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玲
【摘要】在幼兒教育領域,教師對自身在教育過程中的角色定位會在某種程度上對幼兒的性格形成產生決定性作用,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相應的幼兒教師也要對自身角色進行重新定位。本文就針對該問題展開討論,以教師的感官語言、肢體語言的調動為切入點,談談幼兒教育中教師角色的多元化定位。
【關鍵詞】幼兒教育;教師;角色定位
一、觀察——幼兒成長行為的觀察者
觀察意味著觀察者對被觀察者行為的重視,所以老師要通過細膩、專注的觀察,讓孩子們了解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尊重與欣賞,激發其自信心。在觀察過程中,老師要通過孩子們的一言一行,捕捉孩子的興趣點,分析其個體差異,從而了解每個孩子的心理需求、行為需求以及生理需求,讓孩子樹立“幼兒是自己生長過程中強大的、積極主動的、有能力的主角”的意識。比如在帶領孩子野外活動時,他們必然會對隨處可見的小昆蟲、小鳥、小花小草倍感興趣,因為這些對他們來說是新鮮的,此時老師就要把握這一有利時機,引導其進一步系統的認識大自然:你都發現了什么小動物?他們都長什么樣子?小花都是什么顏色的?你認識蒲公英嗎?她有幾片花瓣?你能把畫一朵蒲公英嗎?通過一系列的引導式提問,自然而然地過渡到“我愛大自然”的系列活動上,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通過仔細地觀察、調整,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求與行為需求。
二、笑容——激發幼兒學習熱情的引導者
此處的“笑容”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層含義是老師要對孩子笑臉以對,態度和善。很難想象一個整天板著臉的老師如何受到孩子們的喜愛。另外一層含義則是指要通過相應的學習、活動讓孩子展現“笑臉”,即激發學習興趣。在相關綱要、規范中頻繁出現的“體驗”“喜歡”等字眼,證明在幼兒教育過程中,發展其情感、興趣的重要性,也正是強調幼兒主體作用的體現。三到六歲的幼兒處于心智發育的萌芽階段,他們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好奇心催生探究欲望,從而獲取知識。因此,老師要憑借關懷、關心,正面引導學生培養學習興趣。比如紙編活動,其不僅是一種趣味性較強的手工制作活動,而且操作性較強,對于中班小朋友而言具有較大的吸引力,他們喜歡用工具、材料進行簡單制作,老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選擇與幼兒生活貼近的活動內容,需要注意一點,三到六歲的孩子也喜歡爭強好勝,因此活動內容要難易適當,不能難到幼兒無法獨立完成,也不能太過簡單缺乏挑戰性。比如色彩鮮艷的小墊子,對孩子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可以借著他們對方格小墊子的注意力,做進一步引導:小朋友們愿意跟老師一起編織出這么一樣小墊子嗎?調動了孩子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從而實現通過手工活動提高其動手能力及手腦協調能力的活動目標。
三、下蹲——尊重幼兒與幼兒平等交往的合作者
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要在與幼兒互動過程中時刻關注幼兒的表現與反應程度,針對其實際發展需求,通過適當地方式進行指導,師生之間形成互相尊重、和諧民主的合作關系,盡量弱化老師的“權威”作用,強調老師“合作者”的角色定位,激發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與創造性。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從心里關懷、接納每個孩子,基于孩子的角度進行思考,讓孩子產生平等、安全、被尊重的情感體驗,積極應答每個孩子的需要。
四、鼓掌——支持幼兒積極探索的鼓勵者
幼兒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這是任何教育者都無法替代的過程,但是老師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對其施加影響,以提高能力建構的有效性。在學習、活動中要緊緊圍繞幼兒的興趣點,并充分利用其原有的生活經驗與知識架構,為其主動建構提供材料與條件。幼兒階段的孩子自我認識還比較膚淺,成人的評價是他們認識自己、自我評價的重要途徑,有可能老師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所以老師在對幼兒的學習、活動進行評價時,要注意語言的藝術,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多采用鼓勵、積極、夸贊的話語評價孩子的行業,孩子的心靈脆弱而敏感,即使孩子犯了錯誤也要用盡量平和的語言指正孩子的錯誤,比如:“這么簡單怎么都不會做?真笨!”此類話語堅決不可在教學過程中出現,而采用另外一種表達方式:“這個沒有學會嗎?沒關系,老師相信你只要努力一定能學會!”其實幼兒存在個體差異,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即使日常表現不盡如人意的孩子,也總會體現出自己的長處的,因此老師要通過上述的仔細觀察發現孩子的優點并盡量放大,為孩子的進步叫好、鼓掌,讓孩子從老師的行為中產生自信,獲得滿足。
總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不僅改變了幼兒的學習方式,也促使教師的角色定位進行轉變,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善與整合,反思自身在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吸取先進的教學理念,形成與時代相適應、與課改相適應、與幼兒發展相適應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