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哲
[摘要]批評話語分析旨在探究語言、權力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本文運用批評話語分析的方法,以系統功能語言學作為理論基礎,從語氣和情態角度對2015年的美國國情咨文進行批評話語分析,旨在探索美國國情咨文如何通過語言傳達權力與意識形態,影響大眾認知。
[關鍵詞]批評話語分析 語氣 情態 美國國情咨文
[中圖分類號]H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8-0085-02
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簡稱CDA)作為一種新的話語分析模式,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國語言學家Fowler等在《語言和控制》一書中首次提出批評語言學這一概念[1],從而揭開了批評話語分析研究的序幕。批評話語分析主要透過表面的語言形式,揭露意識形態對話語的影響以及話語對意識形態的反作用[2],即:通過文本分析來探尋洞悉權力和意識形態。其主要目的在于揭露和改變社會不公。
公共語篇中的政治語篇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權力話語和意識形態意義。政治語篇日益滲透到國際社會的方方面面,例如總統就職演說、總統競選電視辯論、國情咨文、聯合國公告等,它們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大眾認知。本文結合相關理論,從批評話語分析下的語氣和情態角度對2015年的美國國情咨文進行深刻剖析,以使大眾直觀感受權力和意識形態在政治語篇中的體現。
一、理論基礎
批評話語分析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實踐。語言既是社會文化的反映,受政治、經濟、歷史等社會多重因素的影響,又可以對社會發展及變革產生反作用。在語言學上,批評性話語分析主要以韓禮德(Holliday)的系統功能語言學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 istics)為理論基礎。在系統功能語言學中,韓禮德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行為,并且將其功能主要概括為三個: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與語篇功能。[3]概念功能指的是用語言描述和表達自己對于外部世界的認知和內心感受,其主要通過及物性系統以及詞匯選擇實現。人際功能指的是用語言與人溝通,并通過語言建立維持個人關系及社會關系,主要表現在語氣情態系統、人稱系統。而語篇功能指的是如何使語言的組成連貫一致,即:如何串連語篇的上下文,并且使該語篇和其他語篇或者語篇外的社會語境相連。只有通過該功能說話者才能說出可以被聽話者理解的話語。而語篇功能可以通過主位-述位系統實現。[3]說話者通過完成不同語言形式以及意識形態的選擇,實現其隱含的目的,形成最終的話語。
二、批評話語分析的主要方法
近三十年來,批評話語分析發展迅速,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框架,并不斷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產生多種多樣的分析方法,充分體現了批評話語分析的跨學科性。批評話語分析的成熟與發展離不可眾多學者的不懈努力與探究,以Fairclough為其杰出代表人物,緊隨其后的Van Dijk和Wodark及Paul Chilton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美國國情咨文分析
政治語篇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表達形式,常傳達統治者以及政府的意愿,含而不露地展現統治者個人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權力,表達其對于某事件的價值觀和態度即意識形態,極易潛移默化地對大眾的認知和判斷造成影響。美國國情咨文正是其中一個典型。現任美國總統每年在國會做的關于政府的施政的報告就是“國情咨文”。本文以2015年的美國國情咨文作為語料,根據其具體特征,選擇性從語氣角度分析國情咨文如何通過語言傳達權力與意識形態,影響大眾認知。
(一)語氣分析
語氣指說話者在交際中所擔當的角色。Holliday認為:在交際過程中,無論說話者如何變換交際角色,主要的任務只有給予)(giving)和需求(demanding)兩種。[4]這些言語功能與陳述語氣、祈使語氣和疑問語氣緊密相連。本文中一共有384句話,包含348個陳述句,30個祈使句,6個疑問句。
1.陳述語氣
在2015年的美國國情咨文中,陳述句占絕大多數,占比超過90%。陳述語氣用來提供信息,物品或者服務,它還可以表示需求。在國情咨文中,主要用陳述句傳遞信息,向美國民眾說明政府之前取得的成就以及目前面臨的問題,以及2015年的工作計劃和施政方針,涉及經濟,教育,醫療,軍事,外交等各方面。
例(1)Tonight,after a breakthrough year for America,our economy is growing and creating jobs at the fastest pace since 1999.例句直觀地用陳述語氣表達了在政府領導下,美國渡過了金融危機,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向民眾提供了信息,為下面呼吁民眾增加了說服力和有力的保障。
2.疑問語氣
在本篇國情咨文中共包含6個疑問句,占比極低,這也是由于疑問語氣的功能所決定的。疑問句主要用來提出問題,以引導答案,強調信息,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文中,6個疑問句,3組對比提問,給出兩個選項,讓民眾作出顯而易見的選擇,以引導民眾相信美國政府的施政方針并為下文政府未來的施政方針作出鋪墊。
例(2)Will we accept an economy where only a few of us do spectacularly well?此例句結合上下文可以看出,這個疑問句實際針對一個問題——美國的經濟政策:一個是少部分人富;另一個是大家一起努力,每個人都能創收。這樣有針對性的提問,答案毋庸置疑是第二種。自然而然向民眾說明了美國接下來的經濟政策。
3.祈使句
