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時代,你還要求商家開紙質發票嗎?如今,從互聯網電商到傳統大型企業,電子發票正在逐漸替代了傳統的紙制發票,成為發票的主力軍。
2016年銀行票據大案頻發,紙質票據與電子票據在交易流通環節都暴露出諸多問題。從監管層整治票據思路看,推廣電票,淘汰紙票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監管部門甚至為紙質票據的使用設定了“大限”。
2016年也是電子發票落地之年,國家稅務總局從今年起開始推行增值稅電子發票系統,僅第一季度已開出電子發票6000萬份。推行電子發票更是被寫入了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手機話費、加油費、物業費、快餐、快遞費等將逐步為電子發票代替,電子發票正在改變你我生活。
成本低、信息化優勢明顯
實際上,電子發票在歐美已廣泛使用,歐洲電子發票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其中面對消費者的電子發票年均增長25%,工商業和政府部門的電子發票年均增長30%;北美電子發票市場復合年均增長率達到25%。
與紙質發票相比,電子發票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推廣電子發票,能化解紙質發票和開票專用設備帶來的巨額社會成本,大大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并以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優化重塑各行業、企業內部全流程信息化運營管理,加速傳統產業與電子商務的深度融合,進而促使企業的運營成效和競爭力獲得顯著提升。
據此前公開媒體報道,中國社會淘汰紙質發票取得的社會效益約是4000億元左右。以京東商城為例,其在全國一年約使用3.6億份發票,一年發票綜合成本高達1.08億元。眾多電子商務企業,正翹首企盼利用電子發票來促進傳統產業與電子商務的加速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而隨著全國“雙創”進程加速,越來越多的中小微企業加入到創業的隊伍中來,對于他們來說,現有的電子發票系統建設成本較高,中小微企業基本上無力承擔,電子發票的紅利對中小微企業成了“鏡中花”,看得見摸不著。
那么,中小微企業到底如何能搭上信息高速公路,解決這一痛點呢?
8月30日,“大賬房”在北京發布了電子發票新產品——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專屬電子發票服務的微票通。現場進行一元購開電子發票活動,幾個工作人員輕點手機電子發票就傳到客戶手機,立刻開出了近百張電子發票,簡直方便到哭。手機開出電子發票一分鐘內就在“大賬房”在線會計上已完成自動記賬,其便捷性讓現場會計從業人員感到震驚,同時也預示著一場智能機器人代替基礎工作會計工作變革已然開始。
如果說電商平臺要幫助很多中小微企業解決了做生意難的問題,在“大賬房”創始人闞振芳看來,“大賬房”要做的就是“天下沒有難做的財務管理”,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財稅管理方面薄弱的問題,從而實現對中小微企業更好的財務管理支持。
相比現有的電子發票系統,微票通電子發票開具服務為中小微企業量身打造,建設成本低、安裝簡單,維護方便。與開具紙質普通發票相比,使用APP即可開票,無需打印,系統自動交付發票給收票人。
至此,電子發票已經不再是互聯網電商以及傳統大型企業特有的財務形態。未來,將來普及到中國的各個中小微企業當中,真正帶動了中小微企業財務模式的變革。
“電子發票將會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電子發票實現以后,沒有票據整理、沒有票據輸入,企業可以把更多的人力精力放到從財務管理上,這不僅僅是企業內部的業務流程精簡,它更像是一種‘財稅革命,完全顛覆了傳統的紙票時代,進入電子發票時代。”“大賬房”總裁闞振芳還表示:“中小微企業的創業成本是有限的,但電子發票的實現,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創業成本。”但是與大企業信息化相比,中小微企業信息化投入與產出往往不成比例,如微票通產品介紹人所說“如果市場不讓我們短期實現企業價值,實現社會價值也是一個美好的選項。”
央行發通知力推電子票據
近日,央行全國范圍內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關于規范和促進電子商業匯票業務發展的通知》(銀發[2016]224號文)。根據224號文,“自2017年1月1日起,單張出票金額在300萬以上的商業匯票必須全部通過電票系統辦理;自2018年1月1日起,原則上單張出票金額在100萬以上的商業匯票必須全部通過電票辦理。”央行這一強制提升電子票據業務比例的規定變向為紙質票據設定了“大限”。業內人士認為這對于電子票據發展將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另一方面,由央行牽頭搭建的票交所也正在籌措中。記者從參與票交所籌備工作的國有大行票據中心創新部門人士獲悉,8月至9月之間,該部門密集開會商討票交所籌建事宜,“十一月上線應該差不多”。
業內人士指出,全面放開電票承兌、直貼業務真實貿易審核要求,無疑是224號文核心內容。根據224號文,“對電子商務企業申請電票承兌的,金融機構可通過審查電子訂單或電子發票的方式,對電票的真實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進行在線審核。企業申請電票貼現的,無需向金融機構提供合同、發票等資料”。
目前就承兌業務而言,這事實上是對紙票業務的“歧視性條款”,因為紙質票據并沒有類似的“免除條款”。業內人士認為,這等于免除了對電票承兌業務的發票原件的簽注要求。對于上述通過在線形式進行審核過的業務,客戶是否還有義務、銀行是否還有責任要求客戶在業務快速審核后,在一定時限內提交發票原件進行簽注,這需要央行的后續解讀。
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電票規模在整個商業匯票出票量中占比僅28.4%。但業內預計,隨著電子票據規定細則陸續出臺,電子票據將在未來有爆發式增長。
記者了解到,上半年上市銀行票據業務已經出現明顯分化,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的票據貼現新增規模均比去年底增長18%以上,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等股份制銀行該項業務更是增長1倍以上。
相反,中信銀行、華夏銀行、浦發銀行的票據規模雖然略有增長,但占比卻大幅下降,其中,中信銀行的存量規模更是大幅下降了16%左右。
為電子票據風險“打補丁”
根據記者統計,今年年初至今銀行票據大案頻發,累計涉案金額已經超過100億。雖然絕大部分票據案暴露的是紙票風險,但最近一筆票據風險恰恰暴露在被認為安全的電子票據鏈條上。
前不久爆發的“20億”電子票據風險事件中,中槍的就是電子票據。此案無疑給銀行和監管層敲響了警鐘,電子票和紙票一樣有問題,且手法還有相似之處。爆發風險的電子票據,重點漏洞在于被監管部門多次警示的“同業戶”亂象以及電票系統代理接入環節。
不過記者發現,此次224號文給電子票據監管打上了“補丁”。
此次224號文提出,“直連接入電票系統的金融機構提供電票代理接入服務時,應對被代理機構基本信息及身份的真實性進行審核,且須通過大額支付系統向被代理機構進行核實確認(查詢報文內容至少包括申請人全稱、法定代表人姓名、營業執照編號、金融許可證編號、查詢事項等),被代理機構應給予同意接入或不同意接入的明確答復”。
強化電票系統代理接入真實性審核,明確電票系統接入分為直接接入和代理接入兩種,這是對于不久前發生的代理電票接入案件漏洞的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