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喜

[摘要]目前,高職會計專業投入大量資金建立會計綜合實訓室,而許多卻利用效率較低,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其原因主要有四個,即構建前沒有經過充分調查及嚴密的論證,管理制度不完善,實訓教材不配套,教師實踐能力低。對此,建議在廣泛調查基礎上集思廣益進行論證,選取優秀的管理人員并制定合理的實訓室管理制度,聯合企業開發多元化實訓教材,教師在真正下企業鍛煉后切磋中不斷提升實踐能力。
[關鍵詞]高職會計專業 綜合實訓室 利用效率 建議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8-0184-02
應教育部有關號召,高職院校紛紛進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許多高職院校投入大量人力、財力進行實訓基地建設,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各種實訓室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然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很多高職院校的會計綜合實訓室利用效率較低,沒有達到預計的目標,且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
一、高職會計專業綜合實訓室利用效率的現狀
高職會計專業綜合實訓室主要由計算機、各種會計教學軟件及打印機等設備構成,而各種會計教學軟件要運行必須借助計算機進行,所以高職會計專業綜合實訓室利用效率可以借助計算機這一設備利用率進行衡量。設備利用率是反映設備工作狀態及生產效率的技術經濟指標,主要用于衡量生產設備在數量、時間、能力等方面的利用程度。其計算公式如下:
由表1綜合得出,每學年綜合實訓學時390(上半學期),270(下半學期),共計660學時,按每屆學生大約400人算,每學年所有設備實際工作臺時,即∑設備實際工作臺時為約264000機時。每學年按34周來算(40周扣除上下學期期末考試2周及上下學期節假日占用2周),單臺設備額定工作臺時=34周/學年×5天/周×8學時/天=1360機時,考慮機房設備完好率因素(5%的備機率),單臺設備額定工作臺時=1360機時×0.95=1292機時。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共有三個綜合實訓室,計算機共266臺,即設備臺套數為266,所有設備額定工作臺時=1292機時×266臺=343672機時。設備利用率的結果是76.82%,有23.18%的資源閑置浪費,下半學期的資源閑置浪費更為嚴重,這也沒有達到初建會計綜合實訓室的預計目標。
二、高職會計專業綜合實訓室利用效率低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職會計專業綜合實訓室利用效率低的原因諸多,歸納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構建不合理
高職會計專業綜合實訓室建立之前,學校先立項并進行嚴密的調查論證。但是許多學校這方面做得不到位,如立項前沒有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對本校及同類院校類似的實訓室的利用率等沒有充分了解,立項論證過程沒有充分吸納專家及一線教師的意見或建議,對本校的實訓課程體系、實訓室資源的共享性及使用的長遠性考慮不足。最終導致為建設而建設,資源產生極大浪費。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許多高職院校對會計實訓室重建輕管。實訓設備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實訓室管理人員的責任心不強、技術水平不高。在會計實踐教學中,遇到有關軟件或硬件方面的問題時,出現推脫責任、無人承擔等現象,問題無法及時解決,耽誤正常的教學及實訓。
(三)實訓教材不配套
在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課大部分都輔有實訓,實訓用書采用外購或自編兩種形式。就市面上的諸多會計實訓用書進行分析,除會計電算化實訓用書外,多不適合在會計綜合實訓室中進行運用。教師自編實訓用書,受教師自身精力及能力影響,也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在本校會計綜合實訓室進行運用。
(四)教師實踐能力低
教師業務素質的高低對教學質量的影響舉足輕重,會計綜合實訓室的利用,對教師實踐能力的要求要比手工實訓室高很多。很多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師100%“雙師型”,也就是既能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又能指導專業實踐教學。然而,真正的實踐教學中表現出來的依然是不能勝任,徒有“雙師”之名。
三、提高高職會計專業綜合實訓室利用效率的建議
(一)強化構建工作
高職會計專業綜合實訓室在構建前應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立項論證過程也應集思廣益。具體建議如下:
1.調研同類實訓室
在構建會計專業綜合實訓室前應先對經管類類似的實訓室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這些調查研究的對象可以是本校的,也可以是外校的。外校的會計專業綜合實訓室可選取本地區典型的院校及全國典型的院校。以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在構建會計綜合實訓室前,可以對本校物流管理學院的實訓室進行調研,外校可選取本地區的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為對象,全國可選取重慶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為對象。調研的目的是了解這些院校會計或經管理專業綜合實訓室的構建規模、學生規模、實踐教學體系、利用效率、可持續發展性等,為自身的構建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2.開展多方參與的立項論證
