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我國愈來愈注重大學的教育和文化的傳播,校園建設關系到這所學校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也是代表校園特色文化的重要載體。雕塑,作為校園必不可少的景觀設計之一,具有明顯的時代意義,傳播意義和文化價值。通過調查發現,我國校園雕塑作品具有時間恒久性的較少,大多為代表性具體人物雕塑,其次是紀念性雕塑。
在西方高校中,抽象雕塑占主導地位,我國羊城晚報在2016年4月發表過一篇題為《美國大學校園為何放置抽象雕塑》的文章,內容主要展現了著名美國幾所大學校園中的抽象雕塑,通過分析得出抽象藝術和教學有關。這體現了西方國家思維活躍,大膽創作,科學的發展離不開活躍的思想和靈活的創新。。
中國校園雕塑的設立與國外校園雕塑設立的作用存在差別,我國校園雕塑主要以人物為主,歷史性人物、杰出人物等,為讓人們看到雕塑就會聯想到人物品質,樹立榜樣,這樣的雕塑很莊重。而國外的雕塑重在為人們所欣賞,在觀賞的同時產生聯想和思考,鍛煉思維的靈活度,提升藝術思想,更能受到藝術的熏陶,抽象雕塑在國外較多,這樣的雕塑是有趣的平易近人的。
三、豐富校園雕塑藝術文化
表現藝術的多樣性是我國的校園的雕塑藝術成長過程當中的重要方法。首先,為體現藝術的多樣性需校園方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對雕塑藝術的選擇范圍加大。在對人文景觀的雕塑進行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同時對美術作品中的人物抑或具有民族文化象征的人物和景觀的雕塑進行校園文化雕塑的擺放,擺放與雕塑本身的意義相符合的雕塑作品。
四、校園雕塑藝術的文化體現
校園中的景觀規劃具體實施方案為對我國的校園中的景觀規劃做出整體的規劃布局。將人文景觀雕塑和風景名勝的景觀雕塑進行整體的規劃布局。其中包括不同風格的雕塑藝術作品的安置位置以及不同景觀為學生所帶來的作用進行具體的分類。具體考慮校園的總體面積以及校園的整體形態,根據校園的具體面積以及形態創作出符合校園面積以及形態特色的雕塑藝術作品,符合校園的文化氣息以及具有不同校園特色的雕塑藝術景觀作品。
推廣校園文化的建議對我國校園中雕塑藝術的發展提供具體的實踐機會。推廣校園文化的具體方式為將我國校園中的校園文化進行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將整合后具有一定規律性和邏輯性的校園文化進行有機的處理,安排專業的校園文化推廣人員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資源有效利用。
提高藝術參與度,主要體現在對雕塑藝術作品設計的過程中多人參與設計,將雕塑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成為校園中的文化活動抑或成為校園設計活動中的具體設計方式。例如:在對校園文化的雕塑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征集廣泛的校園雕塑藝術文化愛好者的意見和建議,征集學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使雕塑藝術作品具有學生的智慧結晶,設計出具有創新思維的雕塑藝術作品。提高對學生的藝術參與度有利于學生對雕塑藝術作品的理解程度加深,提高個人的創作榮譽感。
普及美感教育對我國校園雕塑藝術文化的推廣具有重要意義。普及對學生的美感教育一是增加校園中的美育課堂,二是對我國校園的學生實行關于審美觀點的培訓機制,使學生在實際的雕塑作品參觀過程中把握對美的理解。三是舉行雕塑作品的展覽會,使學生對形態異樣的雕塑作品進行參觀欣賞的基礎上達到審美教育的培養。
五、結論
本文對雕塑藝術進行介紹及對我國校園中雕塑藝術特征進行分析,并對國內外校園雕塑藝術進行對比找出差異,進而分析我國校園中的雕塑存在造型混亂以及過度注重形式美等。最后,針對雕塑藝術在校園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雕塑藝術作品進行具有針對性以及創新性的設計有利于我國的校園文化的順利發展,為我國校園文化發展帶來新的曙光和希望。
參考文獻:
[1]高黎,白雪.基于校園文化的陜西高校雕塑藝術的地域文化的表達[J].現代裝飾(理論),2014,No.34112:214-216.
[2]鄭淼.基于高校校園公共雕塑典型化的虛擬現實平臺研究[J].美術大觀,2016,01:124.
[3]魯敏,楊盼盼,李東和,王勝永.高校校園園林景觀總體規劃概念設計——以山東建筑大學新校區為例[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3,v.28;No.12103:19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