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
[關鍵詞]縣域廣播;新媒體;互動融合
信息時代,傳播手段層出不窮,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以其快捷、互動、高效溝通的特質正迅速崛起,對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產生了較大的沖擊。雖然廣播曾一度視為“弱勢”媒體,但隨著私家車數量的迅猛增長,廣播這棵“常青樹”又一次迎來新的發展良機,呈現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在眾多媒體激烈競爭的形勢下,傳統廣播如何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潛能,借力新興媒體實現融合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傳統廣播的優勢決定了與新媒體互動融合更具可行性
首先,廣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更符合新媒體的傳播特質。與電視相比,廣播不需要復雜的技術設備和后期制作;與報紙相比,廣播不需要文字排版、印刷、發行等環節;與新媒體相比,傳遞信息的快捷基本相當。而且廣播全天候播出,不但可以隨時播報,還可以利用現場直播的方式,使新聞傳播的時空距離接近于零。一旦有重大突發性事件發生,廣播與其他新媒體一樣,能第一時間做出反應。本臺《張廣新聞》就較早地開設了網絡發布平臺以及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當新聞事件發生時,記者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利用手機拍照配以簡短的說明迅速發布到微博上。隨后通過電話連線的方式,把事件的大致情況在廣播整點新聞中快速播報。最后是將事件的詳細情況在晚新聞中播出,同時在網站、微信上發布。這樣的融合讓受眾獲得信息更快捷、更全面。
其次,廣播覆蓋面廣、參與性強,更有利于與新媒體互動雙贏。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私家車數量的迅猛增長,越來越多的人更愿意選擇網絡、車載電臺隨時隨地獲取有用的信息。受眾也可以通過電話、短信、互聯網、微博、微信等與廣播節目進行溝通。電視、報紙還很難實現這種受眾參與和回應的即時性。本臺全天節目早在2004年就實現網絡直播,并于2013年加盟“蜻蜓FM”,實現手機客戶端的實時收聽。伴隨著手機短信平臺的開通,微博、微信的運用,受眾就節目話題可以通過網站留言、發送短信、微博評論、微信互動等多種方式參與。特別是本臺每天的早高峰和晚高峰節目,聽眾一方面從車載電臺中獲取交警交通信息,另一方面以電話、微信實時播報路況,這樣的互動融合更好地促進了廣播媒體的發展。
再次,廣播技術簡便、聲情并茂,更容易與新媒體疊加融合。從廣播技術的發展來看,衛星廣播、數字廣播、網絡廣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廣播電臺廣泛采用數字音頻工作站、自動化播出系統等先進設備,帶來了廣播傳輸、制作成本的降低和收聽質量的提高。廣播專業技術更容易與新媒體技術實現嫁接,從而拓展了廣播的生存空間。從廣播的感染力來看,廣播是利用聲音來傳遞信息,將平面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傳送給聽眾,來自播音員、主持人的聲音,來自聽眾的聲音,來自事件現場的聲音混合在一起,構成了廣播節目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個甜美的、富有磁性的或獨具特色的聲音能激起聽眾廣泛的興趣和共鳴,激發聽眾的收聽欲望,比起新媒體更能在情緒上感染人。這點從廣播與微信的融合顯得尤為突出。本臺新聞、交通、音樂三套頻率分別開通了微信公眾號,總的微信粉絲數突破8萬,各檔直播節目在微信平臺均開通接口,聽眾對直播節目中提出的觀點或話題有各自的感受,通過微信說一段話發送到微信平臺,各種聲音在電波中交相碰撞,能使廣播節目更具可聽性、更具影響力。同時,借助微信公眾號,不同直播節目根據自身特點還發起了農產品團購、節目有獎問答、帶微友旅游等線上線下活動。
二、傳統廣播的劣勢決定了與新媒體互動融合更具必要性
盡管作為電子傳播媒介之一的廣播有著許多傳播優勢,但是,廣播也存在著一些無法克服的“先天”缺陷。
1.廣播轉瞬即逝,不易保存,需要新媒體實現可延續
借助電子信號傳輸的廣播節目轉瞬即逝,受眾稍有不留神,就可能錯過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除非有重播,很多重要的信息可能已擦肩而過。廣播傳輸的這一缺陷也使聽眾很難對某一信息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那些抽象的、內在聯系復雜的內容,聽眾尚未聽清、聽懂就已經消失了,不便于受眾理解和接受。與新媒體的融合,有效彌補了廣播的這一缺陷。以本臺為例,依托強大的數據庫,受眾可以在電臺網站隨時點播已經播出的廣播直播節目。對于像新聞等重要的節目,全年的播出內容都能從網上調取,每條發布的新聞都有對應的圖文鏈接。重要的新聞信息也在微信、微博上找到。依托新媒體,廣播的生命力得到了延續和強化。
2.廣播線性傳播,可逆性差,需要新媒體實現可選擇
廣播聽眾在收聽節目時是不能完全按照個人喜好進行選擇的。聽眾可以選擇收聽哪個臺、哪套節目,但不可以選擇再哪一時間段收聽什么樣的節目。廣播節目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編排,受眾只能適應這種安排,而不能夠按照自己希望的那樣在自己方便的時間收聽節目。但是這一格局正在被打破,手機APP客戶端,“蜻蜓FM”為廣播節目建立互動點播平臺,廣播也開始細分受眾推出了類型化節目。不同的人群隨時隨地都能收聽所需要的類型化節目,實現在線收聽的實時互動點播。
新形勢下,新興媒體的方興未艾為廣播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全面的挑戰,又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廣播只要從受眾需求出發,并融合新媒體的特長,就能不斷拓展發展空間,迎接廣播重振雄風的春天。□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