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昭
美國陸軍無人機作戰能力發展解析
王利昭
自海灣戰爭將無人機正式投入作戰以來,美國陸軍無人機在信息搜集、偵察預警、目標捕捉等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此后歷次局部戰爭或軍事行動中,無人機的能力和任務進一步拓展,成為戰場上不可或缺的力量,并贏得了“陸軍之眼”的美譽。從伊拉克到敘利亞打擊“伊斯蘭國”,無人機已經成為美國陸軍的左膀右臂。美國陸軍無人機在運用之初,主要通過快速搜集、處理、分發情報信息支援部隊作戰,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美國陸軍無人機系統已經具備了偵察監視、目標捕捉、引導打擊、對地攻擊、通信中繼等多種能力,成為美國陸軍作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美國陸軍擁有超過4000架各種型號的無人機,編制在陸軍的多個層級中,在戰場全縱深執行各種作戰任務,負責在聯合行動和在全譜軍事行動中支持陸軍作戰。

RQ-7B無人機被稱為“陸軍之眼”
美國陸軍按照作戰距離由近及遠主要裝備RQ-11B“大烏鴉”無人機、RQ-7B“影子”無人機、MQ-5B“獵人”無人機、MQ-12“勇士”-A無人機、MQ-1C“空中勇士”無人機,對應不同層級陸軍部隊使用。
RQ-11B“大烏鴉”無人機翼展1.37米,航程10千米,飛行高度90~150米,升限305米,飛行最高時速93千米/小時,巡航速度63千米/小時,滯空速度43千米/小時,續航時間60~120分鐘,裝備有電視、紅外偵察設備及紅外照射儀。
RQ-7B“影子”無人機翼展4.3米,航程125千米,飛行高度1000~1800米,升限4500米,飛行最高時速200千米/小時,滯空速度111千米/小時,續航時間6小時,裝備有電視/紅外偵察設備、激光指示器、紅外照射儀及通信中繼組件。
MQ-5B“獵人”無人機翼展10.5米,航程125~200千米,飛行高度2400~3000米,升限4877米,飛行最高時速225千米/小時,滯空速度111~148千米/小時,續航時間17小時,裝備有電視/紅外偵察設備、激光指示器及通信中繼組件,可掛載2枚“蝰蛇打擊”彈藥。
MQ-12“勇士”-A無人機翼展16.76米,航程300千米,飛行高度2400~3600米,升限7620米,飛行最高時速222千米/小時,滯空速度130千米/小時,續航時間17小時,裝備有電視/紅外偵察設備和合成孔徑偵察雷達,配備紅外照射儀、激光指示器及通信中繼組件,可掛載4枚“地獄火”導彈。
MQ-1C“空中勇士”無人機翼展17米,航程300千米,飛行高度2400~3600米,升限8840米,飛行最高時速278千米/小時,滯空速度111~139千米/小時,續航時間17小時,裝備有電視/紅外偵察設備、合成孔徑偵察雷達和地面移動目標指示器,配備紅外照射儀、激光指示器及通信中繼組件,可攜帶4枚“地獄火”增強型導彈。

