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菲菲
[摘要]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五大發展理念”中,協調發展是難度最大、任務最重、涉及面最廣的,主要著眼于解決發展中不平衡的問題。這是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攻堅的方向,也體現了我們新一屆領導集體堅持問題導向的執政理念。本文以正確認識協調發展理念為基礎,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提出形成平衡發展結構的四大重點工作。
[關鍵詞]協調發展 平衡發展結構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8-0007-02
一、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一)協調發展的內涵
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明確提出“協調(發展)”概念是在黨的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將“協調(發展)”定義為“按比例(發展)”。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協調”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1.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和深化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統籌發展”思想,是現代協調與協調發展理論在中國現實背景下的最好表述和體現。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五個統籌”——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更進一步深化了對協調發展的認識。十七大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強調“人口、社會、經濟、科技、資源、環境”的整體協調,對協調發展理論做了進一步提升。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增強發展協調性,必須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并強調注重協調發展的整體性,這與科學發展觀中的“全面協調”相對應。但這一次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基礎上,又新增加了“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使協調的范圍更大更廣了,是真正的全面、整體的協調。因此,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豐富和深化。
2.協調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解決發展中的關系問題
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即未來的發展不僅要優化經濟結構,處理好經濟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的關系,更要統籌協調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經濟與文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各方面的關系,統籌協調東、中、西部的發展,統籌協調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要體現包容的增長、與世界共贏的增長,從而真正推動中國向軟硬實力兼具的大國邁進。
3.協調發展不是搞平均,而是要做到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同時還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和尺度,是發展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是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是發展短板和潛力的統一?!眳f調發展不是搞平均,而是既要著力破解難題、補齊短板,又要考慮鞏固和厚植原有優勢。補齊短板——注重解決薄弱與落后等問題,厚植發展優勢——繼續發展優勢地區與行業。同時,因為各地實際情況不同,還應該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這都體現了既統籌兼顧,又突出重點。
(二)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1.協調發展理念蘊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明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即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更重要的也更難做到的是“全面”?!靶】怠敝v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叭妗币辉~就要求我們更好地促進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互協調,更好地解決好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的問題。
2.協調發展是解決發展過程中各類短板、瓶頸問題的戰略舉措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創造了“中國奇跡”,同時也出現了“成長中的煩惱”,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凸顯。這些問題就是《建議》中所提到的,主要包括:發展方式粗放,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企業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頻發;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收入差距較大,人口老齡化加快,消除貧困任務艱巨;人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設有待加強等。協調發展正是著眼于解決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和不可持續的問題,是問題倒逼形成的。
3.協調發展是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之舉
協調發展理念,是認識把握協調發展規律提出來的,是總結中外經濟社會發展經驗教訓提出來的。當前,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謀求發展,但發展從來不可能一蹴而就,發展進程從來不會一帆風順,總要遇到這樣那樣的麻煩和陷阱,最棘手的是“中等收入陷阱”。二戰結束不久,許多國家和地區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協調好的國家和地區跨過了“中等收入陷阱”,協調不好的國家則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難以進入高收入發展階段。拉美一些國家已在“中等收入陷阱”里受困掙扎長達數十年。它們除了經濟發展停滯不前,還飽受就業困難、貧富分化、社會動蕩、腐敗多發、貧民窟亂象、公共服務短缺等的困擾?,F在的境況是既不能與發達國家在高端產品和服務上競爭,又失去了與低收入國家在生產中低端產品和服務上的比較優勢,長期停留在中等收入層次甚至倒退。因此,發展均衡與否、協調與否,成為衡量世界各國能否可持續發展的一把尺子、一道杠杠。習近平同志指出,“對中國而言,‘中等收入陷阱過是肯定要過去的”。堅持協調發展,補短板、強整體,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恰恰是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法寶。
二、堅持協調發展形成平衡發展結構的著力點
協調發展理念,重點回答了國家未來怎樣推進發展的方式,以及如何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等問題,要求我們善于用辯證思維推動工作,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還要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
(一)深入實施區域發展戰略
區域協調發展是勞動地域分工深化的產物,是區域在經濟上彼此互相依賴日益加深的具體表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表現在:一是建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二是培育新的增長帶和增長極;三是促進要素有序流動。要想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重點就要充分發揮好市場和政府這兩只手的作用。一方面,運用市場手段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另一方面,發揮政府的協調作用,搞好宏觀調控。
(二)切實推進城鄉協調發展
城鄉關系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的焦點。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改革從農村起步,開啟了新時期改革開放的序幕。但30多年后,廣大農村發展仍然相對滯后,城鄉二元結構矛盾依然突出,城鄉之間存在著很大差距:城鄉居民收入、教育、醫療、消費、就業機會及崗位、政府公共投入及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等都存在較大差距。要解決這些問題,扎實推進城鄉協調發展,關鍵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一是進行戶籍制度改革;二是加快完善就業、住房、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相關配套措施;三是加快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城鎮建設用地新增指標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掛鉤、中央基建投資安排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
(三)大力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指經濟的發展必須與文化發展以及人的發展最佳配合,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系統性和可持續性。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總括和結晶。二者并駕齊驅,并行不悖。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確定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對精神文明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精神文化生活的小康。
一要用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共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精神紐帶。精神文明建設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
二要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精神世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觀念等,可以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為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難題提供有益啟示。
三要用文化產品傳承文明成果。文化產品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反映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推出更多優秀文化產品,發展文化產業,既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內容。
(四)積極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強大的國防是國家安全和人民安詳幸福生活的保障。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就是改變過去地方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各自獨立成系統的局面,核心要義是打破軍民二元分離結構,統籌布局、整體推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實現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兼容發展。目的是避免資源浪費,更有效率地提高國防水平和大力加強提高整體作戰能力、實力。一是加快推進軍民協同創新;二是推動軍民產業融合發展;三是密切軍政軍民團結。
【參考文獻】
[1]中國發展新理念: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
[2]張輝.貫徹協調發展新理念,構筑均衡融合新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
[3]“學習筆記”小組.解讀“五大發展理念”之協調發展篇[J].理論導報,2016(06).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