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瓷器的國家,并且源源不斷地運銷海外,對世界文化起到巨大的影響,因而博得了"瓷器之國"的雅稱。在清代以前一千多年歷史長河中,名窯遍布全國各地,各類瓷器爭艷斗妍、燦若群星。而燒造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當首推越窯。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唐陸龜蒙《秘色越器》詩中始見“越窯”之名,但越窯是我國古代歷史最悠久、影響最為廣泛的瓷窯體系,不僅是漢六朝中國南北瓷業之翹楚,亦為唐代六大名窯之魁首。越窯是對浙江東北部寧紹一帶宋以前瓷窯的統稱。
越窯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里燒制成功,因此,越窯青瓷被稱為"母親瓷"。越窯持續燒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燒,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窯系。
越窯青瓷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倍受人們的贊賞和青睞,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之一。其特點是胎骨較薄,施釉均勻,釉色青翠瑩潤,光彩照人。它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貢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種重要的貿易陶瓷。同時與唐代精美工藝品和文苑藝術交相輝映,在工藝美術領域里開創了一個新的世界。
越窯青瓷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經考古調查證明,它的主要產地是在浙江省的寧紹地區。(即唐代明州慈溪縣上林湖,五代時劃歸越州,唐代亦稱越州)是中國主要的青瓷發源地。在這片古窯廠中,保留著豐厚的陶瓷遺存。當時的陶瓷不但堅固耐用,而且質量較高,有耐酸堿,盛食不變味,易洗滌等特點。瓷器表面細膩光滑,滋潤似玉,呈半透明色,極富美感。因此,六朝時期有"陶瓷時代"的美譽。東漢后期,燒制青瓷的技術已基本成熟,在迅速發展和工藝長進的基礎上,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青瓷的燒制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制瓷業的地域由南向北,幾乎遍及全國。因此促使它不斷發展,呈現豐富多彩、欣欣向榮的局面。
越瓷作為茶具風氣很是盛行。陸羽在其名著《茶經》中認為"越州上",因為它"類玉"、"類冰"瓷青則茶色綠。這雖是從飲茶的角度來議論,卻反映了越瓷青色微淺,釉色透明又具幽美感,實屬工藝與設計結合的完美佳品。唐王室墓出土的青瓷,證實青綠釉或是青黃釉都是秘色瓷的范疇。釉色中當以青綠色及湖綠色為上,這也反映了"千峰翠色"的詩句。
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歡飲茶。越窯青瓷溫潤如玉的釉質,青綠略帶閃黃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湯的綠色。盛行的飲茶風尚對越窯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響。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現了荷葉式、花口式的盤和碗。
瓷器裝飾以光素為主,也有劃花、刻花、堆貼和鏤空的紋飾。以劃花為多。常見的紋飾是花鳥、水草和人物等。線條流暢簡潔,纖細生動。晚唐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被稱作"秘色瓷",釉面青碧,晶瑩潤澤,如寧靜的湖水一般,清澈碧綠。
