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樂
【摘 要】溝通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高校學生人生價值的實現程度。本文以天津國土資源和房屋職業學院經貿類專業為例,通過比較系統的學生溝通能力調查,繼而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尋找促進高職院校學生溝通能力提升的舉措。
【關鍵詞】教育;溝通能力;人才培養
自從有了人類社會,產生了語言,人們有了相互交往的需要,于是也就有了溝通活動。著名人際溝通關系專家卡耐基說:“一個職業人士成功因素75%靠溝通,25%靠天才和能力”。溝通能力作為一種現代社會必備的生存能力,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特定人群,要在畢業以后,尋找適當工作崗位,以求更好的發揮專業特長,實現人生價值,不斷提高溝通能力已經成為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選擇。
一、調查初衷及設計
筆者2015年底向天津市高等職業技術研究會申報了《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溝通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的探索與實踐》的課題,在課題開展過程中,以天津國土資源和房屋職業學院為例,選取該學院經貿類專業作為調查對象進行了針對性的調查(問卷形式)。
天津國土資源和房屋職業學院是一所行業所屬的高職院校,學生來自全國多個省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經貿類專業全部集中于該學院國際經濟貿易系。具體研究對象為國際經濟貿易系所有學生,即2013級、2014級、2015級學生。在調查中共發放《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調查問卷》400份(占學院經貿類學生的40%),回收問卷并對問卷進行回答完整性與真實性檢查,剔除無效問卷,得到有效問卷386份,有效率為96.5%。這次調查問卷,是利用學生課間休息時間,由輔導員配合完成,當場填寫問卷當場上交,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從而能夠更真實的分析高職學生的溝通能力現狀。
調查時,根據學生人際溝通理論構想的主要方面,從溝通技能、溝通認知、溝通傾向三個方面設計調查問卷,溝通技能中有語言表達、非語言表達;溝通傾向中有溝通焦慮、溝通動機、溝通自信、溝通信任。調查問卷從“完全符合”、“比較符合”、“基本符合”、“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五個層次。
二、調查發現的問題及分析
(一)溝通技能中言語表達上的普通話問題
調查中認為普通話水平影響與人交流的(基本符合以上)占到了有效問卷的78%;我國認為帶有方言的普通話,理解會增加難度的(基本符合以上)占到了有效問卷的83%;認為普通話水平不好,不敢與人交流的(基本符合以上)也占到了有效問卷的55%。我國中西部地區或者貧困地區,主要是農村,學生的學習受到方言的限制和影響,再加之這些地區孩子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們使用語言文字的隨意性較強,久而久之孩子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孩子雖然也接受正規教育,但方言濃重,土話較多,不規范使用語言的現象比較突出。
(二)溝通認知中的主體溝通意識問題
1.教師與教輔人員缺乏培養學生溝通能力的意識
調查中認為與教師溝通中畏懼權威的問卷,基本符合以上占到了有效問卷的76%。其實,這還不僅僅是學生這樣(把老師作為權威者)認為。教師在自覺不自覺中,扮演著傳統意義上的“權威者”角色,真正意義上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溝通”的教師并不多見。在教師的思維中不考慮或甚少考慮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認為教師的主要責任是傳授知識和培養專業技能;教輔人員認為他們的責任是為學生成長成才做好服務保障工作,關于學生的心理發展動態,人際溝通狀況就很少進入他們關注的視野。
2.師生之間存在交流過少的“信息溝”
調查中認為課后師生溝通少的學生,基本符合占到了有效問卷(學生)的81%。師生主要的溝通還限于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占據絕大部分時間,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交流機會偏少,課后,師生之間的交往更少,只有極少的學生會與教師進行思想、情感和心理方面的交流。師生之間存在交流過少的“信息溝”。