MQ-5B無人機可攜帶“蝰蛇”激光制導彈藥
美軍認為,無人機可覆蓋整個戰場執行作戰任務,組合形成的無人機系統負責在聯合行動和在全譜軍事行動中支持陸軍作戰。美國陸軍營級、旅級、師以上級別部隊,分別建立了涵蓋偵察、監視、定位、目標引導及對地攻擊不同功能的無人機系統。
美國陸軍營級部隊通常編有無人機小組,其“小型無人機系統”(SUAS)裝備3架RQ-11B“大烏鴉”無人機,主要執行近距離(25千米以下)、短航時(1~2小時)作戰任務。該型無人機可在3分鐘內實現快速組裝,手持發射后可選擇人工回收或自動降落,裝備可拆卸互換的可見光和紅外攝像機,可為部隊提供晝夜偵察監視、目標捕捉、打擊效果評估任務,地面控制站可在10千米范圍對無人機進行視距控制飛行,也可使用GPS自動導航,地面控制裝備疊加可延長飛行距離。
美國陸軍旅級部隊通常編設無人機排,其“戰術無人機系統”(TUAS)裝備4架RQ-7B“影子”無人機,主要執行中等距離(125千米以下)、中航時(5~10小時)作戰任務。該系統使用陸軍戰術通用數據鏈,支持多平臺近實時連接與互通,可在晝間、夜間和惡劣天氣條件下執行戰場監視、戰術偵察和通信中繼任務,紅外和激光傳感器可為人員提供夜視目標指示,為“地獄火”導彈和其他激光制導武器提供激光指示,通信中繼可將話音通信距離延長到100千米。
美國陸軍師以上級別部隊,編有“勇士”-A無人機連、“空中勇士”連級快反分遣隊、“獵人”空中偵察連,主要執行遠距離(200千米以上)、長航時(16小時以上)作戰任務。
“空中勇士”連級快反分遣隊裝備4架MQ-1C“空中勇士”無人機,包括系統地面控制站、通信組件和地面支援設備,可以每24小時周期內執行22小時任務,具備晝夜及惡劣天氣偵察監視、安全警戒、目標捕捉和對地攻擊能力,可直接支援陸軍戰術用戶擔負指揮控制和通信中繼任務,單獨或協同作戰時可使用掛載的“地獄火”增強型導彈和其他精確制導彈藥(如杰達姆彈藥)對地實施攻擊,通過激光傳感器能夠自動同時跟蹤5個目標,并在正常機動情況鎖定并攻擊目標。MQ-1C“空中勇士”無人機系統提供多戰術通用數據鏈平臺之間的連接與互通,可為陸軍旅營級部隊提供近實時光電/紅外視頻圖像,還具備兩架無人機互為中繼擴大任務范圍的能力。
“勇士”-A無人機連裝備3架MQ-12“勇士”-A無人機,包括改進型模塊化地面控制站、通信系統和地面支援設備,按照每24小時執行17小時任務編配,可在晝間、夜間和惡劣天氣條件下進行偵察監視、安全警戒、目標捕捉,單獨或協同作戰時可利用掛載的“地獄火”導彈實施對地攻擊,可擔負戰術級指揮控制任務并直接為戰術用戶提供通信中繼支援?!坝率俊?A無人機系統可通過地面控制站或衛星通信實現超視距控制,進一步拓展執行任務范圍。該無人機系統還可與情報、監視與偵察行動及地面機動行動實現情報信息的分布式處理與共享,將多渠道獲得的情報產品實時推送至被支援的陸軍戰術用戶。
“獵人”空中偵察連裝備6架MQ-5B“獵人”無人機,屬軍級單位資產,作戰中可授權由師級單位指揮,可擔負晝夜實時偵察、動態目標捕捉、遠程通信中繼、打擊效果評估等任務,可使用掛載的“蝰蛇打擊”彈藥作直接攻擊部署,具備最低限度的自衛能力,支持兩架無人機空中中繼。

