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凡+項亮



摘 ? 要:美國頂峰娛樂公司出品的冒險奇幻片《神戰·權力之眼》是2016年國際影壇頗具影響力的影片之一。該片以古埃及神話為題材,講述了埃及神祇之間正義與邪惡的斗爭以及埃及一對年輕戀人之間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美籍意大利配樂家馬可·貝特拉米為本片創作了背景音樂。作者在創造中對調式、配器等精心考究,將埃及民間音樂與西方管弦樂巧妙結合,創作出了濃郁埃及風情的電影背景音樂。作曲者將埃及民間音樂元素充分運用將音樂與電影完美結合,實現了電影主題風格、故事劇情和背景音樂的和諧統一,為觀眾帶來了高質量的觀影體驗。
關鍵詞:電影;音樂;埃及;融合
中圖分類號:J905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0-0118-03
2016年3月11日由美國頂峰娛樂公司出品,亞歷克斯·普羅亞斯導演,杰拉德·巴特勒,尼古拉·科斯特-瓦爾道,杰弗里·拉什,布蘭頓·思懷茲,科特妮·伊頓等主演的冒險奇幻片《神戰·權力之眼》在中國大陸上映并迅速引爆了國內票房。這部通過對取材埃及神話的電影,講述了一個凡人竊賊貝克幫助天空之神荷魯斯完成復仇奪回王位并成為明君的故事。
一、電影故事背景及音樂曲作者簡介
(一)電影故事背景簡介
影片講述埃及天空之神荷魯斯在竊賊貝克的幫助下奪回王位并成功阻止由沙漠之神賽特引起的三界浩劫的正義與邪惡斗爭的歷險之旅。
年長的埃及統治主神奧西里斯準備易位于其子——天空之神荷魯斯,就在荷魯斯加冕儀式上,荷魯斯的叔叔賽特--沙漠之神,不請自來并送給荷魯斯一只獵號,高興的荷魯斯沒有多想現場吹響了這只號角,不過這卻是賽特的陰謀。不出所料,號聲召喚來了賽特事先埋伏好的軍隊,造反奪權就此開始……因為事出突然,眾神驚慌失措,毫無防備的奧里西斯倒在了賽特的偷襲之下……因為輕敵,荷魯斯家破人亡——不僅王權被奪連雙目也被賽特殘忍的摘取,失去了神力。
敗北的荷魯斯只能選擇逃亡塞外。殘酷的賽特統治埃及以后宣布,世人想要在死后進入來世必須以財富來作為衡量標準,這與奧里西斯統治時人們要以“良知”獲得進入來世的資格的信條背道相馳。在賽特的專橫暴政統治之下,美麗富饒繁華的埃及變成了人間地獄,生靈涂炭……不僅人類被迫淪為了奴隸,神,冥二界也同樣陷入浩劫之中——賽特為了獲得王權和永生,不惜刺殺自己的父親——太陽神拉①奪取拉的太陽矛,召喚混沌之神阿波菲斯破壞往生之門,讓宇宙重回混沌。
年輕的竊賊貝克與他的愛人扎娜深信荷魯斯是庇佑他們的神,而決心幫助荷魯斯找回雙眼,恢復神力重新奪回王位,拯救埃及。在扎娜的幫助下,貝克得到了藏荷魯斯雙眼的金庫地圖最后貝克成功拿到了荷魯斯之眼。
荷魯斯拿回雙眼以后,雖然幾經挫折,但在眾神的幫助下,最終和賽特大戰并打敗了賽特,兇殘的賽特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被荷魯斯終結。埃及得到了拯救,神、冥二屆也免遭混沌怪獸吞噬的命運。歷盡千辛荷魯斯終于奪回王位,并成為了明君,幸福的光芒再次照耀在了尼羅河兩畔。
(二)電影音樂曲作者簡介
影片背景音樂曲作者馬可·愛德華·貝特拉米(Marco Edward Beltrami)是著名美籍意大利電影配樂家,曾憑《決斗猶馬鎮》(2007年)和《拆彈部隊》(2009年)提名了兩次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
