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驥++張佳++李祚


摘 要:通過運用多因素綜合評定法、特爾菲法、加權指數和法等,對鞍山市未利用地建立指標評價體系進行多宜性評價,在此基礎上得出潛力以及開發方向,即西北部開發為多種平原開發區,中東部開發為城鎮發展建設區,中西部開發為平原農林果開發區,南部山地丘陵開發為生態保育區,從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提出保障耕地、改善水利、防止污染、綜合開發等建議,為合理開發利用未利用地資源規劃做出指導。
關鍵詞:鞍山市;未利用地;多宜性評價;利用方向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832061
前言
近年來,我國現有利用中的土地已經很難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以及精神需求,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方經濟發展。然而一切的發展都離不開土地的供給,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如何高效地開展未利用地的綜合開發利用規劃、解決突出的人地矛盾,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1]。目前,我國有些地區已經進行了未利用地的適宜性評價及其潛力研究,然而大部分把土地的自然屬性作為重點進行分析[2],或集中于宜農未利用地的研究,較少考慮經濟、社會條件對未利用地開發利用的影響[3-6]。更少有對未來利用方向做出預測進而科學合理的利用后備資源。本文創新之處在于對遼寧省鞍山市未利用地進行多宜性評價,從而得出未利用地潛力及其未來最佳的利用方向。促進對內陸灘涂等水域生態價值的合理利用,擴大裸地、荒草地等作為耕地后備資源,緩解耕地資源利用壓力[7];可以拓展建設用地空間,緩解用地供需矛盾。
1 評價體系的構建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之上,將運用多因素綜合評定法對未利用地進行潛力評價。依據一定的選取原則,建立未利用地潛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常用的特爾菲法測定權重;通過典型區調查獲取每個因子的潛力值,由加權求和計算出每個因素及未利用地的潛力值[8]。具體評價過程如下:
1.1 評價對象的選擇
1.1.1 研究區概況
鞍山市作為遼寧省第3大城市,鞍山市區由鐵東、鐵西、立山、千山4個區組成,管轄海城市、臺安縣、岫巖滿族自治縣[9];屬于溫帶季風性氣候,光照豐富、降水充沛;地處千山山脈的延伸,屬低山坡崗丘陵區,東南高西北低,整體自東南向西北傾斜[10]。
根據全國第2次土地調查以及2010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2010年底,鞍山市未利用地面積為40949.13hm?,占鞍山市土地總面積的4.42%,主要以其他草地和河流水面為主。其中水域(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內陸灘涂)總面積21451.21hm2,占未利用地總面積的52.38%;草地總面積19010.8hm2,占未利用地總面積的46.43%;其他土地(沼澤地、沙地、裸地)占未利用地總面積的1.19%。
1.1.2 評價對象選擇
根據鞍山市區域特點,確定評價對象為其他草地、內陸灘涂、裸地等。評價以全國第2次土地調查1:10000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現狀圖的圖斑作為評價單元,并且評價單元的劃分不打破行政界線。
1.2 確定評價因子及其權重
在綜合考慮鞍山市未利用地的自然、社會經濟屬性的基礎上,結合本研究區域特點,采用土地評價專家與當地干部相結合的特爾菲法選取宜農、宜建2套評價因子。按評價單元對每個評價因子特征及這些因素的變異對耕地、林牧園地、建設用地利用影像都進行了野外實地調查并最終確定。再通過專家打分給每個因子、因素賦權重。
1.3 確定評價系統
采用主導因素與綜合分析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對未利用地的開發潛力進行評價。結合未利用地開發潛力因素調查成果獲取評價指標信息,對未利用地的氣候、地形、母質、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條件進行綜合分析,要找出未利用地開發利用的主導限制因素及其限制強度,對比分析未利用地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可能取得的經濟效益[11],分析不同開發利用下的技術可行性及其程度,確定未利用地的潛力規模、等級及其分布。
1.4 確定評價標準
評價體系的確定要充分考慮自然、經濟、社會各方面限制性因素以及生態環境的制約,從而更準確的對未利用地進行適宜性評價。
宜農未利用地開發主要限制因素很多,其中土壤質地權重最大,對宜農未利用地開發具有重要影響。其他條件如坡度和灌溉條件,對植物的生長、養分的流失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相比較而言,宜建未利用地更多的考慮工程質地,其中一般土體可以承載建筑物而特殊土體如粘土沙土等卻無法作為建筑用地。
1.5 多宜性評價模型的建立
利用極限條件逐個判斷評價單元中的評價因子是否已達到或超過“不宜”的臨界值,確定不適宜開發的單元之后,利用加權指數和法確定其他評價單元的適宜開發等級[2]。加權指數和法計算綜合分值公式如下:
式中:P——評價單元分值;
——評價因子權重;
——評價因子的指數;
i——評價因子編號;
n——總評價因子數。
2 評價結果及開發方向分析
2.1 未利用地潛力評價結果
根據未利用地適宜性評價得出未利用地潛力情況:岫巖縣以宜農未利用地為主,宜建未利用地不足25%;臺安縣以宜農未利用地居多,占比約60%;立山區和鐵東區均以宜建未利用地為主;千山區宜建未利用地居多,占比約75%;海城市宜建未利用地居多,占比約60%。
