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虎 張俊
【摘要】 目的 探討正中神經腕-肘感覺傳導速度(SCV)檢測在腕管綜合征診斷中的意義。方法 對55例臨床確診腕管綜合征的患者行常規正中神經感覺和運動傳導檢測、針極肌電圖檢測;對能引出正中神經末端感覺傳導的患者另行做兩個檢查:①正中神經腕-肘SCV檢測并與示指-腕感覺傳導速度進行對比;②正中神經和尺神經末梢感覺神經傳導在無名指記錄潛伏時對比, 并計算異常結果的陽性率。結果 常規運動傳導陽性率只有36.4%, 常規感覺傳導陽性率為58.2%;46例加做①②檢測的患者中, 正中、尺神經末梢感覺神經傳導無名指記錄潛伏時對比者陽性率達到82.6%, 腕-肘/示指-腕感覺傳導速度對比者, 陽性率達到80.4%, 兩種方法陽性率基本相當。結論 正中神經感覺神經傳導腕-肘和示指-腕傳導速度對比在診斷早期腕管綜合征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對早期腕管綜合征的診斷是一種要補充。
【關鍵詞】 腕管綜合征;腕-肘感覺傳導速度檢測;早期診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6.086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回顧2015年4月~2016年4月就診的55例腕管綜合征患者, 均為單側患病, 女35例, 男20例, 年齡45~65歲, 平均年齡55歲;左側肢體25例, 右側肢體30例;臨床表現為手的拇指、示指、中指其中一指或多指麻木, 部分可伴有大魚際肌萎縮、大拇指背伸不能、手部精細動作欠佳, 部分腕部Tinel征或屈腕實驗陽性, 并排除正中神經前臂和上臂損傷、頸椎病、臂叢損害、神經元病。根據電生理結
果對腕管綜合征嚴重程度進行分類[1], 輕度33例, 中度14例,
重度8例。
1. 2 檢測方法 應用日本光電肌電圖誘發電位儀, 患者平臥位, 室溫20~25℃環境, 皮溫保持在30℃, 腕關節正中、旋前位進行檢查。本組55例患者均由一名醫師進行檢測, 其中感覺傳導速度均采用平均疊加技術, 以求測得最大波幅電位。
1. 2. 1 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2] 采用表面點擊置于拇短展肌肌腹記錄, 接地置于手背, 以鞍狀電極分別給予超強刺激刺激各段正中神經(陰極在遠端), 分段測定正中神經腕上潛伏時, 腕上-肘和肘-腋MNCV, 記錄并觀察正中神經傳導速度、潛伏時及波幅的變化。如末端潛伏時>4 ms, 腕-肘正中神經傳導速度<50 m/s, 則為異常診斷指標。
1. 2. 2 感覺傳導速度(SNCV) 逆向法, 以表面電極在小指指腹(負極在近端)記錄感覺電位, 鞍狀電極刺激腕部、肘部正中神經干(陰極在遠端), 記錄并觀察傳導速度、潛伏時和波幅變化。如正中神經小指-腕傳導速度<44 m/s, 感覺電位波幅<20 mV或消失為陽性。能夠順利引出示指-腕SNCV者行肘部刺激記錄感覺神經電位, 同時測算示指-腕和腕-肘傳導速度, 計算腕部-肘部傳導速度與示指-腕部傳導速度之差, 相差>+10m/s者進行統計。
1. 2. 3 正中神經、尺神經無名指記錄腕部刺激感覺傳導潛伏時對比[2] 采用逆向法, 掌心向上, 記錄點擊在無名指指腹近端, 參考電極在無名指記錄電極遠端, 二者相距2~3 cm, 刺激電極位于記錄點擊近端腕部13 cm處, 陰極靠近記錄電極, 地線位于手掌上, 鞍狀電極分別刺激正中神經和尺神經, 潛伏時對比>0.4 ms為陽性。
1. 2. 4 肌電圖檢測 采用同心圓針電極檢測, 患肢正中神經支配的拇短展肌, 靜息狀態觀察所檢測肌有無自發電位, 如出現為陽性。同時檢測小指展肌、橈側腕屈肌進行鑒別。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常規正中神經運動神經傳導 潛伏時陽性者20例, 陽性率36.4%(20/55)。
2. 2 常規正中神經感覺神經傳導 32例陽性, 陽性率為58.2% (32/55), 其中感覺傳導消失9例, 占16.4%(9/55)。除去不能引出感覺神經電位的9例患者, 其余46例患者行腕-肘傳導速度和示指-腕傳導速度對比, 相差>+10 m/s者37例, 占80.4%(37/46), 在55例中占67.2%。
