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文明
[摘要]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是制度時間和儀式時間的統一體,是我國紀念抗戰勝利的規格最高、影響最大的紀念活動。我國設立抗戰勝利紀念日,借助時間與空間場域中的儀式活動,將抗戰精神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本文通過制度時間和儀式操演的視角,說明我國政府怎樣通過紀念日在社會的建構,發揮其傳承社會歷史記憶,強化社會公眾正確的價值觀念,增進社會團結,動員社會公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社會功能。
[關鍵詞]抗戰勝利紀念日 儀式 社會功能
[中圖分類號]C9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8-0005-02
2014年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將9月3日確定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使對抗日戰爭勝利的紀念以國家立法的形式固定下來。今年是抗戰勝利71周年,從社會學功能主義角度分析抗戰勝利紀念日,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抗戰勝利紀念日的建構
抗戰勝利紀念日是一種象征符號。象征符號是人類表達情感和傳遞價值觀念的媒介,反映社會的期望和要求,是實現社會認同和社會團結的有效途徑。抗戰勝利紀念日這一象征符號產生于特定的時間場合,在我國近現代特定的歷史中得以建構。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2014年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抗戰勝利紀念日是我國政府根據抗戰勝利的時間而設置的。通過抗戰勝利紀念日的儀式活動,使紀念日成為宣揚抗戰精神的媒介工具,以弘揚抗戰精神。
我國以立法的形式設立抗戰勝利紀念日,使之成為制度時間。“制度時間”是依據社會組織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的時間表,是社會組織及其成員都需要共同遵守的時間。國家通過立法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使對抗戰勝利的紀念以國家制度的形式得以固定化和規范化。抗戰勝利紀念日在日歷上固定為每年的9月3日,使人們能夠回憶以往的紀念活動,使紀念日的特定歷史時刻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集體時刻。這種周期性的儀式活動使抗戰勝利紀念日成為制度時間。帕累托認為:“重復,盡管它沒有半點邏輯,但比最好的邏輯——經驗論證更為有效。”[1]抗戰精神借助紀念日的制度時間得以周期性宣揚,從而深入社會思想領域,使人們追憶抗日戰爭的場景,重溫抗戰精神,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紀念日時間場域和儀式操演
紀念日是一種儀式時間。抗戰勝利紀念儀式活動是紀念日活動的主旨,它強調儀式的舉辦時間、空間、程序和禮儀,以彰顯紀念日的嚴肅性和重要性。抗戰勝利紀念日是建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空間的時間場域。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認為“場域”是“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者一個構型”,能夠把它視作“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場域的效果得以發揮。[2]”紀念日由時間、空間、程序和禮儀等要素構成,這些要素使紀念日所蘊含的象征符號意義在紀念活動的場域中通過儀式操演得以展現。David Kertzer 認為儀式是規范化和重復性的社會行動,“儀式連接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消除了歷史和時間的限制。”[5]通過抗戰勝利紀念日的儀式,社會公眾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場景中追憶抗日戰爭,在儀式活動中形成共同的集體意識,強化對抗日戰爭的歷史記憶,從而增強社會團結。
紀念日的象征符號意義通常借助儀式操演體現出來。從發生學的角度來說,節日能夠被粗略劃分為三類,“要么跟節令農時有關,要么跟宗教神話有關,要么跟政治事件有關。”[4]抗戰勝利紀念日必然與政治事件有關,具有一套固定化和規范化的程序和禮儀。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社會行動在國家與地方層面以儀式操演的形式進行,主要包括紀念日閱兵、舉辦相關展覽、舉行座談會、緬懷革命先烈、慰問老戰士、創作相關文藝作品等形式。抗戰勝利紀念日的象征意義通過儀式操演得以展現,建構出一個有意義的儀式情景,并通過社會成員的社會記憶而代代相傳。抗戰勝利紀念日中的儀式操演,可以強化社會公眾的集體記憶,使之內化為人們自我意識的組成部分。
三、抗戰勝利紀念日的社會功能
功能主義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個部分分別承擔著相應功能,以保證社會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抗戰勝利紀念日作為社會的構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格爾茲認為:“任何一項文化事件不單只是存在、發生,它們還具有意義并因這意義而發生”[5]。抗戰勝利紀念日的儀式活動由于具有意義而發生,然而這種意義并不是常人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實用性意義,而是社會個體自我意識世界之中的精神性意義。
(一)紀念日有助于傳承社會歷史記憶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紀念儀式具有強化社會歷史記憶的作用。抗戰勝利紀念日包含時間、空間、程序和禮儀四個因素,這些因素可視作社會文化事實。抗戰勝利紀念日使紀念時間的固定化和儀式的操演化得以確定,使抗戰精神借助儀式化語言的載體得以表達。哈布瓦赫認為:“存在著一個所謂的集體記憶和記憶的社會框架;從而,我們的個體思想將自身置于這些框架之內,并匯入到能夠進行回憶的記憶中去。”[6]通過紀念日的設置,使人們追憶戰爭年代,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奮斗、不怕犧牲等抗戰精神,旨在提醒人們歷史不能忘記,以增進人們對抗戰的社會記憶。
