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驗式寫生是創作源泉,是尋索之路,是情感棲所。在教學風景畫教學中,引導繪者有意識地精神表現追求才是寫生的本質內涵,它支配著客觀物象成為畫作的終極模樣。有助于融入創作的理念。從精神母土的研究向度出發,重審寫生的價值,厘清寫生的元初意圖,從文藝心理的精神視角解讀寫生。褪卻寫生與創作之間的町畦,發揮寫生的潛在優勢,全面調動繪者的情感主動性,邁向別開生面的寫生之旅。
關鍵詞:風景油畫教學;體驗式寫生;自然造化;創作
寫生是油畫進階行之有效的訓練手段,是美術院校或美術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對美術創作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寫生既是畫家搜集素材的方式,也能自成體例,成為獨立審美價值的藝術品。油畫本身就是極具表現力的畫種,其中又以風景題材最能充分發揮色彩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在施展個性空間方面更是優勢明顯。縱觀我國當前的美術教育現狀,傳統蘇式風景寫生影響深遠,固有弊端日漸顯現,寫生教學改革迫在眉睫。然而,當下的一些高校美術專業教學中的寫生教學卻屢屢出現重技輕藝的不良現象,這實際上是囿于固有寫生模式的束縛。這種現象所帶來的弊端就是,美術寫生教學依舊停留在傳統寫生技術層面的造型、筆觸、光影、色彩等,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被嚴重桎梏。體驗式寫生的概念由著名油畫家丁方教授首倡,旨在讓寫生走出再現自然的淺層階段,深入到人文地理和藝術心理的高階層面,為油畫寫生教學實踐提出了全新的路徑。
體驗有考察查核之意,體驗式寫生,主要側重于精神地理與寫生實踐的全新關系,也即用靈魂與心靈尋訪大地,與自然溝通直面萬物造化,對景造意,即景生情,以林泉之心俯仰山水之變。在怦然心動之時,著筆信馬由韁。外取造化,內探心源,感性與理性碰撞,冥想與實操斟酌。手、眼、心三位一體,在自然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厘定中,表達生動意趣,追求精神化造型。清學者陳鈞堂在其著《燕下鄉脞錄》中曾言:“殫精竭慮,體驗入微。”這親驗確證的過程恰是體驗式寫生中的應有之義。只有將真情實感真正地融入到實地尋訪體驗之中,才能實現切入準確,摒棄簡單拷貝自然的匠氣,表現景物的精神本質。寫實再現、意象表現、抽象展現概莫能外。
精神母土是文藝締造的豐沛源泉,地域風貌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載體,人類和自然演進的結果,對繪畫與宗教的發軔、遠播作用巨大。西風剛烈,北朔瀟瀟,吳儂軟語,南粵古音。地域地貌的差別造成人類族群生理、心理殊異,進而影響到藝術表達方式涇渭分明。人類精神地理對藝術的影響更是亙古綿長,大到劇種的分布、舞蹈的舞種,繪畫的體裁,文學的分野,小到聲腔、舞姿、畫題、辭藻……無不受到精神地理的滋養。放眼華夏文藝,秦晉悲涼,齊魯悲愴,吳越逍遙,荊楚絢麗……可以說:如果沒有高密的地域風情也就不可能成就莫言的魔幻現實,沒有陜北三邊的峁原溝壑就沒有丁方的“統萬之尊”,沒有滇山云水的萬木生靈就沒有楊麗萍的孔雀開屏……種種不一而足,不勝枚舉。地域文化是藝術生成的河床,哈得遜派筆下的詩意棲居,巴比松畫派的楓丹白露情結,李成范寬崇山典范,董源巨然丘巒迤里。北書陽剛,遒健雄渾,南墨陰柔,搖曳瀟灑。書壇格局中的“北碑南帖”也是這一因緣一以貫之的如實寫照。一幅成功的寫生作品,一定要創作者俯下身軀,用心靈去感受,用靈魂去尋訪腳下的礫石泥土。經過辛勞與苦楚,挫折與磨礪,才能悟到個中芬芳。寫生課程的指導,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通過寫生,經加工、提取把客觀景象上升為主觀的心像,對客觀自在進行匠心獨運的取舍,讓心像愈見清晰。精神主體是藝術創作的核心,即景寫生階段,要努力建構一個較為完整的內在心像,這是統攝構思表現的靈魂精髓,是實現整體全面的精神塑造的不二法門。無論是東方“師造化”“追心源”的參悟,還是歐美對質感、光影、現場描繪的領會,統統拿來,心裁意取,為我所用。思潮涌動,情感融入,激發表現沖動。遷想移情,把生活閱歷與直接體驗契合對接。物對人的投射,人與景的顧返,領悟天道自然的運行法則,體悟生命的意義,徜徉畫中,心摹手追,物我兩化至臻圓融之境。
