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琳
【摘 要】高校考試改革不僅僅是改進評價模式、改變評價指標、調整評價時點,更重要的是通過考試改革推進課程改革,推進教學改革,提升教學效果的目標。形成性考核以綜合性考核指標體系進行評價。如通過日常教學行為目標評價、階段教學目標評價、階段技能目標評價、課程任務目標評價等共同構成。以綜合性、多模塊、多點考核、多時點考核方式,全面、科學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同時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投入,提升教學效果,推進課程改革成果深入展開,保障課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貢獻的目標。
【關鍵詞】考試改革;課程改革;形成性考核;評價指標
課程改革配套考試模式的改變是必須推進的一項重要教學改革配套措施之一。通過改變一張試卷決定學生成績的傳統考核方式,通過改進評價模式、改變評價指標、調整評價時點,更重要的是通過考試改革推進課程改革,推進教學改革,提升教學效果的目標。
1 考試改革的目標
考試改革通過改進課程考試評價模式、改變評價指標、調整評價時點等,形成更科學的課程考試評價模式,更全面、更能夠真實反應學生學習狀態、學習成果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指標。通過考核改革,推動課程設計的改進,推動課程教學的提升,以更加有利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推動改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升,形成更豐富教學手段,以此強化技能培養過程,提高學生專業技能。
2 考試改革的思路
“1243”型課程考試改革體系:一條主線、兩個體系、四個結合、三個階段。
(1)一條主線。課程改革、考試改革以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主線,是保障課程專業技能貢獻目標實現的保障。
(2)兩個體系。一個體系是課程能力模型體系,另一個是課程成績評價體系。兩個體系共同支撐,成為一條主線實現的保障。
(3)四個結合。考試改革形成的課程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一個結合是結合專業性質;另一個結合是結合課程性質;第三個結合是結合學苗特點;第四個結合是結合教師的教學特點與專長。課程評價指標體系的四個結合是避免造成課程考核模式“一刀切”,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4)三個階段。考試改革形成的課程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歷經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基礎信息歸結階段,該階段主要完成人才培養目標形成、課程能力模型建立、考試模式選擇;第二個階段課程考試評價指標體系形成階段;第三個階段實證應用、研究、推廣階段。
3 評價模型
高校課程考試評價體系模型包括以下四個方面課程教學目標評價。(1)日常教學行為目標評價;(2)階段教學目標評價;(3)階段技能目標評價;(4)課程任務目標評價。
具體專業、具體課程評價指標體系可以是以下四個方面或某些方面的選擇結果。下面介紹該評價體系實證應用成果。
4 課程考試評價指標體系實證
我院本科市場營銷專業是最先展開考試改革的專業,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選修課等都開展考試改革,并經多輪教學實踐,探索出多套行之有效的課程考試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形成性考核評價體系應用受到同仁認可與學生的歡迎,得到全面推廣與應用。
4.1 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試是是指對學習者學習過程的全面測評,通過多種考核成果匯集構成對學習者學習成績。
4.2 學生課程學習成績形成
成績形成:匯集日常出勤、作業完成及質量考核、教學參與、任務型學習目標考核、小組型任務目標考核、期末終結性考核等共同構成。
4.3 形成性考核實證評價體系
(1)日常教學行為目標評價。考核學生日常出勤,教學中課堂表現、教學互動中的投入與努力程度。評價目的是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提高學生出勤率。
(2)階段教學目標評價。對學生掌握階段關鍵知識理論與專業知識的考核,以筆試的方式在階段學習模塊學習結束時進行,記錄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果。評價目的是促使改變學生“平時不努力,考試靠突擊”的局面,同時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
(3)階段技能目標評價。考核學生在階段專業技能訓練目標達成情況。引導學生關注專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素質養成。
(4)課程任務目標評價。考核學生在課程學習后對知識掌握、技能應用情況、教學任務完成情況。其中課程任務設計依據、設計可行性、任務操作性是教學任務設計重點。綜合任務項目的實施是培養學生學會應用知識、訓練專業綜合技能的有效途徑,訓練綜合職業技能,培養學生團體協作精神、承擔責任的職業素質。促使學生關注課程學習總體目標,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以期能對學生自覺學習、提高綜合能力起到主導作用。
5 實證研究中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路徑
5.1 考試改革方案實證應用
考試改革方案實證應用于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選修課、通識技能課程等嘗試達成預定目標。實證應用中工作重點:依據課程能力目標而進行的考核方式的確定;依據專業要求進行的課程能力目標分解。實證應用中工作難點:依據專業要求進行的能力目標分解過程;依據階段課程能力目標,在有限的課時內合理設計、安排技能訓練。
5.2 實證研究中發現問題
(1)課程能力模型形成存在技能描述泛泛、不清晰的問題。
(2)考試模式與課程性質、專業特性、學苗特征結合、磨合過程帶來的問題。
(3)課程考核模式改革對教師教學投入要求更高、工作量大,教學及實踐能力、教學管理能力要求、技能要求的改變。
5.3 解決問題的路徑
(1)強化“1243”型課程考試改革體系中三個階段中第一個階段工作。設計并確定課程各教學過程中細化使學生:①了解什么?②理解什么?③掌握什么?④會用什么?⑤面對什么。為達成此目標進行深入調研、信息收集,確定課程對人才培養面向專業技能貢獻,確定課程能力模型及各模塊技能要求。
(2)考試改革的推進避免“一刀切”問題,切實落實“1243”型課程考試改革體系中四個結合。
(3)引導教師參與生產實踐,提升教師專業技能,提高教師專業教學水平,提升專業技能指導能力。
(4)配套考試改革跟進教師評價體系的改進,一方面認可教師的教學投入,另一方面針對新教學工作特點建立評價體系與評價指標。
6 結論
考試改革是推動教學改革、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它不僅僅是改進評價模式、改變評價指標、調整評價時點,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更全面、科學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同時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投入,提升教學效果,保障課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貢獻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楊皙,劉巨明.院校教學保障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綜述[J].考試周刊,2011(51).
[2]王漢榮.大學生素質與能力綜合評價方法探討[A].全國第二屆智慧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C].2004.
[3]徐斌.高校學生素質綜合評價體系構建及應用[D].南京理工大學,2008.
[4]楊振姣.關于高校提升執行力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6(10).
[責任編輯:李書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