馬可·貝特拉米1968年出生于意大利,在70年代移居美國長島。20世紀80年代中期,他嘗試將合成器音樂、管弦樂、室內音樂與人聲音樂的特質融合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90年代早期,他到南加州大學選修杰瑞高史密斯執教的課程,這個課程讓他對驚悚與動作片的配音掌握的爐火純青。自此之后,他為許多大片配音,并在好萊塢贏得了響亮的名聲。由他配樂的電影不勝枚舉,著名的有《神戰·權力之眼》、《金剛狼》、《僵尸世界大戰》、《生化危機》、《終結者》等影片。
二、電影音樂主題分析
這部電影以充滿異域風情的音樂為基調。主線角度以輝煌、宏大的管弦樂刻畫“神”;支線角度在表現“愛情”時采用柔美、恬靜的木管樂以及弦樂。成功的展現了“神戰”與“愛情”這個兩個主題。
(一)電影音樂主題之——“神”
1.《Gods of Egypt prologue》(埃及眾神之序)
(1)“蛇笛”營造的神秘感和強烈的代入感
這段音樂是影片開場背景音樂,2/4拍,用長笛模仿埃及蛇笛聲。音樂將多支長笛進行“卡農”演奏。演奏音域多在小字2組的高音區的音域,采用級進,沒有大的跳進,演奏音符密集緊湊,在多支長笛“卡農”的時候,不協和音程形成了緊張的、雜而不亂的音效。這種不斷反復循環、緊張不協和的下行半音階營造出神秘、古老的意境。(見譜例1)
蛇笛聲過后,響起了號角聲和有節奏的擊鼓,畫面中一幅幅埃及特色的浮雕慢慢呈現。
(2)《Gods of Egypt prologue》(埃及眾神之序)核心主題的展現
畫外音并伴以埃及風情的主題旋律音樂,極強的代入感迅速吸引了觀影者的眼球。之后畫面轉入廣角鏡頭--尼羅河兩岸的埃及。宏大磅礴的管弦樂貫以濃厚的埃及風情,迅速引起人們濃厚的觀影興致。
這段音樂是整部電影背景音樂的的最核心的主題,它在影片中不斷重現是整部電影背景音樂的靈魂動機。音樂以2/4拍,中速偏慢進行,襯托著畫外音講述埃及眾神的家族關系。
曲作者在旋律中大量運用半音階級進以及半音的裝飾音。配器上,首先由木管樂進入,再逐漸加入銅管樂、弦樂、打擊樂以及人聲合唱,層層遞進的方式讓音響效果愈發的磅礴飽滿,一種埃及式的神秘迎面襲來,加上逼真的電影特效,有很強的代入感。(見譜例2)
譜例2 “埃及眾神之序”A段:
在悠揚的A段音樂結束以后,影片畫面一轉,鏡頭沿著在尼羅河上空飛速前進,背景音樂也從悠揚抒情的2/4拍,轉為更富有節奏和推動感的3/8拍,在鼓點“強弱弱,次強弱弱”的韻律中音樂變得熱烈、流動。以中板的速度不斷推進,在最后一小節突慢,以回旋的半音收尾。這段音樂與電影鏡頭移動速度一致,音樂與畫面的高度的契合在這里得到了體現。(見譜例3)
譜例3“埃及眾神之序”B段:
2.《Coronation》(加冕)
“《列子·湯問》中曾這樣形容美妙的音樂: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②這句話用來形容《Coronation》恰當不過,《Coronation》無疑是這部電影中最讓人記憶深刻的背景音樂。
年邁的埃及統治神奧西里斯準備把埃及王位給自己的兒子——天空之神荷魯斯。在加冕當天,埃及的子民全都來參加荷魯斯的加冕儀式為他呈上自己精心準備的禮物以表崇高的敬意。加冕典禮的這部分背景音樂是影片中最為出彩的音樂,它將神的威嚴、典禮的盛況以及建筑的壯麗等埃及特色展現的淋漓盡致。
這段音樂以穩定的2/4拍節奏貫穿。在天空神荷魯斯與愛神哈索爾一番情話后,豎琴輕巧的彈奏出第一二小節,引出影片的核心主題動機,這兩小節的豎琴旋律,給劇情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其一是清新雅致的豎琴聲讓哈索爾與荷魯斯二人世界畫面能夠自然的過渡到加冕儀式的宏大場景上這樣不會顯得突兀;其二,豎琴的前兩小節演奏再到第三小節手鈴和弦樂的加入,使得音樂更具有節奏性和自然性;音樂進行到第五小節渾厚的鼓聲將音樂引入主旋律,銅管樂的號角聲和人聲空靈的合唱聲加入使得音樂瞬間莊重、輝煌、熱烈,“古人云:絲不如竹,竹不如肉。”③空靈莊重的人聲合唱將加冕儀式盛況極致烘托出來,聲樂藝術的魅力在這里也得到體現。音樂中運用了大量降Sol和降La,增強了音樂的埃及風情。(見譜例4)
