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中
摘 要:玉米是我國種植范圍比較廣的一種農作物,為了促進玉米生長,充分吸收陽光,并提升玉米產量,采取玉米寬窄行交替的種植方式。該種種植方式在我國大部分地區被廣泛應用,與密植的方式相比存在較多的優勢,進而使得種植的經濟效益提升。基于此,在本文中對玉米寬窄行交替種植技術進行研究,分析其在實際種植中的應用。
關鍵詞:玉米寬窄行;交替種植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832043
前言
在傳統玉米種植中,地壟的寬度比較均勻,采取土地深松的方式進行種子播種,并在實際收割環節中,低留茬。而寬窄行的玉米種植,在精量播種下,深松土地,高留茬,并采取隔年休耕輪換的方式。該種方式與前者相比具有很多優勢,玉米植株之間的透風性良好;土壤中有機質保留較多。該種種植方式在實際耕種環節中具有良好的效益,可控性,靈活性較高。
1 玉米寬窄行交替種植優勢
提升太陽能利用率。寬窄行交替的玉米植株種植方式,能夠有效增加種植中的邊際效應,與傳統均勻種植方式相比,能夠使得植株的光照比較充分,增加植物受光面積。此外,寬窄相關的方式,能夠避免植株之間的相互遮擋,進而有效提升植株的利用率;改善植株通風條件。基于寬窄行交替的種植方式,有效的蓋上了玉米地的通風條件,促進了玉米植株冠層的空氣流動,進而增加了植物光合作用多需要的CO2。此外,在夜間的玉米地通風比較順暢,將玉米地溫度降低,提升晝夜溫差,實現玉米中有機物質積累;保證了土地的種植能力。采取寬窄行交替的方式,使得土地能夠實現可持續利用,保證了土地的利用與土地的“休息”[1]。
2 玉米寬窄行交替種植技術的實際應用
2.1 寬窄行交替種植在膜側溝種植技術中的應用
2.1.1 技術要點
將寬窄行交替種植技術與膜側溝種植技術相結合,形成一種新型的栽培技術,該種栽培技術在土層比較厚的土地上應用比較廣泛,并且土質需要具有較高含量的有機物質,并保證土質比較疏松。在土地翻溝的環節中,需要采用深松機進行全方位的松土,松土的環節中,需要耙平耙細。在土地起壟耕種的環節中,在窄行覆蓋地膜,在地膜2側的壟溝進行播種。在實行寬窄行耕種環節中,次年將寬窄行進行交替,將寬行變為窄行,將窄行變為寬行,具體的實施方法,如果第1年種植的窄行靠近地邊,那么就將原始的窄行向右延長34cm,形成寬行,原來寬度為40cm,變為寬行之后距離為40+34=74cm。同理,將寬行變為窄行,窄行的寬度為74-34=40cm[2]。
2.1.2 技術特點
寬窄行交替種植膜側溝種植技術,能夠實現土地的保溫以及增溫,在四地膜的保護作用之下,使得土壤中的熱氣不能向大氣中散開,進而提升植株生長溫度,在晴天土壤的溫度能夠提升3~4℃。除了土壤的溫度被提升,土壤中蓄水能力以及保水能力提升,在實際的技術實施環節中,由于采用的是土壤深松,使得土壤本身的蓄水能力提升。土壤中的水分升華遇到地膜又倒流在地膜土壤中,避免水分蒸發。當出現降雨天氣時,雨水則流入到壟溝中,進而達到集水的作用。此外,地膜的覆蓋還有效的改善了玉米生長環境,避免了風蝕等自然災害[3]。
2.2 寬窄行交替種植在平作技術中的應用
以130cm為一個實際種植單元,在種植單元中劃分出寬行和窄行,規定寬行為休閑區,寬度為90cm,窄行為種植區,寬度為40cm。在實際種植環節中,通過大型拖拉機來帶動綜合整地機械進行聯合作業。在進行機械整地的環節中,需要施入農家肥,并且保證施肥深度在種子下方8~12cm。在播種中,在窄行中播種2行玉米,并保持40cm 的行間距,玉米株距沒有硬性規定,株距需要根據實際的土壤的氣候、土地土壤中的有機物含量以及玉米的抗性等因素,合理控制玉米植株。在進行寬窄行交替環節中,在第2年春季將寬行變化為窄行,也就是將休息區轉換為種植區。具體的實施方法為:在第1年將休息區以中心線為中心,分別向左右取20cm為新窄行,20cm+20cm=40cm。而窄行上向兩邊分別取25cm變為寬行,40cm+25cm+25cm=90cm[4]。
3 結論
玉米寬窄行交替的種植方式與傳統的種植方式相比具有很多優勢,能夠促進糧食豐產;能夠提升玉米品種的生態效益。在本文中對玉米寬窄行交替種植優勢進行分析,并將玉米寬窄行交替種植技術多種實際玉米種植方式相互結合,分析寬窄行交替種植在膜側溝種植技術中的應用,對該種技術的要點以及技術特點進行介紹;分析了寬窄行交替種植在平作技術中的應用希望從多方面的技術研究中提升玉米種植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林偉.吉林省中部地區玉米種植模式綜合評價研究[D].吉林大學,2015.
[2]劉朝巍.玉米寬窄行交替休閑種植研究[D].甘肅農業大學,2009.
[3]楊耿斌,許東恒,王立春.黑龍江省早熟地區玉米寬窄行種植技術應用研究[J].玉米科學,2013(3):100-102,109.
[4]楊長海.玉米寬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閑種植技術[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