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摘要:小學生們通過朗讀可以更好地把握課文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可以說,優異的朗讀教學方式有利于帶動小學生文學涵養的提升。本文就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朗讀教學有效性提出了幾點建議,望以此來推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革新進程。
關鍵詞:誦讀 小學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9-0174-01
語文是小學教學中的重要學科,學科開展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從某種層次上講就是學生課堂語言實踐過程,對此教學內容,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引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朗誦閱讀習慣,朗誦閱讀節奏要掌握到位,注意文章寫作者的感情節奏變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發展。下面就對相關內容進行詳細的闡述。
一、有效的朗讀教學意義
提高語文的文化修養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朗誦閱讀能力的培養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小學生在接觸語文這一課程時,語文教師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影響很深。學生首先是跟著教師的語調去朗誦,因此教師應該培養良好的閱讀朗誦能力。通過朗誦閱讀,學生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記憶力、想象力和創作力,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提高語感能力、組織能力,積累大量的文學知識。學生通過朗誦閱讀還可以提高對文學知識的探索興趣,培養寫作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吸收更多文學方面的知識精華,提高自我文學修養。
二、分析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育方式
小學語文的朗誦閱讀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語文的綜合能力,積累知識,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除了要求自己多朗誦閱讀之外,還應注意學生朗誦閱讀的方法是否正確,在朗誦的時候學生有沒有盡情抒發自己的情感,有沒有給自己帶來學習的快樂和引起足夠的學習興趣。在許多教師看來,課文先自我朗誦一遍只是一個形式,沒有實質的意義,于是毫無情感地朗誦完畢,學生在心理上并沒有獲得朗誦帶來的快感,于是思想容易開小差,上課打磕睡,精神不集中等,不僅教師課堂的教學效果不好,也非常不利于學生今后的文學素養的養成。為了讓學生從小積累豐富的文化功底,從接觸語文課始,教師就要做好對學生的啟蒙教育,重視朗誦的意義,提升朗誦的質量,培養學生的朗誦愛好,平時多朗誦,使學生從小熱愛語文、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三、提高語文朗誦閱讀能力的方法
(一)如何讓學生在文章首次閱讀時便抓住重點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實際學習過程當中,學生的課業繁重,通常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細細讀上很多遍,教師要培養學生通過首次朗誦閱讀便能抓住文章的主要中心內容和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要會抓重點,讓學生在短時間里提高語文的學習效率。其實我們比較關注的問題就是,在學生第一次朗讀課文時,老師必須讓他們學會正確發音,在朗讀過程中了解文章中每個用詞的真正意義。老師還需要逐步引導,讓學生們了解整篇課文的脈絡及作者寫作情感,可以較為準確且深入地了解到文章寫作內容。其實老師在上課過程中,可以先給學生布置一系列跟教學內容相關的朗讀任務,讓其在誦讀過程中帶著問題,一邊誦讀一邊思考。與此同時,老師還可以限制一下學生誦讀的頻率,舉例來說,若這個課文比較短,可以把誦讀次數規定在5-6次左右;如果這個課文比較長,字數比較多,則可以將誦讀次數降低,減少至3-4次左右。因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比較弱,對課文認知力較低,所以他們在真正誦讀過程中肯定會遇到理解上的困難,針對這一點,老師可以適時地給予一定指導,并且叫學生自主地對自己不懂的地方進行備注,做上記號,課后可以向老師請教并一起討論。
(二)再讀進行思考,三讀尋求答案
老師需要引導小學生學會如何去欣賞文學,因為他們在第一遍誦讀之后肯定會產生很多疑問,有不理解之處,然后再進一步陶冶他們的情操。于實際品讀文本時,老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一些情感上的交流,如果只是對文本中的文字品讀欣賞,往往很難對其有較為直觀的理解,所以老師應指引學生利用想象力,將文字轉化成圖片在腦海中顯現,如此一來更加生動形象。
四、結語
所謂的誦讀魅力即是:利用語調的快慢及氣息的長短,給所有文字語句賦予不一樣的情感,最后利用朗讀者特有的聲音把其中情感表達出來。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小學語文教學里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誦讀教學,因為利用這種教學可以讓小學生們不斷累積更多的素材資源,拉高小學生們在語言知識方面實際運用的能力。此外,老師還需要不斷引導學生從文字中學會理解及感悟,一步步加深程度,并且要對學生的個性化情感有一定的理解,提升小學生朗讀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巴班斯基著,馮克難譯.教學過程最優化問答[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蘇海霞.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4,16: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