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昕 副教授 馬 健(廣東金融學院 廣州 510521)
利益相關者識別差異實證研究
陳昕副教授馬健
(廣東金融學院廣州510521)
利益相關者識別是企業進行有效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基礎環節,合法性、權力性、緊急性與直接性是分析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特征的四個維度。本文通過252個企業樣本的問卷調查,比較企業對九種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的識別差異。研究結果表明,企業對于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的重視程度不同,利益相關者特征上的高水平維度越多,企業越重視。研究有助于企業更好地識別利益相關者及其利益要求,進而根據分類管理原則安排相匹配的管理方式。
利益相關者利益相關者識別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利益相關者管理
公司治理理論存在兩大派別,一種是股東至上理論,認為企業終極所有者是股東,企業效率判斷唯一標準是利潤最大化(Friedman,1962);另一種是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離不開利益相關者的支持與參與,企業應綜合平衡各利益相關者利益(Blair,1995)。當前,企業社會責任日益被社會關注,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利益相關者管理的重要性(李維安等,2007)。
但是,利益相關者管理理念看似不再被企業否認,卻難以成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實踐,許多企業呼吁企業社會責任,實際卻極力追求利潤最大化。利益相關者理論歷經多年發展,實質仍停留在理念爭辯層面,沒有發展出一套系統的操作性強的管理方法(陳承等,2012)。有效的利益相關者管理過程,可分為利益相關者識別、利益相關者定性與定量分析、利益相關者管理規劃、利益相關者管理跟蹤與控制等若干環節。其中,利益相關者識別是利益相關者管理基礎環節,企業通過辨別各類利益相關者特征及其利益要求,通過分析確定利益相關者與企業的關系及對企業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根據分類管理原則安排相匹配的管理方式。少有人扎實地深入研究利益相關者識別問題,利益相關者管理基礎環節研究缺失,導致利益相關者管理難以操作化。基于此,本文從利益相關者角度,探究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與特征差異,以期得出針對性的管理對策,以提高利益相關者管理水平,良好利益相關者管理有助于提升企業價值,使績效好的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優勢,使績效差的企業擺脫困境。

表1 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不同維度的特征表現水平匯總表
利益相關者識別是企業有效進行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基礎環節,首要任務是對利益相關者進行界定與分類,這兩領域學界并沒有形成共識。
(一)利益相關者界定
利益相關者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界定。廣義觀點以弗里曼(1984)最具代表性,成為引用頻率最高的定義,他認為利益相關者是指能影響某個組織或被某個組織所影響的任何群體與個人。狹義觀點以克拉克森(1995)為代表,認為利益相關者是在企業中進行了一定專用性投資的群體。狹義定義契合企業理論資產專用性概念,論證利益相關者正當性時更符合主流學術邏輯,但只能解釋具有最直接影響的利益相關者,難以對所有利益相關者全面解釋。廣義概念提供了全面分析框架,但又過于寬泛、難分主次,欠缺實踐操作性。本文認為應該沿著廣義利益相關者的框架,進一步細化其分類。
(二)利益相關者分類
利益相關者分類研究,其實反映的是“利益相關者并非同等重要”(Walker & Marr, 2001)的邏輯,有效識別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特征,才能有效進行分類管理。利益相關者分類的主流指導思路是“多維細分法”,即從一個或多個特征維度著手,通過分析利益相關者在不同維度上的特征差異進行分類(陳宏輝、賈生華,2004),又可分為規范性的“概念分析法”與實證性的“定量評分法”。
