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洋王寶春
品管圈活動在降低重癥患者轉運物品遺漏率中的應用效果
鄭洋①王寶春①
目的:探討開展品管圈活動在降低重癥患者轉運物品遺漏率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組,選定活動主題,分析影響護士重癥患者轉運物品遺漏的因素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實施質(zhì)量持續(xù)改進。結果:品管圈活動后,重癥患者轉運物品遺漏率由53.19%降低至21.59%,無形效果評分呈正向增長。結論:品管圈活動有效降低了重癥患者轉運物品遺漏率,保障了重癥患者轉運途中的安全,提高了醫(yī)護人員滿意度和團體協(xié)作精神。
品管圈; 重癥患者; 轉運
First-author’s address:Zhongshan Hospital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4,China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一種先進的管理方法,以全員參與的方式,持續(xù)不斷地推行管理,提高護理質(zhì)量的工作方法[1]。重癥患者轉運是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的重要工作內(nèi)容之一,它在患者病危的情況下進行,極易引起并發(fā)癥造成二次傷害,可能導致心搏驟停、窒息、管道脫出、輸液終端等意外事件,甚至導致患者死亡[2]。因此,為了保證重癥患者轉運途中的安全,在轉運前護士應充分做好準備工作,防止轉運意外發(fā)生。然而,重癥患者病情危重,轉運途中攜帶的儀器設備及搶救藥物等種類繁多,護士備物遺漏的情況時而發(fā)生,這樣不僅增加了重癥患者的轉運風險及轉運不及時,而且造成醫(yī)護人員轉運工作滿意度低。為了能安全、及時的轉運重癥患者,提高醫(yī)護人員轉運工作滿意度,降低重癥患者轉運物品遺漏率顯得尤為重要。因此,2015年6-11月本科以“降低重癥患者轉運物品遺漏率”為主題,開展品管圈活動,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11月重癥醫(yī)學科住院患者124例(轉運182例次)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2例,女52例;年齡22~83歲,平均(56.79±15.27)歲;內(nèi)科15例,外科83例,婦產(chǎn)科7例,急診科19例。將所有患者按入院時段分組,2015年6-8月60例(轉運94例次)為活動前,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平均(58.61±15.45)歲;內(nèi)科8例,外科42例,婦產(chǎn)科3例,急診科7例;平車轉運58例,輪椅轉運2例,2015年9-11月64例(轉運88例次)為活動后,其中男37例,女27例;年齡平均(55.09±15.02)歲;內(nèi)科7例,外科41例,婦產(chǎn)科4例,急診科12例;平車轉運61例,輪椅轉運3例,活動前后納入的患者性別、年齡、科室、轉運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開展品管圈活動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小組 采用自愿報名的原則選取圈員,最終圈員由7名護士組成,其中主管護師3名,護師2名,護士2名。圈長由1名本科學歷的主管護師擔任,輔導員由護士長擔任。圈名定為“救生圈”,寓意為重癥監(jiān)護室為生命救護的救生圈,重癥監(jiān)護室的醫(yī)護人員為挽救生命的救生員。
1.2.2選定活動主題 運用“頭腦風暴”法,由圈員提出工作中需改進的問題,再用從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院政策、圈能力5個方面由全體圈員進行評分,最后確定得分最高的 “降低重癥患者轉運物品遺漏率”為本次圈活動主題。
1.2.3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原因分析 在活動前的60例患者(轉運94例次)中,發(fā)生轉運物品遺漏50例次,遺漏率53.19%,制作查檢表,查檢重癥患者轉運物品易遺漏的項目。查檢數(shù)據(jù)表明,轉運科室病歷夾、簡易呼吸球囊、藥品等為主要轉運物品易遺漏項目。根據(jù)帕累托80/20法則[3],確定轉運科室病歷夾遺漏、簡易呼吸球囊遺漏是重癥患者轉運物品主要易遺漏的項目從護士、物品、環(huán)境、流程4個方面,畫出以上2個易遺漏項目詳細的魚骨圖進行原因分析。根據(jù)80/20法則確定了導致病歷夾遺漏的主要原因:轉運科室病歷夾放置混亂、轉運科室病歷夾標識不清;導致建議呼吸球囊遺漏的主要原因:轉運搶救物品放置不統(tǒng)一,護士經(jīng)驗不足。
1.2.4目標值設定 根據(jù)目標值設定公式:目標值=現(xiàn)況值-改善值=現(xiàn)況值-(現(xiàn)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4],在主題選定時圈員能力評分為80%,計算出本次活動的遺漏率目標值=53.19%-(53.19%×78.9%×80%)=19.62%。
1.2.5對策與實施