開展體驗式寫生教學,寫生前的準備功課至關重要。教師不但要自行廣泛收集、深入研讀寫生地的相關自然、歷史、文化資料,還需要為學生布置一定的前期預習,指導學生做好寫生前預案,對寫生地形成比較充分的認識。沒有這一步的工作,體驗式寫生就無從談起。此外,必要的物質準備也不可或缺。如此這般才不至于使寫生變成敗興的郊游,寶山空回。具體來說,寫生前準備的內容,焦點越集中越好,盡量保證一定深度。基于效能和資料收集范圍的考量,盡可能為每一個學生都布置一些個性化的文本草擬任務,并適時給予指導和進度要求。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就要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廣泛地閱讀文史哲書籍,兼及自然地理等方面的相關知識,厚積薄發。臨近寫生預備期,更要指導學生多查閱目標更為明確的相關資料,以備在寫生的同時體驗印證,察考釋疑。寫生最重要之處就在于發現所表現對象的精神文化特質。找尋繪者與寫生對象的精神契合之處,進而揣摩最為熨帖的表達方式,為作品打上屬地的烙印和個人徽征。也只有這樣,經年累月,學生才有可能通過不斷地寫生,形成恒定的藝術風格,日臻成熟。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體驗式寫生不啻為一項復雜的腦力工程,它需要學生在細致的觀察冥想和既有生活積淀的基礎上,提煉、揀選、重組,直至物像本質圓融,達到主客體的統一。理解,是客觀物象到精神主體升華津梁,是對外在寫生對象的感悟認知。傾注情感,立意于切身感受,忠實于自我精神的整體感悟,通過能動的體察與感悟,有意識地取舍組織客觀景象,主體突出,賓主有序,一統于心。這時表達出來的作品才是感性與理性和諧統一的審美意象。油畫風景體驗式寫生教學,不只是訓練學生們的觀察能力,教會他們分析冷暖色彩在外光條件下的變化,捕捉空間色彩的層次微差和轉瞬即逝的光影,其最獨特的優勢就是能夠有助于學生培養個性語言,開拓思維,銳化感覺,形成個性化的畫風。
此外,寫生過程中的討論至關重要。老師和學生促膝長談,回顧記錄當天收獲的點點滴滴,對每天寫生習作進行集中展示,逐一點評。師生共同參與,一定要讓每個同學都清楚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明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深入交流從而產生思想的碰撞,做到有的放矢,帶著問題上路,在探究解決新問題的思索中開啟新的寫生。
寫生作品的成功與否和繪者個體的現場感受休戚相關。一幅優秀的風景寫生,不僅要肖似逼真,寫繪生意之態,主體的內心體會尤為重要。正所謂意在筆先,落筆之前需要審慎的理性分析,捕捉對象個性化精神表征。東方美學素來兼有藝術自足的人文歷史傳統,人的靈性與生物性矛盾統一的中庸之道,富含著凝重的精神張力和獨具一格的表現性,引導著人靈魂步入上升之路。習畫之人特別需要有點情懷意識,以自然之美作為締造美的源泉,在自我情感渲泄的同時,也在美育中體現出“潤物細無聲”般的人性關懷。寫生實踐絕非是簡單地要教會學生感受自然、把握外光、體味色彩美感等外在形態,更為關鍵地是讓所有參與寫生的學生們領悟到:物像背后內在精神的審美價值,享受美的感染,并將其充分地表現出來,而這才是藝術應用的重要法則與終極追求。
之所以要提倡體驗式寫生,就是為了突破程式,從創造本質出發,摸索個人的語言形式,培養創作個性、提升繪畫修養,關照作品的藝術性與完整性。徹底擺脫單純的再現性思維束縛,注目于物象真切的生命感和精神面貌,感性表達,飽蘸厚重的人文情懷。寫生課程的指導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習畫的積極性,喚醒個體氣質,幫助學生走出炫技誤區和審美取向偏頗,把過往死板的描摹塑造得別有韻致,令再現自然升華為妙造自然,探索個性化繪畫語言,借筆觸留下心印。讓歲月榮枯的年輪,雨雪浸漬后的霜斑,都帶著體溫和氣息。
總的來說,體驗式寫生是一個高度綜合的教學活動,是承傳融合下的皈依,是超越生存的藝術趨向,是寫生活動的價值確證。體驗式寫生是學畫之人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學養儲備是解決藝術深層問題的不二法門。師生協力,參悟藝道,直寫胸中丘壑,洞悉自然本質,天光霞影,竹海暮靄,宛若一曲飽含人類生存經驗、充滿勞績的大地之歌。體驗式寫生是繪者與自然生命的對話和絮語,經由作品的人文性,折射出圖像背后的人性之美。它是基于人類的共同心理和人性一致之原則,從苦難艱辛中體驗,尋求穿透性解讀與表現,進而形成審美的價值。
參考文獻:
[1]丁方.文化地理與精神藝術.榮寶齋.2011,2
[2]朱靜,郝強.一個人的衛戍——丁方教授個展隨感[J].文藝生活,2014,(09).
[3]孫綱.油畫風景教學[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祝虹,馬鞍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教育系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美術理論與創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