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江
1995年10月7日,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在其秋季拍賣會古籍善本專場中第一次拍賣攝影類拍品,那是一本朝鮮王朝時期攝于海港城市濟物浦(Chemulpo,現韓國仁川市)的相冊,拍攝于1893年,內容包括當地海關、海景、政府領導及職員合影等照片。這本相冊最終以8800元成交,雖然低于9000元~15000元的估價,但成交金額并不算低,甚至高于部分明清時期的古籍善本。
這次拍賣也是攝影作品首次出現在新中國拍賣市場上。此后,中國書店在1996年組建以圖書拍賣業務為主的拍賣部。早期拍品中,除了書報資料,老照片也被囊括其中。再之后的10年中,攝影作品和照片集在拍賣市場上逐漸增多,多家拍賣公司在古籍善本項目中增加了老照片門類;當代藝術照片也偶爾會出現在油畫或現當代藝術拍賣專場。
2006年11月23日,北京華辰拍賣公司舉辦了第一個影像專場,這成為中國攝影拍賣的又一標志性事件。繼華辰之后,中國嘉德、北京誠軒、北京華夏國拍等很多拍賣公司也都舉辦過影像專場,北京保利、北京泰和嘉成、北京榮寶、北京歌德、上海鴻盛、上海元亨利貞、浙商拍賣等拍賣公司也都在不同場次中包含老照片,也有過拍賣當代觀念攝影作品的嘗試。
不過,即使已經過21年的發展,攝影作品價格在拍賣市場也屢創新高,但業內人士仍然認為中國的攝影拍賣市場仍處在起步階段;有獨立影像部門的拍賣公司非常少,而且也有多家拍賣公司退出攝影市場。那么,作為一種收藏品,攝影作品在我國拍賣市場(二級市場)到底占據何等分量?什么樣的照片是這個市場的關注焦點?帶著這樣的疑問,本期專題采訪了多家國內經營攝影拍賣業務的拍賣公司以及佳士得和蘇富比兩大國際拍賣公司,我們也查閱了諸多拍賣成交記錄和歷史資料,為讀者梳理當前我國攝影拍賣市場情況。
攝影作品的收藏價值已經在國內學界、業界被討論多年,基本上已形成共識,但什么樣的照片能賣錢、能賣多高價錢,必須經過市場檢驗,而相比于畫廊和私人交易等一級市場,拍賣市場更加透明,操作也更規范化,這為我們了解攝影收藏市場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