1.2.5.1設計和使用重癥患者院內(nèi)轉運評估單 危重癥患者護理轉運單可以顯著地提高轉運成功率,降低轉運中的意外風險,保障轉運安全,提高護理服務質(zhì)量,家屬滿意度高[5]。重癥患者轉運途中攜帶的儀器設備及搶救藥物等種類繁多,設計和使用重癥患者院內(nèi)轉運評估單方便護士檢查轉運物品是否遺漏。集合圈員,召開圈會,查閱文獻[6-8],咨詢專家,集體討論擬定重癥患者院內(nèi)轉運評估單,預使用3 d,發(fā)現(xiàn)問題,重新修訂,最終定稿。重癥患者院內(nèi)轉運評估單分為3大部分,分別是眉欄、轉運前準備及轉運后物品回收,見表1。患者需要轉運時,責任護士根據(jù)患者病情需要如實填寫重癥患者院內(nèi)轉運評估單,檢查轉運物品是否遺漏,在護送途中密切監(jiān)測其病情變化,并一起攜帶至轉運科室,轉運后再次檢查物品是否全部帶回科室。

表1 中心ICU重癥患者院內(nèi)轉運評估單
1.2.5.2建立和使用常用轉運物品車 根據(jù)必備、夠用的原則[9],將常用轉運物品,如氧氣袋、簡易呼吸球囊、便攜式心電監(jiān)護儀、小搶救藥品箱固定位置放置同一輛治療車上,并在搶救車上做好標識,建立常用轉運物品車,再將轉運物品車固定位置放置。經(jīng)醫(yī)師下達醫(yī)囑需要轉運時,護士直接推常用轉運物品車至患者床旁,不僅減少轉運物品準備的遺漏,而且可以節(jié)約護士準備轉運物品時間。每天每班次班按清單清點轉運車的藥品和物品,專人負責轉運車的長期質(zhì)控,做到“五定”:定數(shù)量品種、定點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檢查、定期維護[10]。
1.2.5.3整理和規(guī)范使用病歷車 將病歷車分為2區(qū),左側為放置轉運科室的病歷夾,右側放置本科室病歷夾,在轉運科室的病歷夾上面用便簽條注明科室,方便轉運患者時快速查找到病歷夾。病歷車設置專人管理,定期查看病歷夾擺放位置和便簽條標識是否完整。
1.2.5.4加強護士培訓 崗前培訓與定期考核相結合[11],著重培訓工作2年內(nèi)的低年資護士,講解轉運物品準備的意義,學習轉運指南,明確轉運指征,規(guī)范轉運流程,加強培訓護士對患者病情的觀察能力,以便明確轉運患者途中應攜帶的轉運物品。
2.1開展品管圈活動的有形成果 品管圈活動前重癥患者轉運物品遺漏50例次,遺漏率為53.19%,品管圈活動后重癥患者轉運物品遺漏19例次,遺漏率為21.59%。
2.2開展品管圈活動的無形成果 在活動前后7名圈員對圈活動積極性、自信心、責任心、溝通配合、團隊合作、品管手法、協(xié)作度進行評分,每項最高5分,最低1分。圈員對本次品管圈活動的評價,見表2。

表2 品管圈活動前后無形效果評分(n=7) 分
隨著臨床危重患者轉運量的增多,重癥患者病情危重且變化快,轉運安全已成為重要的課題[12-13]。如果轉運物品遺漏將增加重癥患者轉運途中風險,經(jīng)調(diào)查轉運科室病歷夾遺漏、簡易呼吸球囊遺漏是重癥患者轉運物品主要易遺漏項目。品管圈作為一種加強管理的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深化質(zhì)量管理的關鍵環(huán)節(jié)[14]。文獻[15-17]報道,品管圈活動是提高護理安全質(zhì)量管理的一種有效手段。在本次品管圈活動中,全體圈員根據(jù)科室的實際情況選定急需解決的問題作為主題,擬定計劃,現(xiàn)狀把握,原因分析,設計重癥患者院內(nèi)轉運評估單,建立常用轉運物品車,擬定護士轉運培訓計劃,并有效實施,經(jīng)3個月檢驗,達到了預期目標,重癥患者轉運物品遺漏率明顯降低(由53.19%降低至21.59%)。
品管圈活動能夠發(fā)揮每個團隊成員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每個團隊成員的工作積極性及共同協(xié)作能力,品管圈活動強調(diào)讓團隊成員自愿地參與活動,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主權、參與權、管理權[18]。品管圈活動從尊重人性出發(fā),讓護士從被動的工作者轉變成主動參與者[19]。由點及面、自下而上的活動充分調(diào)動了臨床護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但使護士的知識面得到了拓展,同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激發(fā)了廣大護士的聰明才智和管理熱情[20]。通過本次品管圈活動,不僅有效降低重癥患者轉運物品遺漏率,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轉運效率和轉運質(zhì)量,保證重癥患者轉運安全,而且促進了護理團隊建設,發(fā)揮團隊成員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團隊成員的工作積極性及共同協(xié)作能力。但是本次品管圈活動仍存在不足之處:部分圈員的圈能力有待提高,分析問題局限或片面,個別護士慎獨精神差,不能真實和及時的填寫重癥患者院內(nèi)轉運評估單等,針對這些仍需尋找根本原因,實施有效的措施,加強培訓,并根據(jù)品管圈管理模式持續(xù)完善和改進,從而更好地降低重癥患者轉運備物遺漏率,提高重癥患者轉運的安全性。
[1]顏余竹,周穎清.護理本科生實習中期壓力的現(xiàn)象學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3):238-239.