美國陸軍部分無人機已具備察打一體能力

美國陸軍無人機用途正在不斷拓展
美國陸軍無人機投入作戰初期,主要通過增強戰場感知、搜集戰場情報、捕捉定位目標來支援陸軍部隊行動,從而減輕士兵任務負擔,減少士兵與敵軍部隊的接觸,縮短“傳感器—射手”的時間鏈,增強陸軍部隊的作戰能力。經過不斷發展,美國陸軍無人機系統日趨完善,目前已經可以通過提供信息、火力及其他形式支援,賦予、支援或增強陸軍部隊的多方面能力。
偵察和監視 偵察監視是無人機系統的第一需要,美國陸軍各層級無人機系統負責搜索戰場全域并及時處理分發情報,在各種作戰任務中執行偵察監視、電子監聽、目標捕捉、定位跟蹤、識別指引、毀傷評估等任務,幫助陸軍部隊奪取并保持情報優勢,擔負化學、生物、放射和高能爆炸危險的發現、識別與標記任務,情況允許時對爆炸物和地雷實施銷毀。
安全預警 美國陸軍無人機系統通過及時發現并通報敵方行動威脅和相關地形信息,保持己方和友軍的行動自由與安全,監視有關威脅動向,防止受保護部隊與敵進行不必要的交火。
進攻作戰 美國陸軍無人機系統具有利用直接或間接火力摧毀高價值目標的能力,可聯合陸軍或聯合部隊火力,接近或滲透至目標空域,延伸作戰距離對某一地區或者已知目標進行火力或電子戰攻擊,遂行高風險、高回報的攻擊或打擊行動,并實時進行打擊效果評估,降低有人系統暴露或遭受攻擊的風險。在打擊或攻擊行動中,無人機系統還負責為其他打擊兵器提供正確識別和精確定位引導。
指揮控制和通信中繼 美國陸軍無人機系統可搭載網絡載荷和指揮控制組件,在戰場通信網絡不暢時,在空中或機動中為指揮官、武器系統、作戰平臺和士兵之間提供指揮控制聯絡,也可用于復雜或城市地形的通信支援,在各種天氣條件下,飛行至空中合適距離擔負各個系統和平臺之間的通信中繼任務。
戰斗支援保障 美國陸軍無人機系統除保障作戰行動外,還可執行包括軍事情報、工程、憲兵、化學戰行動的作戰支援,支持區分敵人、友方、中立和非戰斗人員身份的作戰識別。無人機還可為各類型部隊提供作戰保障,為部署在前沿的作戰單位投送器材及物資,撤回行動受損的裝備,迅捷精準的運送小型高價值物資。

無人機作戰相關技術不斷發展完善
近年來美軍參加的歷次局部戰爭和軍事沖突實踐表明,在戰場上廣泛運用無人機系統可以在降低作戰風險的同時大幅提高作戰效能。美國陸軍將無人機系統定義為“經過實戰檢驗的力量倍增器”,并專門制訂了中長期發展路線圖,持續加大在裝備采購、技術研發、人才培訓、基站建設和后勤保障方面的投入,計劃在未來20年將陸軍無人機規模擴大至目前的4倍,滿足不斷增長的作戰需求。目前,美國陸軍無人機系統已經承擔了超過30%的戰場監視任務,隨著更多數量的“獵人”、“影子”和其他多用途無人機裝備部隊,這一比例還在逐年提升。
2016~2025年,美國陸軍無人機系統將承擔絕大部分偵察監視和指揮控制通信任務,以及近一半的攻擊和武裝偵察任務。逐步提高后勤保障與物資運輸無人機系統的成熟度,承擔約25%的空中后勤補給任務。無人機系統的自主程度將會提高,所有的旋翼飛機都將采用可選有人駕駛飛行器技術,對飛行員的需求數量將會減少,無人機操作人員將能夠通過位于飛機上或地面車輛上的通用控制系統操控多架無人機平臺。
2026~2035年,按照美軍的發展規劃,美國陸軍無人機系統將承擔幾乎全部的偵察監視和指揮控制通信任務,武裝偵察、攻擊、后勤保障、物資運輸任務,也將有約75%的任務都將由無人機平臺完成,專用的后勤保障與物資運輸無人機系統、醫療后送無人機系統將研發并裝備部隊。無人機系統將實現全天候作戰,并擁有自主發現和規避能力,與有人機一起集成到國家空域系統中。無人機系統將有效發展“蜂群”能力的納米控制技術,操作人員將通過綜合控制系統同時控制一大群無人機。
總體而言,美國陸軍依據現有無人機系統制定中遠期發展規劃的同時,還著重發展高新技術更密集、作戰效率更高、覆蓋面積更大、作戰使用更安全的中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系統,逐步建立和完善高、中、低空,遠、中、近程,大、中、小型,偵察監視型、查打一體型、支援保障型,覆蓋各層面、各性能梯次搭配的無人機作戰體系,使其既能擔負情報、監視、偵察任務,又能完成空中打擊、對地攻擊、引導打擊任務;既具備情報支援、通信支援、電子戰支援能力,又具備裝備、補給、醫療保障能力;既發展偵察監視、攻擊打擊、支援保障技術,又發展自主導航、自動規避、自我防護、空中加油等技術,不斷滿足復雜條件下執行多樣化任務的需求。
責任編輯:彭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