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見
基于能力貧困視角的農村減貧研究
高 見
通過30多年的減貧實踐,我國普遍性的極端貧困已然成為了歷史,區域貧困也得到基本解決了。然而農村貧困地區的減貧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導致許多地區返貧現象突出,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源于這些地區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自我發展問題,沒有完全走上良性發展軌道,僅僅依賴于國家的政策與資金扶持。農村貧困地區的發展應當是與人的發展緊密聯系的,只有通過農村貧困地區人的發展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這樣的減貧道路才是健康的、可持續的。基于此本文試圖基于能力貧困視角探討研究農村減貧工作。
減貧 農村 反貧 能力貧困
盡管國家在制定減貧策略的時候也強調了要注意開發貧困地區人口的能力,然而在減貧實踐中,各級政府職能部門仍然過分強調物資扶持對減貧的作用,比如“項目扶貧”“優惠貸款”等,但是這些措施都忽略了貧困地區的人這個自身這項因素,忽略了人在社會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在減貧工作實踐中,缺乏對貧困人口的培養和引導,對貧困認識上的失誤也必然導致減貧速度緩慢,減貧效果不穩定。因此重新審視和重視能力貧困,加強貧困人口能力建設,不僅是農村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新形勢下農村貧困地區減貧工作具有戰略意義的選擇。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阿馬蒂亞·森對于貧困人口的解釋突破了傳統意義上收入貧困這個概念,他提出盡管貧困與低收入之間有著密切聯系,但是造成貧困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收入低下,因此對于造成貧困原因的考察不僅停留在收入考察上,而應該關注貧困人口的可行能力貧困。[1]由此可見基于能力貧困理論,應當改變以個人資源占有量或個人收入來衡量貧富這個傳統標準,通過引入能力參數來考察人們的生活質量,即考察人們實現自我價值功能的實際能力。因此在能力貧困視角下,要解決農村貧困地區問題,根本之道還是要提高貧困人口的可行能力,不能僅僅依賴于政府的政策與資金扶持。
(一)加大貧困人口教育投資
要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可行能力,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就是加大貧困人口的教育投資,這是最具根本意義的救助與支持。雖然目前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都對九年制義務教育予以了普及,但是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設施、師資力量等等仍然遠遠落后于城市水平,農村孩子是無法與城市孩子一樣獲得同等教育的。而且由于家庭貧困,很多農村家庭的孩子壓根就沒有順利走完九年教育歷程,中等教育的輟學率甚至更高。因此,政府必須切實加快農村各類教育的發展,并將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完全實現作為最優目標,進一步加大義務教育經費在政府財政撥款中的比例,至少需要達到60%。[2]此外,國家還應當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構建硬約束機制,對各級政府的教育投資行為加強引導和規范,落實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的同時提高義務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確保農村九年義務教育能夠擁有充足且穩定的教育經費。此外還需要出臺相關政策,促使九年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職業培訓、農業技術培訓等多種教育模式的協調發展,為農村貧困人口可行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建立貧困人口社會組織
在長久以來的減貧工作實踐中,我國政府部門始終是以家長姿態來操辦減貧工作的方方面面面,因此始終無法有效調動貧困人口的減貧積極性。[3]而在能力貧困視角下,政府應該相信貧困人口能夠憑借自己的勞動實踐實現脫貧。因此為了切實提高農村地區貧困人口的可行能力以及減貧工作的參與度,政府相關部門還應當組織培養貧困人口成立自己的社會組織,相信這更有利于他們參與減貧活動。一方面增強他們的自主意識,自覺主動參與到減貧工作中來,而不是坐等政府的扶持與安排;一方面又可以使他們彼此之間相互監督相互支持,從而對持有的資源予以合理有效地使用,進而更好地維護自身的權益。
(三)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我國農村貧困地區的居民普遍存在健康生存能力低下的情況,而良好的身體素質卻是可行能力脫貧得以實現的基本標志,是農村貧困人口消除貧困的內在基礎條件,因此有必要對現有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予以進一步的健全,向農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服務。比如基本的社會公共服務(清潔用水、最低生活保障等等),又如增加公共衛生財政支出,加強農村貧困地區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嚴格落實醫療救助制度與合作醫療制度,提升農村貧困人口對疾病的預防與控制能力,防止陷入因貧失醫、因病返貧的惡性循環之中,力保減貧成果不會被疾病所摧毀。
(四)形成農村減貧多元格局
農村減貧工作的開展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還應當學會借力社會力量來有效銜接救助式減貧與開發式減貧,通過結合社會政策、行業政策、區域政策等多項政策,通過利用社會資金、國債資金等多種社會資源,形成農村貧困地區多種舉措、多種力量有機結合的減貧多元格局。具體做法如下:一是通過相關政策的放松,來鼓勵民間融資投入到農村貧困地區減貧工作中來,比如引導外國農村、國際扶貧組織發展合作項目,引導慈善組織來農村貧困地區興辦教育、引導企業來農村貧困地區投資建廠等。二是以農村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縣鄉企業,鼓勵貧困農民自主創業,助推現代農業發展。
(作者單位為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
[1] 楊成波,王磊.簡論阿馬蒂亞·森能力貧困理論及對完善中國低保制度的啟示[J].生產力研究,2010(05):203-205.
[2] 宋憲萍,張劍軍.基于能力貧困理論的反貧困對策構建[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1):69-73.
[3] 雒佩麗.河南省農村減貧對策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10(07):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