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君
醫學院校近醫、非醫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以工作搜尋為視角
高 君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高校的擴張,很多院校都開始朝著綜合方向發展,但院校教師數量無法滿足實際擴招需求,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質量和他們未來的就業水平。在此狀況下,本文從工作搜尋視角對醫學院校近醫、非醫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進行分析,文章首先介紹了工作搜尋這一理論,其次對影響醫學院校近醫、非醫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因素進行分析,最后結合這些因素找到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的策略,以改善非醫專業學生的就業環境,降低他們的工作搜尋成本,從而推動我國就業市場的穩定發展。
醫學院校 非醫專業 就業問題 工作搜尋
(一)工作搜尋概念及原因
工作搜尋主要是指勞動力為了獲得更高的勞動報酬而造成的暫時失業現象,在此期間他們會對工作進行篩選,從而達到工作搜尋目的。一般情況下造成工作搜尋的原因比較多,比如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對稱、勞動者自身需求、社會環境影響等。其中,因為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完全、不對稱,許多企業為求職者提供不同的勞動報酬,這些求職者他們為了提升自身的滿意度,會犧牲一定的時間來進行工作搜尋。除此之外,讓勞動者愿意花費一定成本進行工作搜尋也與他們自身需求有關,他們認為這些犧牲可以讓他們獲得更好的收入、更高的職位,所以他們愿意保留自己的工資。還有一些勞動者會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產生勞動變化,他們認為當前的市場環境能夠彌補他們工作搜尋的成本,可以達到他們的薪金要求。
(二)工作搜尋模型分析
工作搜尋模型主要分為保留工資和成本收益兩種,其中保留工作模型是指求職者根據自身掌握的勞動市場信息來比較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的差距,從而確定搜尋次數,找到理想的工作崗位來彌補搜尋成本。但這只是理論上的分析,現實中許多求職者并不能確定自己的工作搜尋次數,他們只是按照勞動力市場價格以及其他工作信息來劃定自己的最低工資價格,從而形成保留工資。成本收益模型是指通過分析求職者搜尋工作付出的邊際成本與邊際效益兩者之間的關系(具體如圖1),當工作搜尋的邊際效益(MR)大于邊際成本(MC)時,求職者會繼續進行搜尋,直到在第N次搜尋后尋找到兩者的平衡點E,從而達到求職者的期望。
(一)專業特色不夠突出
當前許多醫學院校的近醫、非醫專業不夠強勢,專業特色不夠突出,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生的就業。這是因為醫學院校近醫、非醫專業建立時間比較晚,還沒有形成系統化的教學模塊,也沒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和良好的就業市場,學生在畢業后得不到相關企業的認可,從而會增加他們的就業難度,最終會選擇工作搜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們的就業成本。除此之外,一些醫學院校近醫、非醫專業師資力量薄弱,學科基礎建設不足,課程設置不夠科學,學生無法明確自身就業目標,給他們進入社會帶來較多的尷尬。
(二)畢業生自身能力因素
當前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近醫、非醫專業學生對自身專業認識不足,再加上教學體系的不完善,學生在校期間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其專業知識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他們的就業。還有一些學生他們沒有端正自身的就業態度,勞動市場提供的報酬與他們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為了獲得更多的收益,他們會進行工作搜尋,以期達到就業目標。
(三)性別因素的不良影響
性別因素是影響許多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因素,醫學院校近醫、非醫專業同樣如此,大部分企業在招聘過程中都會從自身利益出發,會添加一些“性別”限制,給這些畢業生帶來一定的就業困擾,使得他們不得不采用工作搜尋手段以期增加自身收益。尤其是對于女性來說,她們容易受到企業不公平的待遇,這樣會增加她們工作搜尋的次數和時間,從而提高她們的就業成本。長期在這樣的狀態下不利于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穩定,因此需要相關部門進行調整,為大學生創造更加公平的就業環境,提高他們的工作搜尋收益。
(四)學校聲望不夠高
學校聲望是影響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某一醫學院校的教育質量較高,有良好的聲譽,該院校的學生在畢業后容易受到市場的認可,從而獲得更多就業機會。但現實中,許多醫學院校的近醫、非醫專業設立比較晚,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許多的問題,再加上所設專業與市場人才需求不符,從而增加了這類畢業生的就業難度。一些學生為了能夠就業不得不從事與本專業不相關的工作,或者采用工作搜尋的方法來找到合適的崗位。
(五)就業信息提供不足
完善的就業信息可以降低醫學院校近醫、非醫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風險,但現實中我國勞動力市場就業信息不對稱,學校培養的專業人才與市場需求不平衡,使得許多高校畢業生出現“畢業即失業”的現象,給近醫、非醫專業學生就業帶來較大的壓力。此外雖然一些專業的學生能夠獲得就業機會,但是由于學校提供的就業信息有限,經常會錯過一些崗位,最終會影響到他們的就業質量。
(一)提升非醫專業特色水平