[2] Duraira J,Will J G.Prognostic factors for mortality following interhospital transfers to the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of a tertiary referral center[J].Crit Care Med,2003,31(7):1981-1986.
[3]任偉.帕累托法則在企業(yè)醫(yī)院醫(yī)療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院管理,2010,30(2):47-48.
[4]張幸國.醫(yī)院品管圈活動實踐與技巧[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9.
[5]鐘亞萍,盧惠娟,夏海鷗,等.ICU高級實踐護士能力期望的調(diào)查與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5):389-392.
[6]高春華,衛(wèi)建華,馮潔惠,等.“ICU重癥患者外出轉運查檢單”的設計及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31):69-72.
[7]英艷.急診科危重病人院內(nèi)轉運評估表的設計與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7):23-25.
[8]辛鍵,金嵐,黃飛鷹.急診危重患者院內(nèi)轉運交接標準作業(yè)程序的建立及應用效果[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3,19(33):4148-4152.
[9]馬紅麗,王志娟,趙偉英,等.移動ICU模式提高重癥患者院內(nèi)轉運安全性的效果[J].護理與康復,2016,15(5):471-473.
[10]陶品月,黃惠橋,黃霜霞,等.急診院內(nèi)分區(qū)轉運包的設計與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8):14.
[11]鄭偉,石愛麗,莊建英,等.應用品管圈提高急診危重患者轉運執(zhí)行正確率的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8):110-112.
[12]吳國慶,韋梅,夏敏,等.護理安全管理在急診危重患者院內(nèi)安全轉運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3,22(4):682-684.
[13]趙偉英,Greaney Brendan,陳三妹,等.危重患者轉運安全性的現(xiàn)狀研究和展望[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3,22(2):219-221.
[14]陳曉華,王立,陳群,等.開展品管圈活動對患者外出檢查運送安全的保障作用[J].護理學雜志,2013,28(1):58-59.
[15]夏蓮芬,毛怡,沈亞兒.品管圈活動在提高兒科外周靜脈留置時間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9):1789-1790.
[16]霍世英,黃葉莉,蔡偉萍,等.臨床病人安全用藥的管理方法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5):370-371.
[17]張莉萍,戴曉冬,楊寧琍.品管圈活動在造口患者護理質(zhì)量持續(xù)改進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3,28(22):71-72.
[18]張愛珍.參與管理模式在科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13,25(8):952-953.
[19]邵翠穎,金鈺梅,朱勝春.品管圈在護理質(zhì)量管理中的實踐和成效分析[J].護理與康復,2012,11(4):381-382.
[20]許晨耘,符林秋,陳克妮,等.以點帶面全面推行醫(yī)院護理品管圈活動[J].護理學雜志,2013,28(13):4-6.
Application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in Reducing Transshipment Goods Missing Rate for Severe Patients
ZHENG Yang,WANG Bao-chu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9):097-100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 activities in reducing transshipment goods missing rate for severe patients.Method:The methods included setting up a QCC team,and establishing the project.Analyzing factors in transshipment goods missing rate for severe patients among nurses,implement arrangements and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Result:Transshipment goods missing ratefor severe patients from 53.19% down to 21.59%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QCC activities.Effect of intangible score was positively to growth.Conclusion:QCC activities to reduce transshipment goods missing rate for severe patients,ensure safety during transportation of severe patient,improve the working enthusiasm of team members and cooperation skill.
Quality control circle; Severe patients; Transportation
①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 福建 廈門 361004
鄭洋
10.3969/j.issn.1674-4985.2016.29.026
(2016-06-21) (本文編輯: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