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酬
政策之靴 貴在自知
文/天酬

時在九月。風云際會的杭州G20峰會當屬輿情頭牌;等而次之則非首富王健林的一語成梗莫屬。刨除先掙它一個億等等,其前半句“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愈經時間的打磨愈能顯現其哲理之光。
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這對于成本高、效率低、環節多、銜接差的物流業而言,確屬突破發展瓶頸的可行之道。國內物流業規模大、運營主體小、經營環節多,運營環境中存在的審批多、收費高、行路難、負擔重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且解決起來涉及部門多,協調難度大,已出臺政策難以真正落地。目前做一個全環節的物流企業需要經過多達70余項審批,物流各環節的收費也有下降空間,行業整體負擔高于不少行業。加之物流業又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僅公路貨運領域就有2000多萬貨車司機,再加上物流輔助人員,其供養人口應該逾億。物流業降本增效,不僅關系到企業效益、業界發展和實體經濟,還關乎民生福祉和社會穩定。應充分認識物流業降本增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注意改革發力的維度與幅度,穩中求進,切忌貿然迸發過猶不及的“洪荒之力”。
此外,企業利潤空間不斷壓縮與社會物流總費用居高不下的矛盾依然突出。盡管全社會付出了很高的物流費用,可是承擔物流活動的主體并沒有得到應有回報。目前物流企業的平均毛利率在10%以下,減除各項費用,處于虧損、盈虧平衡、盈利狀態的物流企業約各占三分之一。面對近三分之二尚在盈虧線左近討生活的中小物流企業,倘若能夠大幅度減免其稅收和各種勞動社會保險,并多予關注,減免、拆借個萬兒八千的即可助其轉危為安,且可留有幾息發展之希望、幾掬源頭之活水、幾許內生之動力。有鑒于此,物流業尤其是中小物流企業生存環境的改善、發展環境的拓展,確屬當務之急的“小目標”。
近期連續的政策利好,改善物流業發展環境,大力發展運輸新業態,標志著構建交通物流融合體系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據報道,針對過路過橋費已占公路運輸成本三分之一左右的現狀,湖北、深圳、山西等地已經開始降費。湖北省聯網高速公路的通行費收費標準總體下調10%左右,全年可降低社會通行成本約18億元。湖北一方面大力推進交通領域的簡政放權,通過降費、規范監管等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另一方面,瞄準自身短板,推進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的融合,提升運輸效率。看來,諸多地方已然目標務實切入裉節。唯有不斷夯基壘臺,物流與交通高度融合的現代物流業發展才能積厚成勢。
其實,王首富的“小目標”之所以引發一眾嘩然,乃階層固化及財富差異使然,輿論無助于溝壑填平。而欲實現物流發展“最先一公里”與“最后一公里”的精準對接,則有賴于政策制定之最先層面審時度勢,既要善于發現實施中的共性問題,又要及時關注底層反映強烈的個性問題,從而使物流業降本增效的改革施策切切實實為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接受本刊記者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