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摘 要】《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將于2016年11月在我國全面履行。該公約作為國際航運業的四大支柱型公約,主要規定了船員在船工作應該享有的各項權利和保障,并規定船員招募和安置機構的基本要求和監管,從船旗國、港口國、船員提供國等方面進行全面監督的體制等。公約的通過和履行對我國航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同時也對我國的航運法規體系,對航運公司的管理機制,對船員的自身素養等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關鍵詞】海事勞工公約;體面勞動;挑戰
在2015年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上,批準了我國加入《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并將于2016年11月全面履行。該公約是在2006年2月日內瓦召開的第94屆國際勞工大會上通過的。從《海事勞工公約》的通過到生效,在航運界和海事界有大量研究人員和實務人員研究該公約對我國船員權益帶來的意義,并將其稱之為船員的“權利法案”。該公約要求大幅度提高船員的福利待遇,提高船員的職業安全和健康保障,規范船員的招募和安置。那么這樣的一個對我國60多萬船員帶來劃時代意義的公約,是否會為我國的航運業發展推力助航,并實質上提高我國船員的國際競爭力和促進他們長遠的職業發展呢?
1 《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產生的背景
成立于1919年的國際勞工組織,自成立至今,共召開九次涉及船員的海事大會,制定了一系列的公約、建議書和議定書,這些公約及文件在當時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原因主要是:這些海事公約的批準率比較低,很多只是在個別國家獲得批準生效,沒有在全球得到廣泛接受;國際勞工組織的監督執行機制相對缺乏。
進入21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的航運業和船員勞務輸出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并逐漸在國際市場占得重要份額。以我國為例,每年有四萬左右的外派船員為世界航海的發展做出貢獻,他們不僅支撐了我國航運業的發展,也大大影響了國際勞務市場的格局,因為發展中國家相對低廉的勞動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發達國家船員的就業率,因此在國際航運聯合會倡導之下,推動國際勞工組織(ILO)制定新的海事勞工公約,以便提高航運標準和發展中國家的航運發展成本。
2 《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的主要內容
2.1 公約確定了船員所享有的各項權利。強制性規定了船員在船工作的最低工作和生活標準,船員的最大工作時間和最低休息時間、娛樂設施、起居艙室、健康防護、醫療條件、食品和給養等、社會保險等,并特意提到了防止船員疲勞應做的措施。
2.2 規定了船員招募和安置機構的經營管理。要求成員國對船員招募和安置機構嚴格監管,定期審核,并不得把其應承擔的費用直接或間接轉嫁給船員,保障船員對就業協議的知情權等。
2.3 船員有權得到遣返的情形和條件,并規定除非船員出現嚴重失職而被遣返,禁止船東要求船員預付遣返費用或從其工資中克扣。承擔船員遣返的第一責任人是船東,第二責任人是船員所在船舶的船旗國。
2.4 公約規定了船員在船工作的健康保護、福利和社會保障條款,要求船東提供財務擔保,承擔相應的責任,確保船員應獲得職業安全與健康保障,應得到不少于岸上工作的社會保障及使用岸基福利設施的權益。
2.5 公約從船旗國、港口國和船員提供國三方面確定了成員國的義務。船旗國應建立有效的海事勞工檢查和發證系統,對500總噸及以上國際航行船舶簽發海事勞工證書和海事勞工符合聲明。港口國應在港口國檢查的基礎上對掛靠本國港口的船舶進行檢查,以核查該船是否符合公約要求,并建立船員岸上投訴程序。
3 《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在我國生效并全面履行的意義
3.1 有助于促進船員“體面勞動”,維護船員權益
中國作為正在發展中的航運大國,加入該公約體現了我國履行國際公約保護船員權益的積極態度,切實維護船員的勞動權益。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海運業,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實現海運更好服務于經濟發展的目標。外派船員作為重要的經濟力量,對我國以及世界的航運業發展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其在船工作的生活和保障應該得到國際統一化的規范。
3.2 有助于促進我國船員立法的完善
近年來,我國先后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條例》、《船員培訓管理規則》、《海船船員適任考試和發證規則》、《海員外派管理規定》、《海員船上工作和生活條件管理辦法》等船員管理法規體系,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等勞動法規相結合,實現了國內立法與國際公約的有效對接。
