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奎
36年前,年僅19歲的我就登上了三尺講臺,而《黑龍江教育》這份刊物伴隨我度過了許多辛勞而快樂的日子,把我從一個不諳世事的毛頭小子逐漸引導為一名小有名氣的人民教師。翻開我的作品剪貼薄,一篇篇詩文在述說著編輯老師指點我寫作、辛勤地為他人做嫁衣的動人的故事。
1991年,我在一個山村小學教五年級。在作文教學中,我“發明”了一個“羅列作文法”。羅列,歷來被視為小學作文的一忌,但我發現,任何寫作者包括大作家,在寫作之前都不外乎是根據立意在腦海里把所經歷的人、事、物等統統羅列一番。因為凡是寫文章的,開始都得經過占有材料和選擇材料兩個階段。擁有的材料越多,可供選擇的余地也就越大,否則根本談不上選擇。發現了這一奧妙,我便在班里搞了個“羅列作文教學實驗”。半年時間過去,學生根據這個方法寫出了不少新鮮的、有生活情趣的好作文。我特別喜歡這些小文章,就決定刻個油印集子,一者存檔,二者推薦給其他老師。在刻完全部作文之后,我余興未盡,直接刻了一篇教學論文《羅列也不失為一法》,這是我平生第一篇教學論文。我把這篇論文謄寫了一份,寄給了《黑龍江教育》編輯部。因為那時生活較困難,我寫東西使用的都是自己刻的油印稿紙。兩周以后,我收到了編輯老師的來信:“稿子粗粗看過,立意行文都很不錯,請再改,抄寫后寄來。字要工整、清楚。比喻要連貫,避免文白相間。敬禮!丁懷武。1991年8月29日。”隨信還寄來了一疊編輯部專用稿紙。打開退回來的稿子,只見字里行間已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批語和修改意見,可見丁老師為我的文章能夠“脫穎而出”確實花費了不少心血。例如在文章的第5段,他寫道:“此處建議引用魯迅《拿來主義》中語。”翻開《魯迅全集》,我一下子就找到了應引用的語句:“那么,怎么辦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經過多次修改,直到自己滿意了,用老師寄來的稿紙抄好,再次寄了出去。這篇文章在《黑龍江教育》1991年第12期發表了出來。
1993年,我被調到職業高中教語文。在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的作文語言蒼白,缺乏生命力,根本的原因在于學生缺乏語感,即他們的語言缺乏生活,缺乏那種活蹦亂跳的情味兒。于是,我鼓勵學生到社會生活中去,搜集民間故事、俗言、諺語、歇后語、歌謠等,學生作文的語言感染力越來越強。根據這次實驗的體會,我寫成了第二篇論文《作文教學中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因工作忙,懶得抄,我讓一名學生給我抄一遍。寄給《黑龍江教育》編輯部后,我接到編輯魏永生老師的來信:“從文章就可以看出你是一位文學愛好者,立足點和諸人不一樣,所以比較新鮮,有特點。我們廣大教師終日局限于狹小天地,循規蹈矩,難有突破,正需要如你這樣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研究的文章。所以,你是有優勢的。當然,文章也有可商量之處,有些我寫在了一邊,有的改了一下,不知當否,請酌。從你的信看,文章不是你抄的,所以繁亂不堪,有難以卒讀之感。請你最好以端楷抄清,然后寄我。附上一本稿紙備用。另:文章題目能否再生動些,換個形象點的最好。魏永生。1992年6月23日。”我按魏老師的建議改好了文章,最后加了個正標題,成了《為有源頭活水來——在作文教學中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此文發表在《黑龍江教育》1993年第6期上。
《黑龍江教育》編輯既是我難得的師長,又是我真摯的朋友,有什么苦衷我都愿意對他們傾訴。1997年,我9歲的兒子偷偷跑去水庫洗澡,不幸溺水身亡,我悲痛欲絕,寫了一篇散文《子殤》寄給魏永生老師。魏老師打來電話說:“編輯部的全體同志都很關心你,希望你千萬不要消沉,要振作起來,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黑龍江教育》在發表《子殤》時在最后一段加了一條光明的“尾巴”,表示對我的安慰。
1999年,我在鄉教育辦擔任教研員。一天,《黑龍江教育》編輯李偉晗老師給我打來電話:“國慶節快到了,我想請您給我們刊物寫一篇關于熱愛祖國方面的文章。”一個省級知名刊物向一個未名的山鄉教師約稿,這恐怕是很少見的。我內心特別激動,回到家就寫了一首散文詩《仰望國旗》。寄去不久,又接到李老師的電話:“這首詩寫得不錯。但我覺得如果刪去首尾,每一段都以‘仰望國旗……開始,是不是更好些呢?”我茅塞頓開:這樣一改,將構成排比段,結構更富于張力,也大大增強了氣勢!這首詩雖然不長,卻經過我們多次通話反復商討、交流才定下稿,最后在《黑龍江教育》1999年第10期發表出來。
就這樣,在《黑龍江教育》諸位老師像輔導小學生作文那樣的耐心撫植下,我的寫作水平也慢慢地登上新的臺階,經常有論文、詩歌、散文在該刊上發表。在《黑龍江教育》的鼓舞下,我的潛能受到激發,從此一發不可收,不斷有教育文章和文學作品在報刊發表。其中,我的研究文章《談教師的“教商”與學生的“學商”》獲中國教育學會舉辦的第四屆教育創新理論與實踐論文大賽理論組一等獎,我被聘為中國教育學會課題研究員,該文被收入北師大張興教授主編的、光明出版社出版的國家大型教育文獻《教育創新與實踐指導》一書。到目前為止,我已在全國幾十種報刊發表小說、詩歌、散文二百多篇(首);發表或被轉載教學論文、教育隨筆八百多篇次,成為中國作家協會黑龍江分會會員、世界華文作家協會會員。為了表示我對《黑龍江教育》編輯老師的知遇之恩,在我的詩集由哈爾濱出版社出版后,我第一時間給每位編輯老師寄贈一本我的拙作。
在慶祝《黑龍江教育》創刊70周年之際,在我論文集即將出版之際,回顧自己走過的科研和創作之路,真是感慨萬端。是一代又一代的編輯老師的牽手引路,使我從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小學教師成長為一名小有名氣的作家、學者。到現在為止,我還未能見到各位老師一面,也許今生也未必能有緣與您們謀面,但內心的這份情感如地窖中儲存的老酒,隨著時間的流逝,只能越來越渾厚、醇香。
編輯/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