3.學生對溝通能力發展重視不夠,主體溝通意識不強
在調查問卷中得知,絕大多數學生(90%以上)認為在求學期間提高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最重要,注重諸如英語、計算機等級、教師資格等各種證件的獲取,有輕視或沒有意識到溝通能力發展需求的趨勢。其實,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很多人都會遇到因溝通引發的問題,如自我溝通引發的心理障礙,因人際溝通不良引發的人際沖突,因群體溝通引發的公共場合焦慮,當他們面臨此問題時,卻未曾想過通過有效的溝通渠道來化解、協調好關系。也就是說,他們并未形成溝通的主體意識。
(三)農村與城鎮的地域造成的溝通焦慮差異
來自農村的大學生與來自城鎮的大學生在溝通傾向的焦慮維度上存在顯著性的地區差異。來自農村的學生在公共場合發言、與教師談話、與領導談話,與他人溝通時,比來自城鎮的學生焦慮程度高。
1.經濟原因,即貧困使農村學生人際溝通心理壓力增大
由于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娛樂方式的機械化,使得傳統的溝通交流方式漸漸被物化的溝通方式所替代。物化的溝通方式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越來越離不開物質設備、經濟條件的支撐。在物化的溝通方式面前,農村學生不僅在物質上而且在時間上(他們需要用更多的時間去打工以解決經濟上的困境)負擔不起這樣的溝通與交流。
2.農村學生因自尊、平等的考慮,會自覺或不自覺中在日常活動中遠離交際溝通活動
來自農村的學生因為自卑,強烈的自尊或者其他原因,很難與來自城鎮的同學打成一片,或成為知心朋友。同時,一個來自城鎮比較富裕的學生也難以理解和體諒來自農村較為貧困學生的處境。他們之間的差距不僅是經濟上的,還在人生經歷、思想情趣、興趣愛好上存在較大差距。這種差距就像一道鴻溝,把彼此隔在溝的兩岸。農村學生渴望與城鎮學生交往,但是又覺得自己諸多方面不如他們,缺乏自信,在溝通中會產生嚴重的焦慮心理,擔心自己表現不好,招來他人輕視,故而遠離交際溝通活動。
(四)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上在溝通動機上的顯著差異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人際溝通能力比較中,在溝通動機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獨生子女的溝通內在驅動力小一些,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希望別人理解自己,卻很少通過換位思考來理解別人,促使人際關系的和諧,人際沖突的緩解。
獨生子女在生活中受父母與長輩的(過多)寵愛,養成了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和自私自利的品性,這種經歷的好處是,與上代人比起來,他們從小就培養起極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喜歡張揚個性,富有創新意識,沒有任何思想的羈絆。然而,這種人生經歷導致了他們缺乏同輩、長輩之間的互相容忍、謙讓、合作品質,很少考慮別人,沒有強烈的溝通動機,這會阻礙他們主動溝通的意識的形成和溝通技能的提高。
(五)溝通傾向中溝通信任層面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差異
對于不同文化,在溝通中感到不適,基本符合以上占到了有效問卷的45%;因為對特定習俗、風俗不了解,而發表不恰當觀點,基本符合以上占到了有效問卷的65%;平時很關注地域文化的學生僅占15%。學生群體在文化背景上呈現出復雜多樣性,每個學生在成長中都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文化環境,交往中所接觸到的人都依照同一地域的文化規則行事。而不同的地域、家庭背景和思維模式的人群,因文化信息不對稱,容易出現隔閡,無法有效溝通。當某一個人進入與自己地域文化背景相異的群體中時,常常會感到緊張和迷失,經受不了文化的沖擊,往往使人感到煩躁、敵意、失落、無助、自卑感、畏懼等,甚至造成失眠癥、抑郁癥等疾病。
三、提升學生溝通能力的舉措
(一)將溝通教育逐步作為基礎教育納入學生素質培養體系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未將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列入正式的教學計劃,只有少數專業開設了溝通課程,多數都是每學期組織幾場專題講座,或者開設一些不經考核的選修課,絕大多數的學生無法獲得系統的溝通教育與訓練。高職院校可以嘗試,逐步將溝通課程作為一門基礎必修課來對待,不僅要對溝通的基本理論做出教學安排,而且要通過讓學生加強普通話等溝通項目的訓練和考核,來提升溝通能力。
(二)將溝通教育納入教師、教輔人員培訓體系