譜例4“加冕”A段:
電影中,前來參加典禮的人們著鮮艷明麗的衣服,摩肩接踵,廣場上熱鬧至極。主人公中的兩位凡人戀人--貝克和扎雅也前來一睹天神的風采。這時音樂的B段用彈撥弦樂以輕快的跳音表現出這群凡人心中的喜悅。(見譜例5)
譜例5“加冕”B段:
“加冕”的最后音樂以半音級進上行,并夾雜五度、七度的大跳進的旋律演奏,并在最后結束在一個沒有解決的不穩定音上——這種不協和音程與級進、跳進的交叉進行使音樂呈現出一種緊張不踏實感,為后面沙漠之神-賽特的不請自來造反奪權留下了懸念,為電影的下文起到鋪墊作用。(見譜例6)
譜例6“加冕”C段:
(二)電影音樂主題之——“愛”
1.《Bek and zaya》(貝克與扎雅)
一個是聰明的盜賊,一位是尼羅河絕色美人。扎雅與貝克私奔,她認定貝克就是她命中注定的人;而貝克也深深的愛著扎雅,他決心要做一番事業,給扎雅幸福安定的生活,盡管他還是個靠偷竊為生的窮小子。
貝克為了讓扎雅能在荷魯斯的加冕大典上穿的體面,從鬧市偷了寶石鑲嵌的美麗的裙子,將它作為禮物送給扎雅,當扎雅看到這件裙子的時候雙眼深情凝望貝克,閃爍著感動的淚珠。此時響起了這段柔美的音樂。(見譜例7)
這里曲作者以長笛為主奏樂器,空靈柔美的音色帶著一絲憂傷。連貫舒展的線條,細致的描繪出貝克和扎雅的內心活動;而憂傷的音色亦為之后扎雅不幸中箭身亡作了鋪墊。
音樂以2/4拍柔板的速度進行,長線條的平穩上行讓“情”充滿在旋律中,隨著笛聲緩緩傾瀉而出,仿佛在訴說男女主人公的心聲。
“貝克與扎雅主題”是整部電影刻畫的凡人愛情的重要部分,為之后扎雅中箭貝克決心救活扎雅并堅信荷魯斯成為埃及之王后就能復活他的愛人。
愛情的力量支撐著貝克幫助荷魯斯并與他并肩作戰,最終拯救了埃及,并讓心愛的人回到了自己身邊。
譜例7“貝克與扎雅主題”A段:
三、結語
現代電影產生以來電影的背景音樂都是其重要的部分。一部電影的成功除了劇本、演員、特效、畫面等方面的考究之外與電影配樂的優秀也是分不開的。如果說前者是電影的第一張面孔,那電影背景音樂則是電影的第二張面孔。
優秀的配樂能讓電影情節展現得淋漓盡致,它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電影的配樂,必須抓住電影的風格與主題,從電影表達的內容中緊密聯系電影情節。
《神戰》緊緊抓住了“埃及”和“神話”這個兩個點,運用獨具埃及特色的旋律加以西洋管弦樂的加工,呈現了既有埃及風情又不失磅礴之勢的背景音樂。總之,這部電影音樂比較成功的將“畫”與“音”結合,兼顧了二者的統一,對后來的電影音樂創作者有寶貴的借鑒意義。
注釋:
①拉(Ré),古埃及神話中的最高神祗亦創世之神,鷹頭人身頭頂一枚日輪,是太陽的化身。
②成語,出自《列子·湯問》,音樂長久地在屋梁上回蕩,形容歌聲優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③(《世說新語·識鑒》一六引《孟嘉別傳》)桓溫問孟嘉:聽伎,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 孟嘉回答說:漸近自然。
參考文獻:
[1]王阿蒙.東方韻味魔幻氣息——《畫皮II》電影音樂分析[J].中國音樂,2014(04).
[2]薛瑞芝.電影《紅高粱》中的音樂分析[J].電影文學,2013(21).
[3]劉蕊.音樂在電影中的審美及作用:以電影《阿凡達》為例[J].短篇小說:原創版,2014(12).
[4]王惠芹.20世紀埃及本土作曲家音樂創作方法取向芻議[J].人民音樂,2009(05).
[5]澳斯·希克曼.埃及的民間音樂[J].人民音樂,1956(12).
[6]趙克仁.古埃及音樂文化探析[J].西亞非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