3.3 有助于船員這一產業更加規范化,促進其職業化和技能開發
公約要求對船員服務機構進行規范,并逐步建立免費為船員提供服務的中介機構。這對整合我國參差不齊的船員服務市場,使之走向規范化提供了契機。同時,對船員福利和保障的提高,也吸引更多的航運人才投入到航海事業,也促進海事類院校和培訓機構在培養船員時更加著重對船員職業化的培養,提高船員技能。
4 《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帶來的挑戰
4.1 公約生效后將提高航運公司的運營成本
自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航運市場“飛流直下一萬尺”,BDI指數從一萬多點暴跌到目前的幾百點,很多中小型航運公司不得不轉型甚至停止運營。與外國的大型航運公司相比,我國的很多小型航運公司無論是資金實力還是管理經驗,都處于弱勢地位。我國航運公司的發展壯大依賴的重要手段就是廉價的勞動力,公約的全面推廣將大大提高航運公司的運營成本,這可能造成很多小型航運公司的經營更加困難并走向破產。而船員外派產業的發展和航運公司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沒有航運公司的發展,船員也將失去必要的依托。
4.2 公約生效后將對我國外派船員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直以來,我國外派船員在業務能力、英文水平和服務理念上,都與菲律賓、印度等其他船員外派大國存在一定距離。我國的很多外派船員在走向國際市場的道路上很多依賴的是較低的工資水平。按照勞工公約的要求,船東無論聘用哪國船員都需要支付較高工資并提供較好福利待遇,這樣可能造成我國外派船員對外國船東失去吸引力。這就需要我國外派船員在自身素質上能與其他國家甚至發達國家船員的素質相比肩,提高英文交流、責任意識和服務理念,從而提高外派船員的國際競爭力。
4.3 公約生效后要求國家建立更完善的船員法律法規體系
雖然我國近幾年先后頒布了一系列的船員管理條例和規定,但相比于其他航運國家普遍頒布的《船員法》,對船員的勞動保護、人身傷亡賠償、社會保障等規定更為完善。我國對《船員法》出臺的要求也更為迫切。
4.4 公約的全面履行要求加強對船員服務機構的規范和引導。船員服務機構的規范化和誠信度直接影響到船公司和船員雙方當事人的利益,《海事勞工公約》明確規定,勞工提供國應規范服務機構的行為。因此我國有關部門也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服務管理規定》、《關于加強外派海員類對外勞務合作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員外派管理規定》等規定,規范了船員服務市場。但由于我國船員服務機構、中介機構繁多,管理不夠嚴謹等歷史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對船員服務機構加強規范。同時,船員服務機構自身也需要加強管理,完善自身,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
《海事勞工公約》的核心是實現船員的體面勞動,這是新時期我國政府構建法治社會、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也與打造海洋強國戰略的國策相吻合。
機遇總是與挑戰并存。作為發展中的航運大國,到目前為止,我國的海運船隊已達到1.45億載重噸,外貿海運量26億噸,62萬人具有海員資格,約占世界海員總數的三分之一。航運業作為全球性產業,只有達到國際化標準,我國的航運企業才能在全球化的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規范化的法律環境、完善的管理體系、有效的監督機制,將是低迷的國際航運市場環境下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有效方式。國際航運市場正在向淘汰低標準船、低競爭力公司的方向發展,跟不上國際步伐,就可能付出代價。因此要求無論是航運企業還是管理機構,都應該認真研究公約的履行,迎接航運新時代的挑戰。
【參考文獻】
[1]馬學玲.從《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看我國船員聘用合同的完善[J].世界海運,2013(2):28.
[2]張鵬飛.談《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將對中國海員外派帶來的不利影響[J].世界海運,2013(6):11.
[3]李楨,張永恒.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對我國海員勞務外派產業的影響[J].海事研究,2007(10).
[4]孫乃培.《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生效后中國船東面臨的困境[J].中國水運,2014(8).
[5]毛洪鑫.海事勞工履約的難點分析及對策[J].中國海事,2013(7):19.
[6]張麗敏.論船員權利保障——從海事機構履行《海事勞工公約》角度分析[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8).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