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穎
摘 ? 要:王琦黑白木刻的創作經歷了三個階段,不同時期的國內背景和人文思想及外來因素深刻影響了王琦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文章著重介紹了王琦在延安魯藝時期深受國外現實主義藝術家的風格影響,希冀對其各個時期版畫作品有更為深入的了解。
關鍵詞: 版畫;黑白木刻;延安魯藝;珂勒惠支;麥綏萊勒;蒙克
中圖分類號:J213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0-0030-01
早在上海美專讀書時,王琦先生對木刻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木刻的喜愛到了近乎狂熱,當年出版的《蘇聯版畫集》、《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集》、《引玉集》等木刻作品的報刊及畫集他都會想盡辦法得到。畢業后進入了革命文化人匯集的三廳,受到文藝界精英們的熏陶,而后輾轉到延安魯藝收到革命藝術教育的洗禮。
秉承魯迅先生的創作理念,王琦先生認為木刻創作版畫的有力之美和木刻上的單純、強烈、剛健分明的特點是一致的,它們構成了木刻不同于其他繪畫的特殊藝術語言。而木刻的原創性表現在它的黑白對比上,木刻藝術中的豐富層次只能用塊、面、點、線的疏、密、粗、細來解決,版畫還有一套比其他繪畫更為復雜的制作工序。
從事版畫創作,對于造型能力的要求很高,美專時期的素描基礎奠定了塑形基礎可見《王琦素描重慶》(發表于1964年上海出版的《清明》雜志),王琦受同時期國內版畫家的影響,由李樺、古元、立群等人。經魯迅翻譯、介紹過來的國外版畫大師凱綏珂勒惠支、麥綏萊勒、蒙克,直接影響了王琦的版畫表現手法,比如,珂勒惠支的題材大抵是困苦、饑餓、流離、疾病、死亡,也有呼號、掙扎、聯合和奮起。如1908年創作的版畫組畫《農民的戰爭》之《反抗》、《俘虜》和1910年創作的素描畫《離別》,1920年創作的木刻版畫《悼念李卜克·內西》、1921年創作的組畫《農民戰爭》之《戰場》,不難看出,她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方面比較擅長,將人物情感強烈地滲透在形象之中,注重創造意境和抒發情感,使自己對社會現實感悟的透過畫面直接地傳遞給觀賞者,從而達到了創作與欣賞的統一。這對于王琦1939年創作的《肉彈勇士》、《無家可歸》、《野性》、《一片廢墟》,1940年的《警報解除后》、《野蠻的屠殺》等作品產生了深遠。
麥綏萊勒的題材主要以表現城市生活為主,高聳的樓房、擁擠的街道,人物表現多為底層失業人員,綜合作品風格主要以浪漫、詭異、滑稽感為主,作品中的想象和夸張的因素使得作品更具有象征意味,表現手法簡約,刀法粗曠奔放、具有北歐人的堅韌豪邁的氣質,他能以極省略的方法,成功地表現出物體變化多端的形態、厚重的體積感和厚重感的質感。單刃刀在他的手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許多蒼勁有力的線條都是用單刃刀刻出來的,其代表作品1925年的《城市》(組畫)、1933年的《我的懺悔》、《光明的追求》、《一個人的受難》,1941年《死人舞》、1943年《命運》、1945年《莫忘記》(組畫)等,貫穿戰爭整個時期。王琦的1943年《在卍字旗下》組畫之人《人民當牛馬》、《后備軍、娃娃兵》、《集體屠殺》、《大炮奪去了牛油》、《法西斯就是死亡》等作品的夸張和隱喻的表現手法,頗受影響。
愛德華·蒙克是挪威最出色的畫家,魯迅曾出版過他的一些版畫集,從中不難看出,蒙克是一位通曉版畫的大家,他的藝術語言比較洗練,色彩的運用真正做到了匠心獨運、苦心經營,1894年創作了第一幅銅版畫《死神與少女》、1895年石版畫《吶喊》、1892年木刻版畫《憂郁》,其后創作的套版選取黑、紅、黃三色為原色,以愛情為題材,運用象征手法,營造含蓄、優美的抒情境界。王琦1945年的《石工》、1955年的《晚歸》、1957年《樹里人家》、1973《人勤春早》等作品都證明了王琦對于線條張力、色彩把握程度皆達到了新的高度。
麥綏萊勒認為一個好的版畫家,應通曉黑白的規律,要善于用黑白的眼睛觀察世界,并善于以簡潔有力的手法表現對象。而王琦先生不僅善于運用黑白對比,還是一位熟稔套色版畫特點的高手。他的套色木板的色彩集中體現了創作初衷及構思,完美地表達中心主題思想,而構圖、明暗布局、線條組織互相配合為一個有機體,最終成為了一位杰出的在藝術上獨樹一幟的版畫家,王琦先生的藝術語言極為豐富,藝術形式遵循了四個原則,一是為了更深刻地表現思想內容;二是為更真實、更完整地表現客觀對象;三是應以繼承傳統為基礎;四是要更適應廣大欣賞者的水平。其作品的藝術形式中單純與復雜,夸張與寫實,象征性與敘事,三組關系得到了完美的體現,晚期作品《公園一角》、《延邊人家》、《果園》、《放學》等集中體現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