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麗+張琦+楊光
摘 ? ?要: CDIO主要理論依據來源于美國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約翰·杜威的“做中學”。“做中學”是CDIO的精髓,集中體現了對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培養,它是對以課堂講課為主的教學模式的革命,符合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充分體現了學與做的結合,知與行的統一。“做中學”對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 CDIO ? ?“做中學” ? ?教學實踐 ? ?教學改革
1.引言
CDIO(Conceive—構思,Design—設計,Implement—實現,Operate—運作)是由MIT和瑞典幾所大學在Wallenburg基金會的資助下,經過幾年的研究、探索和實踐,于2004年創建的。該教育模式是以產品、過程和系統的構思、設計、實現和運作全生命周期為背景的教育理念為載體,以CDIO教學大綱和標準為基礎,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具有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和獲取工程能力,包括個人的科學和技術知識、終身學習能力、交流和團隊工作能力,以及在社會及企業環境下建造產品和系統的能力。在傳統的課堂上,往往由教師指導學生的學習,CDIO強調的是Context,NOTContent,培養“做事”和“做成事”的能力及獲取知識的能力(自學)。可將現行外語教學模式與CDIO比較,互相補充。
2.“做中學”的教育思想
CDIO主要理論依據來源于美國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的“做中學”。“做中學”是杜威在批判傳統學校教育的基礎上,建立在實用主義思想之上的教育思想,它強調學生的本能和興趣。從“做中學”,也就是從實踐中學、從經驗中學,使學校里習得的知識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系起來。杜威認為,“從做中學是比從聽中學更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強調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
在“做中學”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由學生提出問題,或者由教師提出一個源于學生生活的問題,讓學生運用全部感官“摸、嘗、看、聞、聽”,引領學生主動地探究問題的答案,在探究中逐步構架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讓學生在實踐中建構基礎性的科學知識,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興趣性和持久性,能夠把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系起來。“做中學”體現了不同于傳統的偏重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的教學方式,而是基于問題、強調主動探索和實踐的教學模式。
3.“做中學”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
3.1個案分析一:《大學英語》第四冊課文《怎樣在書上做記號》“How to Mark a Book”
3.1.1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教師首先創設情境,在講解本課兩周前開展“讀書月”活動,活動時間四周。學生分組,每組4-6人,小組成員每人選擇一本書閱讀,但是必須圍繞同一主題(Syntopical Reading)。因此,組員間需要協作并商討決定主題及各自閱讀的書目。
第二階段:在講解本課一周前,教師布置學生重溫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思想家培根的作品《論讀書》(“Of Studies”)。《論讀書》是培根隨筆中的一篇,王佐良先生的翻譯版本更是為人熟知,金句迭出。“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細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該篇隨筆的精選內容在第三學期的教學中教師已經講授過,學生已經了解其內容。在該階段,教師主要通過布置小組討論題的方式,使學生將該篇隨筆與《怎樣在書上做記號》這篇文章的內容進行比較,溫故知新,對讀書有更全面而形象的認識。
第三階段:在課堂中將兩篇文章的內容做比較分析,通過班級討論、小組討論,問答等方式探討為何讀書、書之裨益、讀何種書,怎樣讀書,如何待書,為何做標記/筆記,如何做標記/筆記等問題。“做中學”的課堂是開放的,打破了安靜整齊統一的課堂要求,沒有講臺上與講臺下的界限,課堂處于活躍之中。
第四階段:“讀書月”的后期階段。學生通過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的學習過程,對第一階段所選擇的圖書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主動的、基于建構主義的閱讀,不只對閱讀本身有用,更能夠幫助學生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
3.1.2能力訓練點
在語言技能方面,綜合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一聽:學生理解教師及同學提出的問題,與他人交流。二說:學生樂于探討問題,表達觀點。三讀:學生能夠認真閱讀,辯證分析,理解內容。四寫:通過標記重點難點,做筆記,寫大綱等寫的過程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在綜合素質方面,側重培養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學生需要在課前對所學的內容進行很好的復習,并能夠理解問題,做出解答,具備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學生對問題應有自己獨特的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要拿來主義,為我所用,又要因地制宜,引人而異。歸納能力:學生能夠在課上理解歸納授課內容,并在課后總結思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理解經典,學以致用。團隊合作:在小組討論中,能夠與組員積極有效溝通。從失敗中學習:不拋棄,不放棄。即使不能解答問題,也要善于傾聽,認真學習,點滴累積,取得進步。此外,教師秉承教書育人理念,在“做中學”中引導學生愛讀書、會讀書、讀好書,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3.2個案分析二:《大學英語》第四冊課文《午餐》“The Luncheon”
本堂課的授課內容為大學英語精讀第四冊教材的第七課,作者為英國杰出的暢銷書作家之一,毛姆。本個案主要強調“做中學”教學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
3.2.1用學生作文進行文本分析,精心導入
課堂的導入部分,教師并不急于進入課文內容,而是從學生的作文開始點評,方法為學生研討自評互評,從而找出學生在寫作記敘文時出現的問題,引起學生學習掌握記敘文寫作技巧的興趣。
3.2.2運用歸納法和演繹法講解課文內容,精彩互動
