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鑫磊
摘要:當下,英語是國際上最為重要的交際工具,深受國人重視。但是,目前我國高考中英語科目的重心仍為筆試部分,學生對英語口語的交際功能認知不足,重視不夠。其實,口語是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測是否掌握英語交流技能的重要方面。現行的《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口語教學技能的目的是:提高說的準確性、得體性、流利性和連貫性,增強語感,描述事物,與人交往,促進交流和表達情感、觀點、意見。”
關鍵詞:英語口語 原因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9-0195-01
一、高中生英語口語薄弱的原因分析
學習一種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能夠運用這種語言自由表達觀點和別人交流,所以說英語口語教學在聽說讀寫中的地位不容忽視。但是,在數年的英語教學工作中,筆者發現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普遍薄弱。究其原因,總結如下:
(一)語言環境缺乏
對于大部分同學而言,英語課堂是學習英語的主要陣地。課后,很多學生不會再給英語更多的時間大聲讀單詞或課文。而有的教師急功近利,為迎合高考,很少讓學生在課堂上操練英語口語。這樣勢必無法提高學生口語能力,甚至會嚴重阻礙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發展。
(二)文化背景知識缺乏
不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就很難實現口語交際的得體性,只會讓人聽來不舒服,甚至不知所云。例如:中國人見面聊天可以聊很多話題,像年齡,體重,收入等,但在西方國家,這些都屬于個人隱私,如果和外國人聊天不注意這些,談話時會讓對方覺得特別不舒服。這樣的文化差異還有很多,如果在學習英語口語交際的過程中不多加注意,勢必會對口語交流造成障礙。
(三)心理障礙過于嚴重
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觀察到,很多同學的英語考試成績不低,但是站起來口頭回答老師的問題就不見得那么輕松了。首先是害怕說錯,總是在腦海里盤旋使用哪些詞匯,怎么發音,或是過多考慮怎么排列語法才正確。而有的教師十分嚴苛,學生剛開口說幾個單詞,一發現發音不準確就急于糾正,這就導致學生更不敢說英語了。因此,幫助學生克服嚴重的口語表達的心理障礙也是我們廣大教師的當務之急。
二、提高高中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教學策略
(一)利用英語教材,深挖口語素材
1.利用教材提供的話題,進行口語練習
高中英語教材中的話題十分豐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口語表達的素材。例如:外研社版高中英語必修2中的第一模塊,話題是有關健康的,十分貼近生活,學生有話可說,是非常合適的口語訓練素材。教師在進行閱讀訓練前可以讓學生互相討論一些話題,諸如:保持健康的方法;健康的食物有哪些;對某些關于健康飲食的諺語的理解等,讓學生進行口語練習。
2.復述課文內容是很好的口語練習方式
在每個模塊的閱讀任務完成后,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給出關鍵詞,讓學生進行課文復述。如:外研社高中英語必1第三模塊,閱讀部分的課文是一篇故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脈絡十分清晰,可以讓學生先自己總結出文章的行文線索,然后按照線索詞,進行口頭復述課文內容的練習。
3.口頭作文有助于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大部分教師都把英語作文課限定為寫的部分,似乎和口語交際根本聯系不上。但是,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寫作任務適當轉變成口頭練習活動,先讓學生做個口頭作文,再進一步落實到筆頭上,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也對學生的寫作起到促進作用。
(二)利用多媒體為英語口語表達創設情境和氛圍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了便利。教師可以用豐富的圖片,直觀的音頻視頻,模擬真實的生活場景,創設交流的情境與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進行口語練習的興趣。例如,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參與如下的一些活動:
(1)講述故事。用多媒體展示幾幅圖片,圖片的內容能夠體現完整的故事情節。讓學生進行口頭編故事練習。
(2)趣味配音。利用多媒體提供一段某個歐美電影中的人物對話情節,先讓學生認真傾聽對話內容,隨后去掉電影片段中的音頻,找幾名同學為電影配音。
(3)角色扮演。運用多媒體播放某段故事性極強的英文視頻,隨后暫停,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想象力,續編故事,同時進行角色扮演。
(三)融入人文情感,生成激勵性教學評價
魯迅先生曾說:“教育植根于愛”。身為英語教師,要時刻將人文情感融入課堂,在關心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也要關心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變化。在學生完成口語表述后,教師要針對其表現做出合理評價,不可吝嗇鼓勵性的語言,如:You did a good job. / Your speech is wonderful等。教師所作的評價準則應是:鼓勵性的評價要多于指責性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開口說英語的動力和信心,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S].2008.
[2]張軍.高中英語口語有效教學措施[J].吉林教育,2009,07: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