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素芳+張繼河
摘 ? ?要: 本文以江西某高校在校本科生的抽樣調查數據為基礎,圍繞在校大學生價值觀的發展狀況,著重考察了在校大學生的政治觀、就業觀、集體觀、時間觀、金錢觀、婚戀觀、公德觀、公益觀和環保觀等價值觀。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價值觀總體較為健康,體現出了一些典型性規律,為高校管理者引導在校大學生形成科學價值觀提供了決策依據。
關鍵詞: 在校大學生 ? ?價值觀 ? ?實證研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時期要加快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要深化教育改革[1]。當代大學生正處在社會全面改革的最前沿,在新舊思想的碰撞中,規劃自己的人生,構建自己的人生價值觀[2]。價值觀主要是指對事物的價值的基本判斷,是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內心的基本準則,本文所指的在價值體系中處于主導和支配地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或者是主導價值觀[3]。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復雜多樣,在這種環境下,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發揮教育的引導功能,促進大學生樹立健康的科學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旨在通過對江西農業大學在校本科生價值觀的發展現狀進行實證研究,在具體了解該校大學生價值觀發展狀況和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客觀真實地反映該校大學生價值觀的發展狀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進一步提出相應的建議,加快學校教育改革,引導在校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
一、樣本情況介紹
課題組主要通過網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對13個學院的1733名學生進行抽樣調查。每個班級隨機3-9人,共回收問卷1471份,回收率為84.88%。剔除回答不完整和不符合要求的問卷,最后整理出有效問卷1375份,有效率為93.47%。由于調查期間,畢業班學生大多在外,樣本偏向在校生,所參與調查學生的具體情況如下,大一學生586人,占33.81%;大二學生496人,占28.62%;大三學生475人,占27.41%;大四學生176人,占10.16%,其中黨員154人,占8.9%,非黨員1578人,占91.06%,信教學生130人,占7.5%,不信教92.44%。本文采用統計的方法,客觀呈現在校大學生政治觀、就業觀、集體觀等價值觀的特點和趨勢,探索在校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典型性規律。
二、在校大學生價值觀的發展現狀和特點
(一)在校大學生政治觀的發展現狀和特點
科學的政治觀是在校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前提。大學生群體是中國知識分子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接受先進的知識思想,頭腦靈活,思維活躍,視野開闊,熱心關心國家大事,對國內外政治敏感,具有獨特的見解。因此,在校大學生對政治的基本判斷對社會的長久穩定和社會政治風向的引導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學生的基本價值判斷和態度上,對于“對外交往應以國家的利益為先”,“借鑒但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判斷上超過70%的人是完全同意;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有能力把自身建好”,“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的判斷上超過60%的人是完全同意;對于“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共存和斗爭是長期的”判斷上超過50%的人是完全同意。對于具體現實的判斷上,如“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綜合國力強大,社會文化加快發展,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政治體制深化改革及各種經濟社會問題得到妥善解決”的判斷上,超過50%的人表現出積極樂觀的態度。從以上結果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校大學生對基本政治價值有科學的判斷和健康的態度,學生的政治態度高度符合社會主流,對現實政治問題有正確的認識和態度,對長遠的、宏觀的問題某些學生仍表現出一定的懷疑態度。在大學生入黨的動機上,在“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上有入黨意愿的大學生和已是黨員身份的大學生比例分別是47.4%和60.7%,這說明大部分學生能夠端正入黨動機,而且在經過黨的教育之后,大學生對于理想與信念的追求的比例明顯增加。此外,“尋求政治上的歸宿感”、“一種身份的標志”等入黨的動機在大學生黨員和非黨員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入黨前后變化不是很大。對于入黨“直接有利于就業”,“謀求仕途的發展”在非黨員占據一定的比例,黨員中則有所下降,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大學生入黨更多的是希望在精神和思想上的提升。從以上簡單分析可以看出,在校大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大部分學生基本上能夠端正入黨動機。