(二)紀念日有助于強化社會公眾正確的價值觀念
社會學家帕森斯認為:“由于人們的態度具有共同的儀式表達形式,所以人們不但憑此形式來表示自己的態度,而且還轉而強化這些態度。儀式可以使態度上升到一種高度自覺的狀態,還會進一步通過這些態度來強化這個精神共同體。”[7]紀念儀式是抗戰勝利紀念日的外在象征表現,但絕不僅僅只是將抗戰精神對外進行宣揚的象征符號,還是將抗戰精神不斷地建構與再建構出來的手段的集合。抗戰勝利紀念活動把社會公眾聚集到一個程序化和標準化行為模式的紀念活動之中,通過對紀念儀式所承載的抗戰精神的周期性宣揚,必然會使社會公眾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三)紀念日有助于增進社會團結和社會凝聚力
社會學家涂爾干認為儀式是社會群體定期重新鞏固自身的手段。紀念日有助于確保抗戰的精神信仰不從記憶中消失,使集體意識得以形成和鞏固。抗戰勝利紀念日使社會群體能夠定期增強其對抗戰勝利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社會個體的愛國意識也得以強化,形成共有的抗戰精神信仰。抗戰勝利紀念日的紀念儀式是一種強大的社會力量,能夠將社會公眾凝聚在社會共同體之中,使過去的抗戰記憶得以延續,以前的歷史得以銘記,使社會群體形成共同的集體意識,以增進社會團結和凝聚力。
(四)紀念日有助于進行社會動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抗日戰爭是我國近代史上抵抗外來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是我國走向復興的轉折點。馬克思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8]抗戰精神作為正確的社會意識,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抗日戰爭所蘊含的犧牲奉獻、艱苦奮斗等抗戰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和意志源泉。習近平指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不斷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成就告慰我們的前輩和英烈!”[9]抗戰勝利紀念日把抗戰精神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動力。
(五)紀念日有助于強調我國對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我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胡錦濤指出:“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了日本的主要兵力,對日本侵略者的徹底覆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戰略上策應和支持了盟國作戰,配合了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戰略行動。”[10]我國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艱苦的奮斗和巨大的犧牲。但是近年來日本國內一些右翼分子企圖歪曲歷史,挑戰二戰后形成的國際秩序。日本右翼分子參拜靖國神社、篡改教科書、擴充軍備等行動,不斷挑戰著亞洲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國家的底線,對亞洲乃至世界和平構成了極大威脅。日本的做法必須引起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和世界的警惕。抗戰勝利紀念日的設置,一方面使社會個體牢記歷史,珍愛和平,努力奮斗,增強國家實力,避免悲劇重演;另一方面使亞洲和世界各國人民更加了解我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偉大貢獻,識別并譴責日本的右翼分子的錯誤言論,敦促日本承認和尊重二戰歷史,以維護世界和平。
總之,抗戰勝利紀念日是重要的象征符號。通過紀念儀式之載體,抗戰勝利紀念日發揮著傳承歷史記憶,強化社會公眾正確的價值觀念,增進社會有機團結,動員社會公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社會功能;同時有助于警示日本尊重和承認二戰歷史,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抗戰勝利紀念日的社會功能,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峰.節日的功能及其社會學隱喻[J].河南社會科學,2008.
[2]侯俊生.西方社會學理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
[3]David I Kertzer:Ritual Politics and Power,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p9-10.
[4]劉東.有節有日[J].讀書,2001(10):87.
[5]克利福德·格爾茨(著),韓莉(譯).文化的解釋[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6]哈布瓦赫(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雷蒙﹒阿隆(著),葛智強等(譯).社會學主要思潮[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350.
[8]劉少杰.國外社會學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習近平.在七七事變紀念活動77周年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7-08.
[10]胡錦濤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講話[N].人民日報,2005-09-04.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