概念分析法具有強烈思辨色彩,學者們根據各自思考提出利益相關者分類方式。弗里曼(1984)按是否擁有企業所有權、是否與企業有經濟依賴性、是否與企業有社會利益關系,劃分利益相關者為三種類型。弗雷德里克(1988)根據與企業利益關系的直接程度,劃分為直接利益群體與間接利益群體。格蘭特等(1991)按照利益相關者威脅潛力與合作潛力,劃分為支持型、邊緣型、混合型與反對型四種。查克漢姆(1992)按照利益相關者群體與企業是否存在交易契約關系,劃分為契約型與公眾型利益相關者。克拉克森(1995)提出兩種分類方法:一是按群體與企業的聯系緊密性,分為首要利益相關者與次要利益相關者;二是按群體在企業經營中承擔的風險類別,劃分為自愿與非自愿利益相關者。威勒和瑪麗亞(1998)在克拉克森(1995)提出的緊密性維度基礎上,引入社會性維度,劃分為首要社會性、次要社會性、首要非社會性與次要非社會性利益相關者。王風華與王竹泉(2014)根據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力,劃分為戰略型、核心型與公眾型三種類型。王潤稼(2015)按投入企業的資本與承擔風險,劃分為差序結構的核心利益相關者、重要利益相關者和次要利益相關者。概念分析法承認不同利益相關者地位不同,但是基于思辨提出的分類標準,缺乏實證證據,說服力有所欠缺。
實證的“定量評分法”,以米切爾和伍德(1997)最具影響力,后續國內外的利益相關者分類實證研究,基本是承繼其研究脈絡。米切爾和伍德(1997)認為可依據合法性、權力性與緊急性三個維度的得分高低來劃分利益相關者[19]。合法性,指是否具有法律上、道義上或特定的企業索取權;權力性,指是否擁有必要地位去影響企業決策;緊急性,指其要求能否立即引起企業關注。米切爾和伍德(1997)將利益相關者分為確定型、預期型以及潛在型三類:確定型利益相關者在合法性、權力性與緊急性三維度具有高得分,企業最為重視;預期型利益相關者與企業關系比較密切,在上述三項維度的兩項具有高得分;潛在型利益相關者只在三項維度中一項具有高得分。米切爾和伍德(1997)還認為,利益相關者屬性狀態不是固定不變的,動態變化會導致利益相關者群體發生類型轉化。國內實證研究,陳宏輝(2004)的觀點最具影響,其提出利益相關者具有主動性、重要性與緊急性三個維度,基于不同維度得分排序差異,劃分為核心利益相關者、蟄伏利益相關者以及邊緣利益相關者三種類型。吳玲、賀紅梅(2005)則認為其三個維度并非完全獨立,并根據資源依賴重要性,劃分為關鍵利益相關者、非關鍵利益相關者以及邊緣利益相關者。基于實證的利益相關者分類研究,國內外都明顯不足,反映了這方面研究仍是薄弱環節。

表2 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識別均值差異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
利益相關者識別要求企業對利益相關者特征及其利益要求進行分析、辨別與分類,以把握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特性。米切爾和伍德(1997)為利益相關者分類提供了正確的思路指引,但僅以其所提出的合法性、權力性與緊急性三個維度來區分利益相關者,尚不足以清晰解析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特征差異,因此本文引入一個新維度“直接性”,直接性指的是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影響是直接發生還是間接發生,反映了利益相關者影響企業的路徑機制。本研究以合法性、權力性、緊急性以及直接性四維度作為分析框架。
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管理人員、員工、消費者、供應商、分銷商、債權人、政府、社區等多種類型,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利益訴求不同,企業也不會認為所有利益相關者同等重要。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在合法性、權力性、緊急性以及直接性四維度上具有不同的特征表現(見表1),各維度的表現水平差異,直接反映了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影響力的差異,越多維度上表現為高水平利益相關者越具有強影響力,利益訴求就越能得到重視。消費者、股東與員工在三個及三個以上維度具有高水平,屬于高關注利益相關者;債權人、管理人員、政府、分銷商、供應商在一個或兩個維度上具有高表現水平,屬于中等關注利益相關者;社區在任何一個維度上都不具備高水平,是低關注利益相關者。據此,提出下述假設:
H1:企業對于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重視程度不同。
H2: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高水平維度越多,企業越會重視。
企業之存在取決于為消費者創造價值,在此過程中企業才有可能收獲自身價值,企業如果不能滿足甚至超越消費者利益要求,將會被競爭激烈的市場淘汰。米切爾和伍德(1997)認為消費者同時擁有合法性、權力性以及緊急性三項屬性,屬于確定型利益相關者。消費者利益保護的法律與法規,奠定了消費者的合法性;企業至關重要的經營決策,更是直接以市場為導向,緊密圍繞消費者需求,消費者對企業決策有重大影響,體現了權力性;一個正常企業絕不會忽視消費者訴求,必會積極關注與回應,體現了緊急性。消費者對企業的影響是直接傳遞,不需通過中介,體現了直接性。合法性、權力性、緊急性以及直接性四個維度,消費者皆具有高水平,消費者為企業提供市場資本,是至關重要的存在,企業必須對消費者給予重視。據此,提出下述假設:
H3:面對市場競爭壓力,消費者利益要求是企業最為關注的利益訴求。