根據考古調查,上林湖東漢、三國時期的瓷窯址有11處,這表明自東漢時期起,遺址區域內的居民已經開始從事青瓷燒造。唐代上林湖越窯進入鼎盛時期,不僅制瓷技術有了極大的提高從而能燒造出高質量的瓷器,瓷窯數量也劇增,上林湖也由此成為越窯的中心產地,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而唐人更是對越窯青瓷不吝贊美之詞:孟郊《憑周況先輩于朝賢乞茶》有“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施肩吾《蜀茗詞》有“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煙輕處攪來勻”,皮日休《茶甌》詩:“邢人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 甌因茶而幽深青翠,茶因甌而飄香繞梁,在飲茶之風盛行的唐代,類冰似玉的越窯青瓷與濃郁茶香相得益彰,為唐人品茗增添了無窮的高雅情趣。
上林湖燒制的越窯青瓷不僅在國內深受上層官僚貴族和下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喜愛,而且也成為早期中國輸往海外的主要大宗商品之一,而上林湖也成為中國對外輸出瓷器中規模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窯口。依托于寧波這一“海上絲綢之路”主要始發港,越窯青瓷在東晉時期已隨僧侶商人輸往海外。而到了唐宋時期,成批的越窯青瓷從上林湖、東錢湖等地起航,通過明州港源源不斷地裝船銷往海外,晚唐至北宋達到了外銷的鼎盛。
1975年,寧波市和義路碼頭遺址出土了一件國內罕見的唐代“越窯青瓷荷葉帶托茶盞”,茶盞通體高6.6厘米,口徑11.8厘米,足徑6.6厘米。茶盞為敞口五曲荷花形,腹部弧形且壓印五條棱線,圈足。茶托四邊微微卷起,淺腹,圈足。茶盞與茶托相結合,全器宛若一片風中的荷葉托著一朵盛開的荷花,在清波漣漪的水面上隨風飄蕩。這件越窯青瓷,其荷葉造型不僅是唐詩人“越甌荷葉空”的生動寫照,也反映了受唐代時代風尚和審美情趣影響下的越窯青瓷崇尚自然、注重生活情趣的時代風格,給人以自由、舒展、活潑、親切之感。而其細膩之胎質、均勻之釉層、渾厚瑩潤之手感,亦充分展示了越窯青瓷“如冰類玉”之特點。可以說,“越窯青瓷荷葉帶托茶盞”很好地詮釋了越窯青瓷器形和胎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瓷質和釉色“姿如圭璧,色如煙嵐”這一獨特的意境,為越窯青瓷中上品之作。更為重要的是這一越窯青瓷精品出土于寧波和義路碼頭遺址,與其同時出土的還有其他大量的越窯青瓷。經研究,和義路碼頭以及寧波東門口碼頭、古江廈碼頭都是當時重要的海運碼頭。在這些碼頭及碼頭附近出土的越窯青瓷,原都是準備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銷往國外的產品。這進一步證明了當時越窯青瓷海外貿易的興盛。
隨著越窯青瓷的大量外銷,制瓷技術也隨之外傳,并影響了他地制瓷業和制瓷技術的發展。正是由于越窯制瓷技術的無保留傳播,朝鮮半島的高麗青瓷在短時間內迅速趕上甚至超越越窯青瓷,并一度向越窯青瓷發源地浙東地區輸出。日本的制陶業也模仿越窯青瓷,名古屋東邊的猿投窯燒制的器物在造型、釉色、紋飾上都與越窯相似。而在9至10世紀越窯青瓷大量輸入的埃及,也仿制出了仿越州窯瓷,到11世紀,其仿制的陶器在器形、釉色、刻畫紋飾上與越窯青瓷已經十分相似。
越窯遍布山陰、會嵇(山陰、會嵇今紹興市)、余姚、上虞、肖山等地。越窯從商代燒造原始青瓷和幾何印紋硬陶起直到東漢時期,我國陶瓷史上劃時代重大發明,上虞縣小仙壇、帳子山一還發明成熟瓷器,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瓷器的源地。
越窯瓷器之所以著稱于世,是因為她不但釉色類玉、類冰,而且造型高超精湛,雕塑精美、器物眾多千瓷百態,深受國內外人們所喜愛和珍視。越窯瓷器從東漢創造成熟瓷器以來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代、直至唐、宋近千所繁盛不衰,唐、宋時期已形成一個龐大制瓷系統,吳越王時期還專設了官窯“秘色窯”,秘色窯在民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于青綠美麗的釉色、精致的造型,奔放的線劃花紋,被稱為青瓷中的精品為世人所珍視。促使越瓷大發展,不但是國內需求量增大,而且是越窯瓷器的大量對外輸出國外。從當前(2013年)世界各地出土陶瓷器中,越窯又可以居首位,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貢獻。
越窯青瓷作為唐宋及之前外銷瓷的主要類型之一,不僅見證了中國瓷器貿易繁榮和明州港對外貿易的盛況,更是將展現了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