由于教師培養學生溝通能力的意識不強,師生之間的溝通過少,學生與教師交流中,也會存在一些溝通障礙,教師在教育學生沒有發揮應有的啟發和引導作用。對教師進行培訓時,應強調溝通教育,在教育教學中,立基于溝通的發展性評價觀,建立一種協商對話、多方參與的機制,而非一方控制另一方。
(三)進行課程改革,搭建體驗式溝通平臺
遵循“實用、夠用、能用”的原則,立足于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需要,結合企業用人要求和學校培養目標,來整合教學內容,依據學生從求學到就業這一流程設計學習情境,去掉不實用內容或重復性內容。在教育教學中,積極為個體通過親身參與某項活動獲得初步體驗提供更多的舞臺,然后在教師或者其他培訓人員的指導下,讓個體與團隊成員共同交流,分享個人體驗并提升認識,這種“先行后知”的模式更注重人,作為個體的存在。體驗式溝通促使學生更為融洽與群體合作,促使大家走出習以為常的思維習慣,有效克服溝通中的心理障礙和惰性。
(四)著力培養學生溝通主體意識,提升團隊意識
很多的學生對于溝通能力對今后發展的重要性,根本沒有意識到或者說沒有充分意識到。這時候,需要學校站出來,加大學生溝通教育力度,讓他們在主觀上重視溝通,并努力付諸實踐。讓學生始終要有一種“我是主體”的自覺堅守,形成主動溝通的思維習慣,改變既有的行為模式,實現主動溝通、自覺溝通,傾聽他人,換位思考,使個人的主體意識徹底得到發展。
注重培養學生們的集體意識和團隊意識,尤其是獨生子女群體,淡化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鼓勵大家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尋找知心朋友,向同學、老師敞開心扉,傾訴心聲,表達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五)倡導多元文化,改善溝通氛圍
在人際溝通交往中,不同文化均可以彰顯特有的魅力。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來說,更應該有兼容并包的心態,同時,更重要的是要積極學習、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點,從語言習慣到服飾穿著,從節日禮儀到文化傳統,都要踏踏實實的去研究,去探討,才能為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游刃有余的溝通提供可能。
改善溝通氛圍,主要針對農村學生,學校要額外關注他們的溝通問題,要引導他們及時進行自我心理調適,避免其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尤其是學校的學生工作者,要積極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和溝通情境,建設團結互助的集體,創設良好的溝通空間。
高職院校學生溝通能力的提高,需要學校、教師、學生,乃至社會層面一起努力,在積極探索提出提高學生溝通能力策略的基礎上,改革學校教育模式,健全溝通教育機制,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主體溝通意識,促使他們人際溝通能力的逐步提高,從而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就業市場,為實現學生自身價值提供支持和保障。
【參考文獻】
[1]楊彩玲,李娟,師文杰.高校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研究,載《企業導報》,2016年第2期
[2]陶江嬌.校企合作環境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載《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12月,第14卷第4期
[3]龔金彥.談高職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載《教育教學論壇》,2015(29)
[4]宋衛澤.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表達與溝通課程改革模式初探,載《課程教學研究》上旬刊,2015年7月
[5]張杰,高子童.高校學生人際溝通能力教育的探索與實踐,載《科技視界》,2014(16)
[6]劉學峰.美國高校大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及啟示,載《當代教育科學》,2014年第19期
[7]李慶鑫.高校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之我見,載《才智》,2013年34期
[8]韓永輝,左巍.高校學生跨地域文化溝通能力的培養,載《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