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國梁++阮曉龍
家庭智能菜園給城市的廣大群眾提供了一個營養安全及飲食衛生的有利渠道,如何充分發揮家庭智能菜園的引領效應,在更深的層次上幫助更多群眾走上健康之路,則需要更多的努力。
還記得電影《火星救援》里面的馬特·達蒙情急生智,在火星的棲息艙里種土豆填飽肚子的一幕幕嗎?在合肥三十崗鄉東華農科設施農業產業化基地,就有這樣一個90后山東小伙段立軍,他和他的研發團隊經過一年的努力,研發出安徽省首家“懶人”栽培設備——家庭智能菜園,將這個在高樓聳立的都市家園種菜的設想實現。
在自家陽臺擁有菜園
記得老家后院總會有個菜園,小小一片土地,承載著全家人相當部分的蔬菜供應,既安全環保又暖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住進了高樓大廈,卻再難吃到放心的蔬菜,而曾經的后院小菜園也越來越值得懷念。很多人想在城市的家中用花盆種菜,由于條件各方面的限制,植物所需水、肥、光的供應難以滿足,以至于蔬菜質量相當低。想在自家的陽臺擁有一片菜園,聽上去似乎癡人說夢。
然而,家庭智能菜園給大城市的家庭帶來了一份難得的驚喜,這種“懶人”栽培設備在研發成功之后受到了各大媒體以及農業部門的關注。這個基地是位于三十崗鄉的東華農科設施農業產業化基地,是致力于建設集農業成套設備及果蔬生長全過程智能控制系統的研發于一體的技術孵化基地。
“現在人在家里種菜的很少。種花種草的比較多。我們想讓人們在有限的空間里盡量多地種種菜,在城市里不出門就可以體驗到田園的樂趣。”段立軍告訴記者。去年從安徽農業大學畢業后,段立軍就和同事在專家的指導下,研發這個家庭智能菜園系統。起初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慢慢琢磨,那時試驗場地只有二十平方米,在一個露天的地方。一段時間后,考慮到上層空間也可以利用起來,便試驗采用多層種植模式,又逐漸想到選擇LED補光燈來彌補多層種植模式下植物出苗后光線不足的問題。
一個折疊架成就一個家庭菜園
崔崗的鄉間小道、一家農業科技公司的基地內,段立軍帶記者走進了他的小菜園。
差不多兩層半高的玻璃房內,三層的旋轉樓梯很是搶眼,各色菜的種植盆就順勢盤旋而上;一層的窗邊,還擺了五六個折疊架,種滿了生菜、小青菜等。“家庭用這種折疊架比較合適,一般是4層高,放8個盆。”
每個盆種植面積約0.12平方米,種植能力大約是:一盆可種12顆茼蒿,2盆就可來一盤清炒茼蒿了;生菜一盆也能種下12顆。一個折疊架就可成一個家庭菜園,段立軍最早專注產品研發,“就弄了個簡易木質貨架,檔次顯得比較低,一套下來的價格是2380元”。而今升級改進的二代產品在9月的農交會上亮相。
菜園不僅有位置和搭配上的靈活性,傻瓜式的操作還特別讓人省心。“一段時間沒人管,也能活得好好的,所以叫智能菜園”。
用段立軍的話說,沒有土、水、光,一樣可在家種菜。“種植盆里配好了營養土,特制的肥料與水配比后成為營養液,種植盆上方特定的LED燈就是光源。”記者在菜架上看見了澆灌和光照定時器,“訂好澆營養液和補光的時間,就能幫你完成,外出個五天、一周的也不用擔心蔬菜生長”。
用多少水肥、什么樣的光照,段立軍此前基本都在鉆研這些。“灌溉試驗就做了三個月;補光的LED燈選了十幾種,光譜配比不一樣、光照不同,對蔬菜的嫩度和口感都有影響。”
出差一月也能正常生長
那時,段立軍每天都要詳細記錄各種數據,包括天氣、溫度、光照強度等,連植物每天微小的變化也要用卡尺測量并記錄下來。每天都如此,其實是很枯燥的,但他還是覺得蠻有樂趣——每天跟這些親手種下去的種子打交道,看著它們一天一個變化,尤其是長出真葉,慢慢往成熟發展,就像看小孩一樣。每天侍弄他們,有一段時間,他每天都把空調全部打開,生怕它們熱死,為這事還挨了批。“當點下去種子那一刻,我要確保每個種子都能有良好的發芽環境,從第二天就趴在基質上看是否有小苗冒出,并做好記錄,不斷地對它進行測量,看到冒芽,或者露白,感覺就輕松了,如果能夠正常生長,那就沒有這么緊張了。”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這個系統采用立體種植,智能水肥,以樹木的碎屑和根底為基質,作為植物或蔬菜所需要的底肥,用人工配制的營養液來為植物整個生命周期提供營養。由于光照和水肥受智能控制,自帶的LED燈可以根據光照和位置的不同自動補光,所以不用人工施肥、澆水,不用考慮陽光照射,四季都可以種植蔬菜。平時沒有人照看,甚至出差一個月,花花草草和蔬菜都能正常生長。而且無論是在陽臺、客廳、臥室、小花園,還是在辦公室都可以使用,是真正集科普、情趣、生態、氧吧和放心菜于一體的智能菜園。
欲把家庭菜園升級為家庭農場
在此前,市場上還有在箱體內栽培的、有傳統方式種植的,家庭菜園、陽臺蔬菜備受市民喜愛,但這種兼具智能化和靈活性的菜園還是全省首創。“我一個朋友家小孩,自從有了家庭菜園,不僅堅持寫種植日記,還改掉了挑食的毛病。”
說是傻瓜式,但仍有些種植小竅門,段立軍想和市民分享。比如:面粉糊可治小蜘蛛,肥皂水、蒜泥水是蚜蟲的克星;蔬菜出苗階段需要較高溫度,可將塑料袋或塑料薄膜罩在種植盆上;夏季可用紡織品做成遮陽篷,保護幼苗。
他還夢想著更大的空間:將智能模式擴展到整個陽臺,“可支架擺放、可垂直懸掛、還可有藤蔓,把家庭菜園升級為家庭農場。”
業內人士認為,家庭智能菜園給城市的廣大群眾提供了一個營養安全及飲食衛生的有利渠道,如何充分發揮家庭智能菜園的引領效應,在更深的層次上幫助更多群眾走上健康之路,則需要更多的努力。比如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完善設備、提高廣大群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意識等,讓農業新技術新發明帶給廣大群眾更多便利、安全、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