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品涵
摘 要:情感節目已成為主打電視欄目,本文以湖南都市頻道《尋情記》節目為例,分析了幫助型電視情感節目內涵,并對提升這類節目的方法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幫助型電視情感節目 《尋情記》 觀察
電視節目的創新發展使節目內容和類型不斷豐富,除新聞、綜藝、電視劇三大主力節目外,電視情感類節目日益受到重視,并迅速成為引人注目的節目形態。湖南都市頻道全力打造的情感節目《尋情記》可謂獨樹一幟。該欄目已開辦十多年,以普通人的情感經歷給觀眾帶來感動,開播以來收視率持久不衰,一路高揚。
從《尋情記》看幫助型情感節目內涵
一檔好的情感節目既要有精彩的故事,又要有打動人的情感內涵,編導不僅要記錄當事人與命運抗爭的坎坷經歷、不屈的人生,更要挖掘出人物身上的閃光點,給觀眾帶來正能量的情感體驗。湖南都市頻道的《尋情記》通過對委托人委托事件全程平實的記錄,立足為委托人提供心理疏導、公益幫助、民事調解、法律援助和社會救助等服務,給委托人以人文關懷。
一、真實是幫助型情感節目的生命。幫助型情感節目要吸引觀眾的關注和引發共鳴,首先是人物要真實。《尋情記》十多年來所選擇的每一個委托人、當事人都是真實可靠有據可查的,絕不允許憑空捏造。《8歲女孩生死競速,誰能與她同肝共苦》記錄的是湖北女孩換肝的事件。活潑可愛的養女突然咳血不止,后被武漢協和醫院診斷為肝硬化,遠在天津打工的養父母火速趕回老家尋找肝源。這時不得不揭開孩子被送養的身世,通過孩子出生的醫院查找親生父母的信息,最終在當地派出所的幫助下找到了親生父親,為換肝帶來了希望。貧困的親生父親一度拿不定主意,但最終還是親情戰勝了猶豫,讓女孩順利完成了手術。這是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活潑的孩子、艱難的孩子父母完全是真實可信的。①
《尋情記》不僅人物真實而且事件也是真實,不因為追求“故事生動”,在情節上加以虛構或者拔高。《17歲小媽媽的最后心愿》《子女為何不救92歲母親》《母親臨終遺言引爆40年秘密》《佳人嫁教授,幸福的距離有多遠》《10年不孕生下雙胞胎》《黑戶女孩20年艱難回家路》《大難臨頭誰先飛,二婚生死考》等這些春節前后播出的節目,件件以事實為根據,人物、事件、原因、時間、地點、結果交待十分清楚,真實可信,入情入理。
紀錄片是電影誕生后產生的一種藝術形態,隨著電視技術的發展又被廣泛運用到電視節目當中。《尋情記》借鑒了紀錄片紀實的拍攝方法。據了解,他們在拍攝過程中一般都沒有腳本,也沒有設計場景、語言。編導通過紀實跟拍,大量采用長鏡頭拍攝,記錄下每一個委托對象求助事件的點點滴滴,然后加工播出。《尋情記》強調人物、事件記錄的真實,當然不是“自然主義”的“真”,不是人物原生態的不加提煉的所謂純客觀記錄,對無序雜亂的生活進行加工、改造,實現“生活真實”到“電視真實”的升華。
二、關懷是幫助型情感節目的責任。幫助型情感節目作為一類深受觀眾認可和喜愛的節目形態,不僅要遵循人真、事真和情真的三“真”事實,更要倡導人文關懷,探索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湖南平江的一個13歲小女孩,本來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9歲時不幸患上癲癇,患病后小孩讀不了書,而且性格大變,成了村里談之色變的“神偷手”。被迫無奈的養父母不得不將小女孩用鐵鏈鎖起來,防止小孩逃出去偷盜。養父母為了救治孩子承受巨大的壓力,多方想盡辦法,然而已經離異的親生母親避而不見,親生父親強調孩子已經送出拒不承擔責任。三個家庭的糾葛就像一團亂麻,理也理不清楚。但是治好孩子的病、搶救孩子的生命以及養父母的不放棄精神令觀眾動容。《尋情記》編導傾注了極大的投入和關懷。為了讓麻木的親生父母承擔應有的責任,編導于情于理于法,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利用一切機會開展勸導和說服工作,最終在鎮司法所的調解下,三家達成了共同出錢送孩子治療的協議。無論是在糾紛調解中還是在尋找親情中,節目團隊都沒有簡單地充當裁判,對任何一方進行道德審判。編導對“神偷”小女孩沒有岐視,也沒有對其親生父母行為進行指責,而是處處以勸導、溝通的方式化解雙方的不和。通過全過程的情感呈現,給觀眾帶來不斷起伏的情感體驗。
幫助型情感節目的理性思考
毋容置疑,多年來大量幫助型情感節目堅持以普通人的情感訴求和情感服務為宗旨,用平民化的視角,講述普通人的情感故事,解讀普通人的情感傳奇,為眾多家庭和個人化解了情感糾葛,發揮了大眾媒體的影響力和服務功能。但不少電視媒體情感節目也存在一些問題,迫切需要加以規范,確保欄目良性運行。