祈使句在政治演講中作用重大,主要是體現發言者的“需求”功能。祈使句既可以直接呼吁廣大民眾,帶動他們的熱情,也可以拉近交際雙方的人際關系,弱化講話者的身份和地位,同時可以避免直接的生硬命令。
例(3)Lets use those savings to rebuild our infrastructure and make it more attractive for companies to bring jobs home.這個例句展示了奧巴馬會重建基礎設施為國內創建工作崗位等權力,避免了直接生硬的命令語氣,用“Lets ...”拉近了和民眾的心理距離,展現了親和力,并且號召民眾一起行動,引起他們內心的共鳴。
(二)情態分析
情態是人際意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講話者對自己所講的命題的成功性和有效性的判斷,或在命題中要求對方承擔的義務,或在提議中要表達的個人意愿。[5]情態主要通過情態動詞體現。情態動詞可用來建立說話者的權威,它所表達的意義可能是模糊的。[6]情態又可以分為高量值、中量值、低量值。在2015年美國國情咨文中,出現了不同值的多種情態動詞,包括:will(41次),can(37次)have to(10次),should(8次),must(2次),may(2次),might(1次),would(1次)。其中,高量值主要有:must,have to;中量值主要包括will,should;低量值主要是can。在6500多字的國情咨文中,中量值的情態動詞出現頻率最高,又以“will”為最。接下來是低量值的情態動詞“can”緊隨其后;而高量值情態動詞出現頻率最低。這些都與情態動詞的功能息息相關。
1.高量值情態動詞
通過統計可以看到高量值情態動詞出現的頻率最低。高量情態動詞一方面直觀會體現階層地位差距,容易和民眾產生疏離感;但另一方面可以樹立演講者的權威,增強民眾的信任感。
例(4)And thats why we must keep striving to hold ourselves to the highest of standards–our own.例句中使用高量值情態動詞must表示義務,提出語氣強烈的建議,意在引起當代美國人民對美國傳統價值觀的認同。面對金融危機,失業等眾多問題,一部分人民群眾信心被動搖,沒有以往那樣的堅信美國政府,所以奧巴馬用此舉來激勵眾人,樹立他的權威,增強美國人民的安全感。高量值情態動詞have to可以表示義務,但是這種義務強調客觀影響的必要性,從而弱化命令的強制性。
例(5)we have to do more to help Americans upgrade their skills.例句中的高量值情態動詞have to給民眾一種實際的緊迫感,同時避免了直接的命令,拉近了和民眾的關系。
2.中量值情態動詞
在2015年的國情咨文中,中量值情態動詞出現的頻率最高,特別是will是所有情態動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Palmer在《英語動詞》(1989)中說到:“will經常用來指可以預見的,有計劃的未來,而不僅僅是將來。在這個意義上,它是情態而非真正時間上的將來”。will主要表示一種意愿或者將來會發生什么的打算。這些打算一些是可以特意安排的,有計劃的打算,也可以是預料中的打算。
例(6)And these policies will continue to work,as long as politics dont get in the way.這個例句中的will表示有計劃的打算:這是奧巴馬對美國人民的一種承諾,只要沒有阻礙,中產階級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政策就會持續下去。通過will的使用,奧巴馬向經歷過金融危機的民眾傳遞了未來美國政府的相關政策保障,以此來增強人民對政府的信心和支持。
例(7)And thanks to lower gas prices and higher fuel standards,the typical family this year should save $750 at the pump.這個例句使用了中量值情態動詞should,它表示一種可以預見的狀態。奧巴馬通過使用should,表示油價變化對美國家庭的影響是可以預料的,增加其安全感,以此來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持。
3.低量值情態動詞
低量值情態動詞出現的頻率僅次于高量值情態動詞,特別是can的使用頻率極高。這是因為can的意義比較豐富,它既可以表示可能性,激起聽眾的希望;又可以表示能力和同意。在國情咨文中,大部分can意味著可能和能力。
例(8)In the coming months, lets see where else we can make progress together.
例(9)Thats why I believe this can be a breakthrough year for America.
如以上兩個例句,第一句里面的can表示能力,美國有這個能力一起努力,渡過難關,增強民眾對美國未來的信心。而第二句中的can則是表示可能性,奧巴馬表示2015年美國可能取得新的突破,給予了民眾希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語言是一種社會行為,會受到社會現實,如政治、經濟、文化等的影響。語言是特定意識形態的產物,對國情咨文語氣和情態詞的分析也體現了這一點。在2015年的國情咨文中,奧巴馬通過三種不同語氣的切換以及量詞的多樣化選擇,實現了自己演講的目的。這可以讓大家理解政治語篇,比如國情咨文的目的就是向民眾傳達信息,說服民眾從而贏得民眾的支持并促發行動。演講者所言所做,都代表了統治集團的利益以及深藏在背后的意識形態。
【參考文獻】
[1]Fairclough 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739.
[2]丁建新,等.批評話語分析述評[J].當代語言學,2001(04):305-310.
[3]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Edward Arnold,1985:101.
[4]鐘麗君.奧巴馬就職演講的人際意義分析[J].外語學刊,2010:80.
[5]管淑紅.政治演講語篇的人際意義[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206.
[6]黃遠竟,楊敏.歐洲議會上布萊爾演講的人際意義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03):57.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