醫學院校要想提升近醫、非醫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就要不斷提高這些專業的教育質量,增強它們的特色,使其得到市場的認可,從而增加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滿足他們的就業需求。具體實施中,首先醫學院校要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增強近醫、非醫專業的市場競爭力。比如可以依托傳統醫學專業背景來建立近醫、非醫專業的教學系統,結合時代需求探索基礎教育方法,提高該類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提高他們的專業實踐能力。其次要規范課程設置,注重與市場需求的結合,這樣才能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比如在建設近醫、非醫專業前,院校就要做好人才市場調查工作,并分析未來該類需求狀況,控制好招生人數,真正做到教學的“保質保量”。最后學校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更多復合型人才,為學生從事相關工作奠定良好基礎,以提升他們的就業質量。
(二)增強學生工作搜尋能力
近醫、非醫專業畢業生在找工作過程中需要不斷增強自身的工作搜尋能力,以獲得更多的勞動報酬,贏得企業的認可。比如學生首先要轉變自身的就業理念,要認清當前本專業的就業形式,結合實際劃定最低工資底線,避免盲目自大帶來的不良影響,從而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其次要加強與父母、老師的溝通,了解當前的市場就業形式,調整好就業心態與,找準就業方向,最大限度降低工作搜尋成本,以獲得更好的勞動報酬,達到他們的就業預期;最后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增強綜合職業素質,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從而獲得相應的報酬,為畢業生贏得良好的就業空間。
(三)降低學生工作搜尋成本
降低學生的就業搜尋成本,需要從不同角度入手,比如政府部門需要制定反就業歧視的法律法規,尤其要保護好女性就業權利,降低她們的就業搜尋成本,使其獲得更多就業機會,最終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推動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要不斷完善大學生的就業市場,要給予醫學院校近醫、非醫專業畢業生更多的就業選擇,讓他們在工作搜尋中找到滿意的就業崗位。比如政府部門可以定期為學生舉辦招聘會,發布一些與近醫、非醫專業相關的就業信息,以減少學生的工作搜尋時間。除此之外,政府部門還要不斷完善大學畢業生失業保險制度,這樣能夠影響學生的保留工資水平,降低他們的工作搜尋心理負擔,幫助他們獲得更好的就業空間,最終達到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目標。
(四)加強醫學院校自身建設
醫學院校近醫、非醫專業學生要想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院校就業不斷提高自身的形象,贏得更多企業的認可,以降低畢業生的工作搜尋成本。加強醫學院校自身建設,需要做到三點:第一,要加強醫學院校近醫、非醫專業管理工作,讓學生對自身專業有更深刻的認識,能夠積極參與到各項教學活動之中,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為以后畢業工作奠定基礎。第二,要加強與其他企業的交流、合作,了解當前我國近醫、非醫專業人才的市場需求狀況,從實際狀況調整招生計劃,避免人才過剩帶來的就業難問題。第三,要加強對自身院校的宣傳,提高院校的知名度,在保障教育質量的基礎上得到更多人的認可,為近醫、非醫專業學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以滿足他們的就業需求。
(五)提供更準確的就業信息
要想降低醫學院校近醫、非醫專業學生的工作搜尋成本,政府和學校也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給予他們更多就業選擇。比如政府部門要建立相應的就業信息平臺,結合學生注冊信息來為他們推選適合的工作職位,并詳細介紹企業、職位、工資待遇狀況,以減少學生工作搜尋時間,提高他們找工作的效率。醫學院校也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就業信息,實際操作中院校可以結合自身設立專業的特色來挑選合作企業,讓他們能夠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最大限度保障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降低他們的就業風險。
綜上所述,要想提升醫學院校近醫、非醫專業學生的就業質量,需要從學校、社會以及學生自身角度著手,比如學校方面要提升相關專業的特色,保障教學質量,以滿足學生的就業需求,要加強自身建設,提高院校知名度,讓非醫專業學生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社會方面要加強勞動力市場的管理,為學生提供更準確的就業信息,以降低他們的搜尋成本。學生方面近醫、非醫專業學生要積極轉變就業理念,增強自身工作搜尋能力,提高他們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從而達到工作搜尋目標。
[1]陳沛軍,李娟,梁嘉豪,范碧華,龐震苗.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學生就業能力與趨向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13):38~40.
[2]張斌,邱致燕,蔣懷濱,王葉飛,鄭玨琳.醫學畢業生完美主義人格、應對方式與就業焦慮的關系研究[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319~323.
[3]莊園.醫學院校非醫專業畢業生就業質量調查——以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為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4(06):211~213.
[4]劉堃,杜清,何曉敏,宋明洋,袁璟,翟向明.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發展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16):214~215.
(作者單位:西南醫科大學)
本文系瀘州醫學院2014年院級課題:醫學院校近醫、非醫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以工作搜尋為視角(2014SK-024)。
高君(1984-),女,河南洛陽人,碩士研究生,西南醫科大學思政部教師,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實踐、三農問題、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