(二)在校大學生就業觀的發展現狀和特點
科學的就業觀是在校大學生實現自己人生抱負的基礎。調查主要從生涯規劃現狀、生涯輔導內容、生涯輔導方式、影響因素四個維度了解大學生就業觀的現狀和影響因素。
調查結果發現:在生涯規劃現狀上,絕大部分學生想過自己的生涯規劃,40.6%的學生確定了職業生涯方向,59.4%的學生有待幫助,而且畢業年級深入思考過的要顯著高于其他年級,并且生涯規劃程度高于其他年級。黨員、男生、獨生子女在職業生涯規劃方面比例相對也高。在校大學生生涯規劃的輔導內容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認識自己,二是認識外界,三是溝通內外的方法。學生最需要的協助是認識自己,“了解自我優勢特質”及“澄清自我需求與價值”學生占57.3%以上,而且發現女性、非獨生子女的比例高于男性和獨生子女。認識外界,主要是學生掌握各種信息及自我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畢業班級、獨生子女及黨員的比例相對較高,高年級學生對外界的興趣明顯高于其他年級學生。溝通內外的方法體現在生涯選擇與規劃的方法上,大一新生剛進入大學,職業生涯規劃處于起步階段,需求程度低,在方法的指導上需求相對較高,高年級學生側重于就業、面試等方法的指導。在校大學生生涯輔導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與老師的溝通、畢業校友的經驗、團體輔導、一對一咨詢、心理測驗等方式使學生自認自我、認識外界和掌握一定的生涯規劃的方法。在認識自我的輔導方式中,需求從高到低分別是團體輔導、個別咨詢和心理測驗。在認識外界的兩個選項中,“與院系老師溝通”和“校友返校座談”占比最高,達46.6%,而且排在樣本總體比例的前兩位,這要求學校應充分發揮專業教師和校友在學生生涯規劃指導中的作用。生涯規劃課程是在校大學生獲得生涯規劃的方法的主要途徑之一,結果發現只有44.9%的人認為生涯規劃課程,超過五成的人認為生涯規劃課程一般或者不適用。因此,有必要按照“了解外界”和“認識自我”兩大方面改進課程教學和輔導方式。在影響因素中,超過七成在校大學生認為“實現自我”是影響自身就業的首要因素,這要求學校教育注重引導學生發現自身的需求與價值,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在未來的工作中奠定自己的基礎和優勢。僅次自我實現的,其中重要程度依次是工作本身的特點、工作的穩定性、收入的高低、工作的舒適度、為社會進步作貢獻。專業對口、工作地點和社會地位、聲望等社會影響重要程度相對較低。因此,在生涯規劃的過程中,要以自身的發展需求為基礎,結合社會影響,從長遠利益出發,形成科學的就業觀。
(三)在校本科生集體觀的發展現狀和特點
集體觀是社會主義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要求,也是大學生主動融入社會生活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是大學生學習、參加工作所必須具備的品質。大學期間是大學形成穩定成熟集體觀的一個重要階段,大學校園生活是集體觀念形成的重要環境。因此,有必要考慮時機和環境對于大學生集體觀形成的影響,培養具有鮮明主體意識的集體人。81.1%的學生認為自己的集體榮譽感很強,集體觀念、團體觀念深入學生人心。在堅守集體觀念、團隊觀念的同時,在校學生的集體觀念也出現了初步的分化,10.5%的學生完全同意“我更喜歡自己一個人做事”,而且主要集中在低年級,高年級學生特別是畢業班學生的集體觀明顯要高于低年級的同學。這說明在校大學的集體生活對學生集體觀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校期間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引導,進而保證學生在校期間形成科學健康的集體觀念,同時也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在形成集體觀的同時充分培養學生的活力與自信。
(四)在校大學生時間觀的發展現狀和特點
時間觀在校本科生價值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從典型周時間花費看,花費時間最多的前五項依次是:上課及做實驗、與朋友交往、自習及做作業、看電視及電影和體育鍛煉。從調查的數據來看,前三項占據了學生時間花費的一半以上;男生、非黨員、獨生子女、高年級學生花在電子游戲方面的時間相對要多一些;女生、黨員、獨生子女、一年級學生花在學習方面的時間,相對要多一些;就休閑娛樂來看,體育活動、電視電影、電子游戲每周平均時間11.1小時;其中,學生看電影的時間比玩電子游戲的時間明顯要多,并比體育鍛煉要多0.4個小時。學習實驗、體育運動及交友的時間占在校大學生利用時間的大多數,表明學生有較強的時間意識和責任意識,校園生活較充實。
(五)在校大學生金錢觀的發展現狀和特點
金錢觀在校大學生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本科學生對待金錢的態度是學生健康生活的保障。據調查發現,58.8%的在校大學生對自己的花銷還是很謹慎的,但同時有58.3%的學生具有節約花費的意識但很難落實到行動中。在金錢與人格的對比中,68.6%的在校本科學生選擇了“人格”,同時又有部分學生(21.8%)認為金錢是人生幸福的決定因素,總體上學生的金錢觀是健康的,但某些同學存在錯誤的金錢觀,從而走上錯誤的道路。學生除學費住宿費(包括電、水費)外,月均花費為765.6元,非畢業年級學生月均為770.4元,比較來說,畢業生737.5元花費更為謹慎。非畢業生月均花費為770.4元,其中大一學生的花費最多,月均將達到800元,大二、大三學生相差不大。大部分學生對待金錢的態度是很謹慎的,但不可否認金錢在校大學生的誘惑,某些學生沒有抵制住金錢的誘惑,從而走上錯誤的道路。總體上來看,在校大學生花錢較謹慎,大多采用家教、勤工儉學、自己做生意等正當途徑賺取零花錢。
(六)在校本科生婚戀觀的發展現狀和特點
婚戀觀是在校大學生年齡階段形成的價值觀之一。愛與被愛是在校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也是大學生人生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調查發現,大部分在校本科生有過戀愛的想法和沖動,約半數的學生大學期間有過戀愛經歷,約31.7%的學生在校期間有過一次戀愛經歷,約4.8%成的學生,談戀愛的次數在2次及以上。在選擇男女朋友因素中,主要看對方內在的因素。人品是大多數學生的第一選擇,逾8成,其次分別是性格和才能,分別逾7成和6成,這三者相加占所有選項的3/4。外在因素“非主流”,包括身外的社會地位、職業、財產、家庭背景,合計只占所有選項的4.1%,這表明在考慮婚戀對象時還是更注重對方的內在品質,提高自身的修養是取得幸福婚戀對象的基礎。
