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 柯琳
大型傣劇《刀安仁》獨具魅力
◇ 文 / 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 柯琳
大型傣劇《刀安仁》是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5個少數民族獨有劇種之一。8月20日、21日在民族文化宮大劇院演出以來,引起大眾廣泛關注。這是該劇首次登上北京舞臺,讓首都觀眾近距離領略百年傣劇的獨特魅力,也是傣劇《刀安仁》初次接受社會的檢驗。觀眾反饋說:“雖然不懂傣語,但好聽、好看。”觀看《刀安仁》使他們了解了以刀安仁為代表的云南各族人民對辛亥革命做出的特殊歷史貢獻,同時感受傣族傳統文化。

大幕拉開,大榕樹下,一位長者以佛經講唱的方式敘述刀安仁的一生,觀眾隨講唱進入故事……。
傣劇是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也是云南德宏地區的傣族群眾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它產生于盈江,流行于德宏州和保山市部分傣族聚居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發源于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之后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型傣劇《刀安仁》在傳統傣劇基礎上與時俱進,采用多種藝術形式,如說傣話、唱傣歌、跳傣舞等豐富了傣劇形式,拓展了傳統傣劇。
該劇主題鮮明,內涵深刻,人物形象生動鮮明。通過《鐵壁抗英》《躬耕官田》《祭拜谷神》《敲骨吸髓》《力山指路》《劈波斬浪》《沙場點兵》《騰越起義》8場戲,講述了云南盈江干崖第二十四任土司刀安仁傳奇一生,描寫了刀安仁從一個封建領主羽化成為中國民主革命先驅的那種艱難曲折、鳳凰浴火般艱難痛苦的心路歷程,成功塑造了刀安仁這一被孫中山譽為“邊塞偉男”“中華精英”的傣家英雄、中華民族優秀兒女的崇高形象,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歷史必然,折射了中國夢的時代主題。既有飽含正能量的時代精神,又有情真意切的感人魅力,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也有鮮明的藝術個性和濃郁的傣族風格。
大型傣劇《刀安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傣劇與一代豪杰刀安仁的事跡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以傣劇說唱、歌舞為表現形式,再現了刀安仁“邊塞偉男”的英雄氣節。
傳統傣劇唱腔基本曲調是在傣族民歌、民間歌舞和宗教敘事歌曲基礎上形成的戲調,分為羽調式和徵調式兩大類。前者為男角專用,后者為女角專用。羽調式主要流于行盈江、梁河、隴川一帶;徵調式主要流行于芒市。演唱為徒歌形式,使用傣語。唱詞大部分上下句,長短不拘,但有較嚴格的韻律,唱段之間以鑼鼓等打擊樂伴奏。之后,吸收了山歌、孔雀歌、朗誦調等傣族民間曲調,演唱時伴之喜、怒、哀、樂等不同的表情和一些模擬動作,同時在特定的情節中加入舞蹈表演。大型傣劇《刀安仁》將傣劇、傣族樂器、傣族傳統武術、傣族剪紙藝術、孔雀舞等五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匯集于傳統傣劇中,集傣族文化精品為一體,劇中還采用了現代元素的民族舞蹈、舞美、音效、服裝等,增添了傣劇的觀賞性,使該劇不僅充滿活力,時尚靚麗,同時集中展現了傣族傳統文化。
大型傣劇《刀安仁》經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傣劇傳承保護展演中心多年精心打造,創作團隊集中了云南省業內精英,主要演員全是傣族,這種從少數民族中來到少數民族中去的傳承演繹,呈現出濃郁的傣族特色。演員們的表演真切,人物刻畫準確。例如劇中飾演刀安仁的演員們從高,表演堅定沉穩,唱腔圓潤悅耳,在表演中舉手投足、一招一式、每句念白與唱腔都詮釋了刀安仁英雄的光輝形象,令觀眾印象深刻。劇中舞美設計簡潔明快,服飾典雅艷麗;道具、人物造型、化妝設計等較為講究。音樂創作采用“傣族戲劇多元交響化”的表現手法,使音樂作曲、音樂制作、唱腔設計等既對民族音樂素材進行深入挖掘,又不落窠臼。表現出旋律流暢柔美,唱腔剛柔相濟,不僅充分利用傣族特色樂器,且在唱段中融進了傣族民歌和舞蹈特點,藝術風格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和觀賞性。使《刀安仁》成為一部集戲劇性、歌舞性和交響性于一體的民族戲劇。
當前,面對黨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要求,面對各族群眾日益迫切的精神文化新期待,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事業顯得更為迫切重要。首先我們要促進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鑒、交融創新,加快構建民族聚居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和扶持反映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題材的電影、電視劇、歌舞、動漫、出版物等文化精品創作,發展壯大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其次,注重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加強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保護,重點搶救和保護少數民族傳統經典、民間文學、民俗文化、民間音樂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總之,要充分利用有效資源,擴大少數民族文化對外交流,實施以民族原創打造經典,以經典帶動原創的發展道路。打造民族文化優秀品牌,增強民族文化影響力。
(責任編輯 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