2. 3 46例患者行無名指正中神經、尺神經感覺神經傳導潛伏時 正中神經潛伏時較尺神經潛伏時延遲>0.4 ms者38例, 在46例患者中陽性率為82.6%, 在55例總患者中陽性率為69.1%。
2. 4 肌電圖檢測 拇短展肌陽性者8例, 陽性率為14.5%
(8/55), 小指展肌和橈側腕屈肌作為排除性診斷檢測。
3 討論
腕管綜合征是臨床中最常見的周圍神經卡壓疾病之一, 又稱鼠標手[3]。 臨床上女性多于男性, 多位中老年患者, 也可以多發于職業中多用手的患者, 懷孕或產后易發生。有的可有家族史, 但是很罕見。糖尿病、家族性類淀粉樣變、肢端肥大癥、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均可并發腕管綜合征, 也可以并發于已有多發性神經病的基礎上, 嗜酸性筋膜炎、甲狀腺功能低下、紅斑狼瘡、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等也偶然可以引起。腕管綜合征時手部的麻木疼痛不適常使患者夜間疼醒, 這種疼痛經常向肘部和肩部擴展, 正中神經的功能對于手部精細運動至關重要, 正中神經損傷后功能恢復慢且不完全[2], 如果能在早期盡快檢查, 確定病因, 盡快治療, 其預后非常好。
既往采用尺神經和正中神經傳導功能對比的方法來診斷早期腕管綜合征, 但有局限性, 因為不是自身對比, “陽性者”不能排除正中神經腕部以上受損可能。檢測正中神經腕-肘SNCV對腕管綜合征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可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文回顧2015年4月~2016年4月來本科就診的腕管綜合征患者, 對電生理數據進行分析, 以探討正中神經腕-肘SCV電生理檢測在腕管綜合征診斷中的作用。
相關學者提出的腕管綜合征的電生理診斷標準:①正中神經感覺神經纖維傳導速度經腕管處減慢, 潛伏時延遲;
②正中神經運動纖維經腕管處潛伏時延遲;③正中神經SNAP振幅降低;④正中神經CAMP的振幅降低;⑤拇短展肌出現自發電活動。典型的CTS診斷并不難, 在疾病早期臨床表現并不明顯, 常規電生理檢查正常, 極易漏診。
本組患者患者中, 常規神經電生理檢查:運動傳導陽性率只有36.4%, 感覺陽性率為58.2%。早期的腕管綜合征患者為提高陽性率, 采取各種對比的方法, 如正中和尺神經手掌-腕混合神經潛伏時對比、正中、尺神經無名指-腕感覺神經潛伏時對比、正中神經在第二蚓狀肌和尺神經在骨間肌記錄運動潛伏時對比、正中神經和橈神經拇指感覺神經潛伏時對比等等。本組患者應用較多的正中、尺神經無名指-腕感覺神經潛伏時對比, 在46例患者中陽性者38例, 陽性率達到82.6%;46例患者行腕-肘傳導速度和示指-腕傳導速度對比, 相差>+10 m/s者37例, 在46例中占80.4%, 效果基本相當。
無名指正中神經、尺神經感覺神經傳導潛伏時對比是不同神經的橫向對比, 有局限性, 不能反映同一根神經近端和遠端的情況, 而腕-肘傳導速度和示指-腕傳導速度對比為同一個神經的縱向對比, 即遠端和近端對比可以更直接反應正中神經的遠端、近端功能, 對鑒別腕以上正中神經損害有一定意義, 對腕管綜合征的診斷是良好的補充。
在正中神經腕部重度傳導障礙的患者中, 正中神經運動和正中神經感覺傳導均消失, 這是拇短展肌呈神經源性損害。而尺側腕屈肌、小指展肌、肱三頭肌未見異??梢耘c正中神經近端、臂叢、根性損害鑒別。
綜上所述, 在臨床中對腕管綜合征患者進行正中神經腕-肘SCV電生理檢查十分必要, 具有良好的診斷價值, 對腕管綜合征電生理檢查方法是很好的補充。本研究為回顧性分析, 有待進一步開展大樣本前瞻性臨床研究。
參考文獻
[1] 元小冬. 輕松學習肌電圖: 神經傳導功能與肌電圖檢查指南. 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07:115.
[2] 黨靜霞. 肌電圖診斷與臨床應用.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124.
[3] 湯曉芙. 臨床肌電圖學. 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 1995:225.
[收稿日期:2016-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