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予
摘 ? 要:實踐教學模式是工科院校設計類專業畢業生實現與社會需求的最基本的路徑。本文對工科院校設計類專業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針對這些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工科院校;設計類專業;實踐教育
中圖分類號:J50-4;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6-0220-02
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強化及深化教學教育體系,是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畢業生質量的重要發展方式,這有助于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強國,這對于學生本身的發展以及國家的進步都有著深遠意義。我國工科院校設計教學教育與西方國家相比起步教晚,但發展十分迅速,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設計教育的重要國家。高等院校開展設計類專業占據著總學校的30%左右,其中工科院校的設計專業占據了很大的一部分,然而工科院校設計類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時并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在社會的就業群體中常常處于弱勢群體。因此,加強對工科設計類專業學生的培養是符合于時代發展的要求,讓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講解和傳授真正的轉化為適合于企業公司發展的人才,是擺在每個教學人員眼前最為直接和明顯的問題。本文對工科教學的教學經驗和教學相關的實踐改革進行分析,發揮工科專業優勢,逐漸的形成適應性、多樣性的教學模式,以增強工業學生的設計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已經對畢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計人才常常被要求具備著多學科的交叉知識,社會、文理、自然等多種學科知識的柔和,這個高等學校提出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
一、工科院校設計類專業教育的現狀分析
在1950年時,我國高校中的工科結構比較單一,隨著時代的發展,結構單一的工科專業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的發展和企業發展的需求,企業已經對畢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計人才常常被要求具備著多學科的交叉知識,社會、文理、自然等多種學科知識的柔和。因此,在上世紀末全國高校進行了擴招,工科院校設計類專業在全國的高等教學中迅速的開展起來。然而,工科院校設計類額專業教育卻沿用了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有關的教學方式,有些學校除了在課程的分配以及課時的分配上根據自己院校的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調整外,總體上不存在著顯著性的差異。這種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行政化的弊端和計劃經濟的背景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是我國設計專業的開創者和引導者。
高等院校藝術類招生于2003年開始向著文理兼收的方向發展,這項政策給設計專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實用型、多學科交叉是設計學的顯著特征,這是一門綜合的學科與專業,它能夠將科學發展與文化藝術進行融合,從而給人類創造出更好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文科、理科都具有培養設計專業的人才,這給工科院校開展設計專業創造了一個新的歷史平臺。由于工科設計專業由于教學經驗比較匱乏、教學實踐比較短,其辦學質量和專業的影響力都無法與其它院校的設計專業相比擬。工科院校設計類專業是新興專業,與學校內的其它工科專業相比較實力差了很多;另外,工科院校設計類專業是由文科專業演變而來,在工科這個大的氛圍中顯得個性十足,逐漸的成了其它專業人員眼中的另類群體。現在工科院校設計專業需要急切的改善目前這種尷尬的社會局面,以文理學科交叉的特點,建立起適合于學校發展、符合學生個性特征、社會大的經濟環境以及區域特征的人才培養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本身職業素養的提升,還有助于實現社會的和諧持續發展,是實現人才培養戰略的重要組成步驟。“實踐教學”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這是教學與應用的一個密切聯系,我國很多專業設計老師都是美術設計專業出身,由于學校的師資力量的匱乏從而轉向于工科設計專業的內容講解,這讓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和個性化得到了充足的發展,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卻得到了弱化。在這種環境下培養出來的人才,必然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之處,造成了很多工科專業設計畢業生對工業生產工藝,生產所需的材料以及應對客戶的相關能力與經驗十分匱乏,而審美能力在工科實際的設計應用中卻起不到很大的作用,不利于實用產品的發展,這使得設計出來的產品在生產工藝上或者生產能力上存在著很大的不足之處,這必然會對產品的質量和性能造成很大的影響。許多學校的教學機構都在積極的探索新的教學實踐體系,并獲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課堂上的許多知識,始終無法跟上時代的變化,于是形成了人才培養無法滿足于時代科學發展的需求。
二、工科院校設計類專業實踐教育模式探析
(一)建立起“適應性”的實踐教學目標
對實踐教學目標的強化是讓高校畢業生的所學專業與企業需求進行“順利對接”的重要方法。學生與社會環境要素的對接,以及與企業需求崗位的對接是“順利對接”兩層重要含義;“職業適應性是指個體對工作環境、任務以及之間的人際關系等有著一定的適應過程及適應條件,是學生從事的職業與學生本身的一種協調、統一的一種過程。畢業生的社會適應性是指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剛剛畢業后進入到社會當中,需要一個適應于社會的過程,這是為了實現自我的發展與價值,需要有序的、不同層面的來適應社會的發展,這是學生自身反應能力和自身行為調整的一個綜合特點。畢業生與所學專業的順利對接,不僅要求著高校在培養學生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意識,同時還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應用技能。
(二)工科院校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思路的調整
首先,高效教育單位要轉變教育觀念,強化認識。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高校的教育已經沖精英式的教育方式向著大眾化的教育方向發展,工科院校設計專業是一個實用性的學科,設計專業最為主要的特征是教學的實踐特征,設計專業的畢業生要具有著不同能力的專業素養,這決定于其在校期間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所以,創建一個創新與實踐的教學系統是工科院校設計專業的共同課題。另外,要凸顯出工科院校的特色。從教學實踐的角度分析,工科院校有著更多的優勢,設計專業在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培養時,要以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意識為主要入手點,并結合于技術統籌管理、生產材料、生產工藝流程等,從而培養出適合于市場需求的設計專業學科。
(三)在實踐教學中多體現出“多樣性”的特征
工科院校的設計類專業的課程一般為基礎課、專業課以及專業理論課,有些還具有著專業選修課等部分,立足于專業課的“實踐性”特征,其課程除了設置專業理論課之外,還需要更多的實踐與專業理論相結合的一些課程。對工科院校設計教育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分析設計類專業的課程性質,讓專業實踐課程在教學理論中的比重有所加大,比如可以將實踐課程分為基礎實踐、社會實踐、專業課題實踐以及綜合實踐四個層次。基礎實踐在于培養學生最為最基本技能;設計專業課題的相關實踐是設計的核心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從事于有關專業設計方面的相關工作;而社會實踐課程是專業課能力的一種保障,有助于強化學生對行業發展、社會環境的充分了解;而綜合實踐是學生的最終目標,這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以此來滿足于企業單位人對設計人員的專業能力需求。
三、小結
總之,強化實踐教學部分,對于工科院校設計學生專業能力的提高有著顯著的幫助,能夠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要將應工科院校在工藝材料、技術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得到最大的發揮,將實踐教學在學科中的比重進一步的加大,建立起工科院校所特有的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系統,而適應性和多樣性的實踐教學環節是讓企業需求與畢業生實現順利對接的最為有效的措施。
參考文獻:
[1]黃喜來,劉健.藝術類專業實踐創新教學模式研究[A].第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
[2]陳利榮.論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監控重點的轉變[J].中國高教研究,2009(06).
[3]趙景民,宋志民.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基木特征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0(02).
[4]李淑珍,周永凱,田紅艷,等.藝術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03).
[5]朱有明.藝術設計類專業‘生作室”模式下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以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