在進行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再進行會計專業綜合實訓室建設項目的論證。在論證時要選定或者聘請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并對該類設備性能較熟悉的專業人員或曾經使用過該類設備的技術管理人員參加建設論證會,由他們協助確定項目能否滿足專業實訓教學、生產性實訓、科研開發、校企業合作、社會服務等要求。參加建設論證會的這些人員,既有來自各高職院校自己內部的,也有來自其他同類院校的,也有來自企業及政府部門的。這些人員集思廣益、博采眾長,能夠使我們的實訓室建設的更加合理、更加科學,避免了我們“外行人干內行事”的尷尬。
(二)完善管理制度
“購置設備重要,管理設備更重要”,完善設備管理制度對提高高職會計專業綜合實訓室的利用率同樣十分關鍵。
1.選取優秀的管理人員
設備管理人員必須責任心強、工作認真,對實訓室各設備的使用及維護熟練,參與過實訓設備的立項、論證、購置、安裝調試以及人員培訓、項目驗收等全過程工作。[2]會計專業的專業技術性較強,所以,會計專業綜合實訓室的管理人員,不能只是計算機高手,而應該首先是一個會計高手,其次才是一個計算機高手。這種“復合型”的人才目前的確是比較少的,各高職院校可從自己的會計專業教師隊伍中選出一些計算機水平較高的教師進行進修培訓,使其達到“復合型”要求。
2.完善管理制度
實訓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實訓室崗位職責制度、實訓室資料管理制度、實訓室開放管理制度、實訓學生管理制度、教職工考勤管理制度等。會計專業綜合實訓室的管理,不是管理人員一個人或幾個人的事,需要教學管理領導會同管理人員及實訓教師共同制定出一套科學合理的制度,共同嚴格遵守。如實訓室崗位職責制度,應包括管理人員的工作日志,對實訓室的維護,設備利用情況記錄,故障排除記錄,問題反映記錄等。
(三)積極開發實訓教材
配套的實訓教材是提高實訓室利用率的又一保障。會計專業綜合實訓教材的開發應是開放的而不應是封閉的,
1.與企業聯合開發教材
企業的人員雖然理論知識可能不及高職會計教師,但是因長期從事會計工作,所以積累的實踐經驗十分豐富。他們對會計的每一個崗位如出納崗位、材料會計崗位、成本會計崗位、收入費用利潤核算會計崗位、往來核算會計崗位、資金核算會計崗位、總賬報表會計崗位、會計電算化崗位等任務更加明確。與企業的會計及管理人員共同開發分崗位的會計綜合實訓教材,更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學生的就業上崗能力,教師借助這樣的實訓教材進行綜合實訓的教學工作,能更好地對會計綜合實訓室進行利用。
2.開發多元化實訓教材
就目前的高職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單位情況調查來看,大部分的學生就業于服務業。為提高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各高職院校應及時調整以單一工業企業或以工業企業為主的會計實訓教材模式,應開發各種不同行業的會計實訓教材,即多元化的實訓教材。[3]具體開發時可以邀請不同行業的往屆優秀畢業生參與,即可以提高教材的實用性,也具備一定的說服力。
(四)切實提高教師實踐能力
教師是實踐教學的主動實施者,其實踐能力決定了學生實踐能力的高低。只有教師實踐能力達到“運籌帷幄”,才能更好地借助綜合實訓室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1.真正地下企業進行鍛煉
目前也有很多高職院校為提高會計教師的實踐能力,要求教師利用寒暑假到企業進行鍛煉,這樣的做法收效甚微或流于形式。真正下企業進行鍛煉:第一,時間應該長一些,最好1—3年,因為時間太短對各種業務的處理可能無法全面掌握。第二,行業要多一些,以流通業及工業為主,因為就目前會計專業畢業情況調查,畢業生大多就業于服務業,而工業企業的業務流程卻是最全面的。教師要順利下企業進行鍛煉,學校的各項保障制度是必須有的。學校應該把教師參加社會實踐納入教學管理計劃或形成制度,在時間上、組織上和經費上都進行相應的安排和保證。[4]
2.切磋中不斷提高
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我們不能說參加了幾年企業鍛煉的會計教師就永遠是真正的“雙師型”教師,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改革不斷,實操也在不斷的變化,所以會計教師必須不斷地進行實踐學習。這種不斷學習可以定期不定期邀請注冊會計師、企業專家、往屆優秀畢業生進行座談,就會計改革中企業的實際做法進行討論,互相進行切磋,教師在切磋中與時俱進,實踐能力不斷提高。
總之,高職會計專業綜合實訓室利用效率需要在會計綜合實訓室合理科學構建的前提下,由真正的“雙師型”教師利用配套的實訓教材在相關制度及人員的配合下,才能得以真正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紅琳,陳國和.教學型高校實驗室儀器設備利用率計算方法[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11).
[2]劉嬌月,楊聚慶.提高高職院校實訓設備利用率的研究與探索[A].無錫職教教師論壇秘書處.2011無錫職教教師論壇論文集[C].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3]呂秀娥,張海曉.高職會計實訓教材的開發[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17).
[4]邢俊霞.提高財會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培養高素質財會人才[J].經濟研究導刊,2010(14).
責任編輯:彭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