2.2 未利用地開發方向分析
2.2.1 西北部多種平原開發區
西北部平原農業開發區主要集中在臺安縣、海城市一帶。建議該區采用多種經營模式以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以節約集約用地、強化耕地保護為重點,在此基礎上,著力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大規模開展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切實提高耕地生產能力,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應以資源型城市發展替代產業用地,保障新興產業用地。
2.2.2 中東部城鎮發展建設區
中東部城鎮發展建設區主要集中在鞍山中心城區、海城市一帶。中東部城鎮發展建設區域要積極開展城鎮建設用地開發項目,特別是城中村改造和低效工業用地整治。還應大力推進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規范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優化區域城鄉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增加土地有效供給,支撐城區建設,帶動縣域城鄉統籌發展。
2.2.3 中西部平原農林果開發區
中部特色開發區主要集中在海城市、岫巖縣一帶。中部特色開發區位于鞍山市中部,屬波狀平原,面積廣闊,土壤肥沃,糧食產量不太穩定,發展以南國梨為主要特色產品的果園具有良好的優勢,林牧業發展相對緩慢。大力開發境內荒草地,加強果園的連片建設與管理,發展林業,優化生態環境,做到保護與涵養相結合,提高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2.2.4 南部山地丘陵生態保育區
南部山地丘陵生態保育區主要集中在岫巖縣一帶。南部山地丘陵生態保育區林地資源豐富,可充分利用山區優勢,在緩坡地種植經濟作物。要大力推廣生態型土地整治模式,鼓勵山區移民搬遷和水源地移民搬遷;強化生態核心區建設,合理布設生態廊道,積極建設生態緩沖區,保護和恢復自然山水格局,促進生態系統自然修復、增強生態功能,帶動區域生態屏障建設。
3 發展建議
未利用地的適宜性評價是土地開發整理、土地利用規劃的重要依據,對未利用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12]。本文在對鞍山市未利用地進行宜農、宜建評價的基礎上,得出未利用地潛力等級,并結合評價結果以及發展方向,從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角度提出以下建議:
重點加強未利用地資源向農用地轉變,確保補充耕地質量及其數量動態平衡。促進耕地集中連片,以達到集約經營和規模效益。
合理利用未利用地資源,加強田間管理以及水利工程建設,改善排水灌溉等農業設施條件,提高未利用地利用效率以及農用地產量。
重視未利用地的生態承載功能,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預防土壤污染及水體污染。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保障對未利用地的利用不會對當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并盡量有所貢獻。
因地制宜,發展以南國梨為主的特色果園。逐步實現農林牧副漁綜合經營,向規模化、集約化、功能化的特色農業發展。
防止未利用地過度的開發利用,尤其是用做非農建設。更應防止人為拋荒耕地為未利用地,再進行違法建設。
參考文獻
[1]胡玥.黑龍江省哈大齊未利用地規劃區土地利用問題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
[2]王筱明,閆弘文,卞正富.基于適宜性的濟南市宜耕未利用地開發潛力評估[J].農業工程學報,2010(2):307-312.
[3]朱玉碧,凌成樹.土地整理潛力評價指標體系初探:以重慶市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6):410-413.
[4]劉長勝,盧偉,金曉斌,等.GIS支持下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適宜性評價:以廣西柳城縣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4,13(4):333-337.
[5]毛艷玲.GIS支持下的閩侯縣未利用土地適宜性評價[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4(3):382-385.
[6]張曉平,鄒自力,郭先春.未利用地適宜性評價討論[J].江西測繪,2005(1):16-21.
[7]胡萃.淺談未利用地管理[J].資源與人居環境,2011(9):28-29.
[8]賈媛.土地潛力評價方法述評[J].安徽農業科學,2005(10):196-198.
[9]溫守欽,李仁鋒,任群智,等.GIS技術在地質災害區劃中的應用[J].中國地質,2005(3):512-517.
[10] 楊榮利.基于糧食安全的耕地保護研究——以遼寧省鞍山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2):949-951.
[11]袁磊,趙俊三,李紅波,等.云南山區宜耕未利用地開發適宜性評價與潛力分區[J].農業工程學報,2013(16):229-237.
[12]劉長勝,盧偉,金曉斌,周寅康.GIS支持下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適宜性評價——以廣西柳城縣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4(4):33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