教師在課前布置任務明確,充分利用翻轉課堂授課方法,讓學生在課前找出課文中的修辭方法,對于不懂的問題,可以在課上提出,課堂主要采用研討式教學。在課上,教師結合歸納法和演繹法講述這篇妙趣橫生的《午餐》。在熱烈討論中,將該篇記敘文的各個要素一一展現:故事背景、人物性格、多種修辭格等。學生與教師共同梳理推導,歸納總結。
3.2.3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學以致用,布局巧妙
為了了解學生是否充分掌握所學到的記敘文寫作技巧,在課文講解后,教師讓學生以短劇的形式展現他們所感興趣的故事片段,并強調要注意作者毛姆的巧思行文。通過“做中學”,學生對掌握的記敘文寫作手法融會貫通,教師進而加以總結點評,并布置作業,讓學生在課后利用所掌握的記敘文寫作技巧互評作文。
4.“做中學”的意義
“做中學”是CDIO的精髓,集中體現了對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培養,它是對以課堂講課為主的教學模式的革命,符合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充分體現了學與做的結合,知與行的統一。“做中學”對高校教學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4.1“做中學”能夠培養大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做中學”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在熟悉的環境里,學生從一開始就認識到所學知識的目的和意義,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誠,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能力。通過交給學生一些事情去做、一些問題去思考,在做事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注意事物的聯系,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學到東西。
4.2“做中學”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聽會忘記;看能記住;做才學會”。想要真正學會一件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實踐,邊做邊學。“做中學”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參與以探索為中心的學習活動,一改以往單一的課堂講授形式,學習知識的過程不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被動過程,而是學生親自參與其中的主動實踐過程。在創設的真實情境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還要學會如何制訂計劃、做出決策、參與討論、解決問題,實際上是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今后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
4.3“做中學”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做中學”教育理念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提出問題、猜想預測、動手實踐、記錄信息、參與討論、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的過程,強調學習過程中發現、探究、歸納等認識活動,不同于從前那種偏重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的教學方式,體現了始于問題、基于發現,體現創造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的同時,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研究,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高素質、復合型、多樣化的創新人才。
4.4“做中學”能夠培養大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羅杰斯(Rogers)認為:在現代社會里,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那些意識到學會如何學習和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重要性的人。當今社會充滿了挑戰,那種擁有一種知識或技能后可以終身享用的觀念已經過時,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變化。最有用的學習是學會如何學習,不僅意味著“學會什么”,更重要的在于學會“知道怎樣處理”。“做中學”科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正是通過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個人的發展,從而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5.結語
通過融入“做中學”理念的大學英語教學探索,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一方面提高學習英語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逐漸培養CDIO大綱中要求的諸多能力,包括主動學習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領導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交流能力等,實現在實踐中優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過程、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有效提高語言水平及英語運用能力。此外,在新模式下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對于學習者諸方面心理要素的培養,使學生逐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情感控制更趨于成熟,更好地控制環境、正確估計聽眾心理、化解緊張和負面情緒,逐步擺脫依賴權威的心理并樹立獨立意識,逐步學會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
參考文獻:
[1]Edward F.Crawley,Johan Malmqvist.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M].顧佩華,沈民奮,陸小華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劉璐.以CDIO理念指引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大學英語,2013(3).
[3]彭元峰.CDIO項目對工科英語教學的啟示[J].山東外語教學,2010(6).
[4]查建中.論“做中學”戰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廳2016年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融入CDIO理念的大學英語教育模式研究》(SD162009)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