(七)在校大學生公德、公益、環保觀的發展現狀和特點
公德觀、公益觀和環保觀是在校學生必須形成的價值觀之一。在校大學生在公德意識上,學生公德意識較強,公德更多地表現為具體的行為,公德意識獲得學生的高度認同,如有89.2%和88.7%的學生認為“在圖書館把手機調成靜音”和“在圖書館小聲說話”,80.9%的學生認為“自己曾經給老人讓過座位”,65%的學生認為“自己曾沒有丟過垃圾及”。但是在“與戀人在公共場合親熱無礙他人”上,52.8%的學生持否定的態度。表明在校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公德意識,但還是有待強化。
在公益觀念上,公益觀念深入學生人心,學生熱心公益事業,如有70.5%的學生同意“欣賞支持公益事業成品牌”,有68.4%的學生“愿意無償參與公益事業”,但在面臨具體的選擇時,某些學生會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取舍,如在業余時間,面臨著志愿服務和賺錢時,有51.4%的學生表現出猶豫不決的態度,10.3%的學生反對這樣做。這表明公益事業深入人心,但是在面臨著金錢的誘惑的時候,某些人表現出了猶豫的態度。
在環保觀念上,絕大部分學生環保意識非常強烈,85%的學生認為“綠色不僅作為一種經濟形態更是一種生活價值”,但是具體行動方面還有潛力可挖,相比較環保觀念,有19.9%的學生“常常以具體的行動支持環保”。這表明大部分學生充分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但是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力度不夠。
三、在校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典型規律和學校教育的建議
(一)在校大學生價值觀形成背景環境的時代性與具體性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社會改革,新舊思想交流與碰撞,青年學生在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面臨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但是以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目標的精神文明建設為廣大青年價值觀的形成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同時,價值觀的形成又受具體環境的影響,特別是日常生活的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工作環境和社會環境等。在校大學生思維活躍,覺悟較高,更容易接受社會先進思想的影響,體現社會主流思想,符合時代發展的主流。因此,從總體看在校大學生價值觀是科學的、積極向上,對政治、金錢、婚戀、道德和當下社會發展的方向有正確的態度,但與此同時,受到具體環境的影響,包括學校的校風、教師的師風及所在區域文化的影響,也有一些學生形成了一些不科學、不健康的價值觀,如某些學生時間觀念不明確,集體觀念有待提高、道德實踐有待加強。
因此,學校教育要緊密結合時代背景和具體的社會環境。學校教育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力量之一,要以建構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為目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具體的實踐能力為評價標準,以具體的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為手段,營造良好的校風、班風和學風,全面發揮學校教育的引導作用,從整體上規劃保證學生形成科學的、積極的價值觀。
(二)在校大學生價值觀形成基礎的階段性與穩定性
身心發展具有階段性和穩定性,價值觀在形成過程中體現了階段性和穩定性的特點。從開始上學,學生就接受系統的學校教育,不僅體現在知識文化的增長上,而且體現在科學價值觀的逐步完善上,在各個學齡段,學生的價值觀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在大學期間,大部分學生大約處在17/18-21/22這個年齡階段,自我認知逐漸明確,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獨立性進一步確立。開始明確自己的宗教信仰、政治理想,政治覺悟進一步提高,真正開始關心和思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并且付諸實際行動。開始思考和確定自己的未來職業,并且希望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改變命運。逐漸形成愛情、家庭、婚姻信念和交友的原則,樂于與人交往,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有初步的規劃。能夠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時間,以具體的實踐行動表現自己的公德、公益和環保觀。因此,從總體上看這一階段在校大學生的價值觀逐步完善,就業觀、婚戀觀等開始逐步形成,政治觀、集體觀、時間觀、公德公益和環保觀進一步趨向完善。
