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輝
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與現代腫瘤學重視腫瘤自身的增殖代謝調控不同,中醫藥更注重“患癌之人”的調治。在整體觀念指導下,通過辨證論治,全面調節機體內環境和體質,使之朝著不利于腫瘤生長的方向轉變,是腫瘤患者長期生存、生活質量提高的基礎。
扶正治癌:中國式抗癌的主流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腫瘤科在劉嘉湘教授的帶領下,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主張遵循中醫特點進行腫瘤的治療。劉師獨樹一幟提出的“扶正治癌”的學術思想,現已成為中醫腫瘤學術界的主流。
“扶正治癌”思想主張“以人為本”治療惡性腫瘤的基礎,就是認為人體本身具有強大的康復能力,只是這種康復能力并沒有被人類充分認知,我們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和維護患者自身的康復能力。
劉師于20世紀60年代從免疫調控的角度進行了系統研究,強調扶正為主的中醫治療以免疫調控為核心,通過激活自身潛能,提高自身的抗癌能力以治療腫瘤。這些遠見卓識逐漸得到現代腫瘤免疫研究成果的證實,目前腫瘤免疫靶向治療已經成為血液病和實體瘤治療的熱點。
“中醫+”: 1+1>2
劉師以寬闊、前瞻的視野將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融入中醫藥綜合治療體系,通過激發和調整自身抗癌能力,達到對腫瘤細胞的清除和控制。今天,“互聯網+”概念深入人心,以“扶正治癌”為指導思想的惡性腫瘤中醫綜合治療模式,不正是“中醫+”?
中醫+手術:對有手術適應證者盡量手術切除,降低腫瘤負荷。后續及時應用中醫藥減輕術后不良反應,如失眠、疼痛等;促進術后康復和免疫功能重建,通過提高自身免疫功能,激活抗癌能力促進微小病灶的清除,達到預防復發轉移目的。
中醫+放射治療:對于不適合手術的患者,在采用放療控制局部腫瘤的同時,及時應用中醫藥整體治療,可有效減輕放療引起的不良反應,如放射性炎癥,增強放療的效果。
中醫+化學治療:對于適合化療的患者,同時應用中醫藥可減輕化療反應,如惡心嘔吐、骨髓抑制,提高化療耐受,提高化療效果,提高化療完成率。增效減毒已經成為中醫藥聯合化療的臨床獲益特點。
中醫+分子靶向治療:分子靶向治療是現代腫瘤學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標志著對腫瘤的治療從細胞“殺傷”向細胞“調控”的轉變,但基因診斷要求嚴格,容易耐藥,常出現皮疹、腹瀉、疲勞等問題。中醫藥可通過全身調控,顯著減輕以上不良反應,而且具有延緩靶向藥物耐藥的作用。
中醫+免疫治療:兩者的理念具有很多相似之處,免疫治療直接調控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機體內免疫細胞如NK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等的表達水平,激活免疫效應細胞,達到免疫監視和免疫殺傷等作用。而中醫藥全面調控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從而整體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而且中醫藥針對免疫治療容易發生的發熱、炎癥等副作用,可進行對癥治療,有效減輕不良反應。
要強調的是,“中醫+”治療模式不是簡單地將幾種療法相加即可,而是要求在中醫思維的主導下,對患者功能和腫瘤負荷(指腫瘤的大小、程度、轉移情況等)進行精確評估,融合各種治療方法,充分實現“1+1>2”的效應,以突破目前多數實體瘤療效的瓶頸。
未來的“一站式”腫瘤治療中心
現代精準醫學的理念對腫瘤治療的影響日深,充分體現了一貫重視個體化治療的辨證論治中醫體系的科學性?!胺稣伟钡奶攸c是在治療前首先對腫瘤患者進行全面而精確的評估,包括以腫瘤負荷為基礎的臨床分期、細胞和分子層次的病理分期、免疫功能狀態、內環境特征分析、體質分析等,然后結合各種療法的優缺點,進行各種中西醫療法的治療和動態評估,從而達到精確診斷、精確治療。
我院腫瘤中心已經在建立精準腫瘤診療中心和免疫治療中心,很快將形成一個集中藥、針灸、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為一體的一站式治療中心,為國內外腫瘤患者提供有中國特色的醫療服務。
未來,我們將從整體、器官、組織、細胞、分子、基因水平和免疫監視、免疫逃逸、免疫衰老角度,對“扶正治癌”的作用機制、療效機理進行全面的研究。相信代表中醫學核心思想和現代腫瘤學新理念的“扶正治癌”學術體系,以激活和維護人類自身抗癌能力為核心理念的“中醫+”治療策略,將繼續引領中醫腫瘤治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