股東為企業提供資金資本,員工為企業貢獻人力資本。現行公司法是基于股東至上理念的,為保護股東利益提供強大保障,股東具有高合法性;股東會作為企業最高權力機構,體現其權力性;股東憑借在股東會、董事會與監事會的影響力也能為其獲得高的緊急性;但在直接性方面,股東并不能直接干預企業經營,必須通過股東會、董事會與監事會等治理架構才能參與,直接性得分為中。消費者直接面對的是企業員工而不是企業股東或管理層,員工滿意度不高將直接導致消費者不滿,消費者不滿意企業就會存在市場危機,因此現代企業越來越強調以人為本,勞動法為保護員工利益也日益完善,員工具有高的合法性、權力性與緊急性;但員工在直接性上只是中等,要通過工會、職代會等機制傳達聲音,較為弱勢。米切爾和伍德(1997)認為消費者、股東與員工同時擁有合法性、權力性與緊急性三項屬性,因此將它們歸屬同一類型,稱之為確定型利益相關者,這種歸類無法解釋企業相對于股東與員工為何會更為重視消費者,只有考慮直接性維度方可有效解釋,因為消費者在四個維度上皆為高水平,比股東、員工具有更多高水平維度,因此企業最為關注消費者利益訴求。據此,提出下述假設:
H4:企業對股東利益要求與員工利益要求也是非常重視的,僅次于對消費者利益要求的重視。
企業經營所需資金資本并非僅來源于股東這種內部人,銀行這樣的外部債權人也是企業資金資本提供者。股東具有高的合法性、權力性與緊急性,直接性為中等水平。債權人具有高水平的合法性與緊急性,現代商業社會中更有較完善的法律來規范與保護債務關系;但在權力性與直接性上,債權人只是中等水平,企業除非出現嚴重危機影響債務償還,正常情況下債權人不會參與企業經營。股東比債權人具有更多高水平維度,企業更為重視股東而非債權人。據此,提出下述假設:
H5:雖皆是資金資本供應者,但企業對股東利益要求重視程度要顯著超過債權人。
員工具有高水平的合法性、權力性與緊急性,直接性為中等水平。管理人員與企業之間靠勞動合同進行約束,受到勞動法的保障,但那是基于其同樣也是員工身份的普惠保障,而非專門針對其管理人員身份,管理人員與企業間的矛盾更多通過內部協調解決,因此其合法性表現為中;但在權力性與直接性上,管理人員是企業經營直接參與者,這兩種屬性表現水平為高;在緊急性上,由于可以內部協調方式處理管理人員利益訴求,因此管理人員并非最優先級別,緊急性表現為中。因此,員工在三個維度表現為高,管理人員在兩個維度表現為高,企業對員工利益要求的關注要超過管理人員。據此,提出下述假設:H6:同樣是企業人力資本來源,企業對員工利益要求的關注程度要超過管理人員。分銷商屬于供應鏈前向環節,供應商屬于后向環節。分銷商與供應商通過合同關系與企業產生聯系,合法性與權力性是中等水平;分銷商、供應商與企業聯系緊密,直接性水平為高;但分銷商是前向環節,緊密連接消費者,是消費者對企業傳遞其影響的中介路徑,分銷商的利益要求間接體現著消費者訴求,因此分銷商在緊急性上的得分高于供應商。分銷商在緊急性與直接性兩個維度具有高水平,供應商則在直接性一個維度具有高水平,企業更為重視分銷商利益要求。據此,提出下述假設:H7:從供應鏈環節而言,分銷渠道的利益要求比供應商利益要求更為企業所重視。

圖1 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識別均值雷達圖

表3 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識別排序結果
政府與社區都代表公共利益,是公共資本提供者。政府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高合法性與權力性,作為轉型經濟國家,我國政府對重要經濟資源與稀缺要素具有很強掌控力,通過政策實施與資源配置使企業受到強烈影響;政府在緊急性與直接性上表現為中,畢竟是市場經濟時代,政府更多通過政策導向與公共監督來間接干預企業。社區較為弱勢,欠缺政府的強制力,權力性與直接性都低,合法性與緊急性也只是中等,企業對其利益訴求最為忽視。據此,提出下述假設:
H8:雖然都代表公共利益,但企業更為重視政府利益要求,而最為忽視社區利益要求。
(一)樣本
本文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對象為企業,共發放350份問卷,有效問卷25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72%。其中,國有企業68個,占比27%;民營企業85個,占比33.7%;外商獨資企業56個,占比22.2%;中外合資企業43個,占比17.1%。
(二)變量測量
利益相關者識別的測量量表包括股東、管理人員、員工、消費者、供應商、分銷商、債權人、政府、社區九種類型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識別子量表,測量題項以陳宏輝(2004)的研究為基礎,并根據吳玲、賀紅梅(2005)以及鄧漢慧、趙曼(2007)的研究,進行補充與修訂。量表從“1-極不重要”到“5-非常重要”采用Likert五點量表評價各題項,各維度得分為各子量表組成題項總分的均值。量表內容基于過往研究者扎實的理論研究,內容效度良好。總量表51個題項,九種類型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識別子量表分別由4-9個題項組成。總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s α)為0.958,九個子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最小值0.705,最大值0.890,皆大于0.7,具備良好信度。
(三)統計方法