因此,學校教育要針對在校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期,以價值觀形成的繼承性和發展性為指導,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學校的教育具有針對性,既要繼承前一階段學校的特點和學生價值觀發展的基礎,又要結合大學生未來整體全面發展的要求,特別是要堅持在校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特點,從而進行有序的、針對性的教育,實現在校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繼承性和發展性[4]。例如,在政治觀、集體觀上,盡量避免中學時代的說教式的理論灌輸,以具體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對當前國家大事和社會現狀的思考;在就業觀上,要針對不同的年級開展不同內容的教育,并且將就業實踐活動貫穿其中,鍛煉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在公德公益環保觀上,要堅持以弘揚優良傳統和社會公德為己任,將具體鮮明的人物事跡貫穿教育活動中。
(三)在校大學生價值觀形成內容的片面性與完整性
大學生群體從小接受正規的系統學校教育,特別是中學時代中規中矩,表現優異,知識水平較高,全面發展較為全面。因此,在校大學生價值觀基本上能夠形成全面的健康的價值觀。但受校園文化影響和接受的社會實踐面窄,在校大學生的價值觀存在片面性。在政治觀上,接受的愛國理論教育較多,缺乏相應的親身社會實踐;在集體觀上,以學生為基礎形成的集體缺乏社會其他群體所具有的屬性和環境;在婚戀觀上,是建立在感情的萌芽和對未來美好的暢想的基礎上,缺乏社會實踐的考慮;在時間觀上,仍然是在學校整體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分配,缺乏對時間的自主支配等。從總體上看,在校大學生價值觀在以系統知識和良好的校園環境的基礎上形成的,一方面表現出了內容上完整性和系統性的特點,另一方面表現出了形成基礎的片面性。
因此,學校教育要以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全面發展為核心,強調學校教育的基礎性、全面性和實踐性。首先,要以系統的科學教育和廣泛的社會實踐為基礎,從而保障在校大學生價值觀全面發展的可能性;其次,要以學生身心素質全面發展為目標,堅持以立德樹人的核心的教育根本任務;最后,要把實踐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全面的重要環節,在實踐中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全面發展。
(四)在校大學生價值觀形成方式的自發性與干預性
在校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自發性和干預性是大學生為了適應社會生存發展和內在的需求在學校教育干預下而自發形成的特點,這是在前一個階段的基礎上學生價值觀的一種持續發展。一方面,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自我意識和社會意識的不斷覺醒,要求從內在建立一種穩定的價值評價體系,這是價值觀形成的一個主要原因,具有自發性、自主性,另一方面學生在校接受代表國家意志的正規教育,這種教育就要求學生的思想必須符合國家大眾的價值評價標準,因此具有干預性、強制性。例如,在政治觀上,學生熱愛祖國,關心黨和國家的大事,是自我對于黨和國家的認同和教育引導之下而形成的。在就業觀上:一方面,學生根據自己和社會的需求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明確自己的職業方向,自主確立價值評價體系。另一方面,學校教育正確引導學生成長成才,從而適應將來從事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質。在公德、公益、環保觀上:一方面,學生對社會公德、公益、環保觀上有正確的認識,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學校通過課程教育、社會實踐等方式促進學生價值觀的發展。
因此,學校教育要堅持在學校的引導下學生發展的自主性,堅持學生自我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致性。一方面,在校大學生身心素質發展較全面,具有自我教育的可能性和基礎,而社會發展的要求學生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具備自我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在校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復雜性和干擾特點,要求學校教育在學生價值觀發展的關鍵階段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5]。因此,有必要保持學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一致性,凸顯大學生的思想活力。
此外,在校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還體現出了理論認識與言行不一致性、學生發展的不平衡性等特征,因此,高校必須結合學生的成長特點,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承擔起促進學生思想素質全面發展的責任,保證在校大學生樹立科學、健康、向上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楊銀付.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1):4-19.
[2]蘇曉笑.嬗變與重塑:21世紀我國大學生價值觀研究綜述[J].保定學院學報,2010(4):115-117.
[3]屠冬梅.我國當代大學生主導價值觀的建構與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依歸的審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8:11-18.
[4]于俊如,史佳華.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價值觀的變遷與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2009(1):32-38.
[5]袁曉建.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及其價值觀念體系重建[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