一、在定位宗旨上情感節目必須品位高雅,弘揚核心價值觀。情感節目在服務觀眾情感需求,滿足觀眾欣賞需要的同時,重視人的生存與發展,推崇和諧的人際關系,堅守道德底線,維護法律尊嚴,引導情感受困者面對困難,從坎坷不幸的逆境中走出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近年來,不少情感節目以收視率為指揮捧,追求另類、畸形、獵奇的灰色情感,以千奇百怪的非主流情感故事制造淚點,吸引觀點眼球;熱衷炒作家庭矛盾,專注于展示極端沖突過程,充斥熒屏的是婚外情、兄弟恩怨、婆媳糾紛等,大量展示消極負面的情感,展示人性的丑惡。這樣的情感欄目以低俗、媚俗博得了一些觀眾的動情,甚至淚水,也獲得了不錯的收視率,實際上已經引起很多觀眾的反感和不滿,其帶來的不良負面效應值得警惕。要消除這種傾向,必須提高情感節目制作團隊的文化品位,力求造就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過硬,有責任擔當的電視人。
二、在題材選擇上情感節目必須健康向上,傳遞真善美。情感節目選題反映出該節目在藝術品格、風格上的綜合追求。判斷一檔節目格調高低、健康與否,要看它題材選擇是雅是俗、是美是丑;是否維護了人的尊嚴和價值,是否維護了他人的利益,是否違背了現行法律,是否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是否有礙于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等。情感節目選題要堅守倫理道德底線,凸現倫理道德亮點,拓寬豐富報道面。一是表現真情大愛。立意高遠,把真情大愛作為重點選題,這里有家國情懷、軍民團結、民族和諧,也有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奉獻社會等,各行各業的人們飽含對國家、社會和工作的真情大愛,充滿對美好道德的期盼和追求。二是展示親情友情愛情。勤儉持家、尊老愛幼、夫妻和睦、關心他人,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在親情、友情、愛情旗幟的感召下,每天都在上演多少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看了央視《等著你》、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雖然節目風格不同,但讓觀眾對家有了更深的理解,對親情、友情、愛情有了更透徹的感悟。三是幫助情感受困者。立足服務,把幫助情感受困者作為特別職責;在情感糾紛中,通過編導反復的勸說和耐心的調解,最終促進了問題的解決。但個別情感節目編導費盡心思把過程展示得很充分,而糾葛、矛盾沒有得到緩解,“失望的結果”使觀眾感到不是滋味甚至揪心,也感覺媒體的作用還沒發揮好。所以情感節目中編導要立足于為情感受困者解困,真心給以人文關懷,努力幫助他們修復情感創傷,促進情感問題解決。對那些不惜鏡頭專注展示矛盾沖突而找不到緩解突破口的選題應該放棄。
三、在內容表達上情感節目必須遵循真實性,確保公信力。有的人認為情感節目并非新聞,完全可以憑想象創作,因而公開弄虛作假,從題材到人物純粹胡編,欺騙觀眾。有的為了達到煽情效果,增加故事的懸念,不惜編造情節。其實觀眾是欺騙不了的,一看就“假得很”,不僅不會受歡迎,還會引起反感。這種造假行為,誤導觀眾,混淆是聽,社會效果惡劣。
四、在拍攝制作上情感節目必須得當精良,體現舒適性。紀實是情感節目的主要手法。但紀實不是自然主義記錄,原生態赤裸裸的展示。觀察現有的大量情感節目,拍攝制作上取舍不當的現象還比較突出,原生態的表達方式給觀眾帶來不適之感。比如,有的節目多處展示父母與子女對罵的場面,還有的多次出現少女被鐵鏈鎖住的畫面。當街吵架、惡語相罵、撕扯扭打、拳腳棒棍威脅的場面和撕心嚎哭、呼天搶地的悲慘情景經常出現在節目中。這種自然主義原生態的展示,已經成為情感節目的一大頑疾。有些情感節目為了拉伸時長,不斷添油加醋,制造高潮。基于真實紀實的情感節目,也許畫面不像某些專題片、紀錄片那樣講究,但必須祛除讓觀眾不適的鏡頭,做到干凈、舒適和健康。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欄目責編:吉 慶
注釋:①王燕:《尋情記——尋找真實的人性》,《新聞天地》,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