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通過比較九種類型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識別的均值差異,判別各維度間均值差異及排序的統計意義,統計軟件為SPSS。
表2為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識別均值差異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整理后得到表3,對九種類型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識別劃分層次并按照從高到低排序,九種類型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識別清晰劃分為五個層次(見表3)。圖1為根據表2、表3整理的均值雷達圖,有助于更直觀地輔助說明統計結果。
結果表明,企業對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重視程度不等同。九種主要類型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分為五個層次,各層次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第一層次為消費者利益要求,第二層次為股東、員工利益要求,第一層次與第二層次屬于高水平,其特征是在合法性、權力性、緊急性以及直接性四維度中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維度具有高水平,企業最為重視,屬于高關注利益相關者;政府、管理人員、分銷商以及債權人利益要求為第三層次,第四層次為供應商利益要求,第三層次與第四層次屬于中等水平,特征是在合法性、權力性、緊急性以及直接性四維度中的一個或兩個維度上具有高水平,企業雖然也看重,但重視程度不如高水平層次,屬于中等關注利益相關者;第五層次為社區利益要求,排在最后,是低水平層次,在任何一個維度上都不具備高水平,屬于被忽視層次,是低關注利益相關者。假設H1與假設H2得到支持,企業對于不同利益相關者的重視程度不同,高水平維度越多的利益相關者,企業越重視。
消費者利益要求得分最高,處于第一層次,顯著高于其他類型利益相關者,企業最為重視,假設H3得到支持。假設H4得到支持,企業對股東與員工利益要求重視程度僅次于消費者,股東與員工在第二層次,除低于消費者外,顯著高于其他類型。
假設H5至假設H8是基于合法性、權力性、緊急性與直接性四維度分析框架,分別從資金資本、人力資本、供應鏈、公共利益不同視角提出研究假設,皆獲得支持。股東得分顯著高于債權人,假設H5得到支持,雖然都是資金資本供應者,但企業對股東利益要求重視程度顯著超過債權人。員工得分顯著高于管理人員,說明同樣是人力資本來源,企業對員工利益要求關注程度要超過管理人員,假設H6得到支持。假設H7獲得支持,分銷商得分顯著高于供應商,從供應鏈角度來說,企業重視分銷渠道勝于供應商。政府得分顯著高于社區,企業更為重視政府利益要求,社區利益要求成為企業最為忽視的訴求,假設H8得到支持。
米切爾和伍德(1997)提出的利益相關者特征分析的合法性、權力性與緊急性三維度分析框架,基本可靠,但不足以完全解釋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間的特征差異,本文在其基礎上增加一個分析維度:直接性,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合法性、權力性、緊急性與直接性四維度分析框架具有較好解釋力。企業對于不同利益相關者重視程度不同,利益相關者在四個維度的高表現水平維度越多,企業越重視。在其中三個或三個以上維度具有高水平的利益相關者,屬于高關注利益相關者,企業最為重視,如消費者、股東與員工;在其中一個或兩個維度具有高水平的利益相關者,屬于中等關注利益相關者,如政府、管理人員、分銷商、債權人與供應商;在任何一個維度都不具備高水平,則屬于低關注利益相關者,如社區,為企業所忽視。實證結果也表明,利益相關者特征分析的四維度框架,對于資金資本、人力資本、供應鏈、公共利益不同視角的利益相關者特征差異也能給予較好解釋。
了解各類型利益相關者特征,最終目的是根據分類管理原則安排相匹配的管理方法,以有效管理提升企業價值。高關注利益相關者,企業應建立緊密溝通機制,分配更多資源,視為企業發展道路上必不可少的戰略伙伴;該類型利益相關者管理需要預見性思維,對可能出現的沖突及時覺察并有效應對,盡量滿足其利益要求。中等關注利益相關者,企業可采取合作與參與策略。低關注利益相關者,企業一般來說采取監控策略即可,但就社區而言,企業從回饋社會的角度,應盡量多承擔些責任,造福社區。
隨著社會經濟條件改變,以及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相關者與企業間博弈狀態變化,不同利益相關者在合法性、權力性、緊急性與直接性四維度上的表現動態可變,可能會在不同形態間滑移轉變。利益相關者識別是企業長期性與動態性的管理任務,要及時準確地把握各類型利益相關者當前狀態與未來發展趨向,在此基礎上動態制定與實施相應策略,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1.FRIEDMAN M. Capitalism and Freedom[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62
2.BLAIR M.M. Ownership And Control: Rethink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 Washington D.C.: The Bookings Institution, 1995
3.李維安,王世權.利益相關者治理理論研究脈絡及其發展探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29(4)
4.陳承,王宗軍.企業利益相關者集成管理:一個理論框架[J].華東經濟管理,2012,26(3)
5.RONALD K., MITCHELL B.R.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 22(4)
6.HARRISON J.S., BOSSE D.A., PHILLIPS R.A. Management of Stakeholders,Stakeholder Utility Function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 31(1)
7.CHOI J., WANG H. Stakeholder Relations and the Persistence of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30(8)
8.BRADLEY R.A., DONALDSON T., FREEMAN R.E., MICHAEL C.J.,MITCHELL R.K., WOOD D.J. Dialogue:Toward Superior Stakehoder Theory[J].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2008, 18(2)
9.FREEMAN R.E. 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 Boston MA:Pitman, 1984
10.CLARKSON M. A Stakeho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1)
11.WALKER S.F., MARR J.W. Stakeholder Power: A Winning Plan for Building Stakeholder Commitment and Droving Corporate Growth[M]. Boston MA: Perseus Publishing, 2001
12.陳宏輝,賈生華.企業利益相關者三維分類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4(4)
13.FREDERICK W.C. Business and Society, Corporate Strategy, Public Policy,Ethics (5th Ed.)[M]. New York: McGraw Hill ,1988
14.GRANT T.S., TIMOTHY W.N.,CARLTON J.W., BLAIR J.D. Strategy for Assessing and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91, 5(2)
15.CHARKHAM J. Corporate Governance: Lesson from Abroad[J]. European Business Journal, 1992, 4(2)
16.WHEELER D., MARIA S. Including the Stakeholder: The Business Case[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8, 31(2)
17.王風華,王竹泉.利益相關者管理與營運資金管理協同的策略選擇[J].財務與會計,2014(2)
18.王潤稼.論諸利益相關者的優先性排序[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8(2)
19.MITCHELL A., WOOD D.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7, 22(4)
20.吳玲,賀紅梅.基于企業生命周期的利益相關者分類及其實證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21.鄧漢慧,趙曼.企業核心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實證分析[J].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7(3)
2016年度廣東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面上項目(項目編號:2016A070705068);2013年廣東省高等學校學科與專業建設專項資金(學科科研類項目)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項目編號:2013WYXM0089);2015-2016學年度廣東金融學院校級科研課題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5XJ02-01)
F27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