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碩
[摘 要]儒家崇尚禮義,其思想范圍涵蓋了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在這個戰爭頻仍的年代里,儒家作為一個大的思想流派,對戰爭也發表了自己的言論。軍事思想是整個儒家思想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它的研究將會給我們更全面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并為今天培養四有軍人提供了理論依據與行動指南。為我國今日的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品德,有血性”的革命軍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歷史的佐證。
[關鍵詞]儒家思想;四有軍人;作用
一、忠黨愛國,天下為公——鑄為國而生為民而戰之魂
軍隊是一個國家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抵御外辱、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基石,在階級社會中,軍隊更是維護統治階級既得利益的重要政治工具。而在社會變革時期,軍隊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性,更被發揮的淋漓盡致。所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必須要忠于黨和人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就是革命軍人的靈魂,也是四有軍人的有靈魂的內涵。
著眼于當今世界,愛好和平,反對戰爭,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心聲。然而,一些西方大國在對外交往上還存在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所以戰爭的暗潮仍然不斷,人民愛好的絕對的世界和平仍停留在理想的階段上。所以革命軍人必須要有敢打必勝的信心,而這敢打必勝的要訣就是堅決服從黨的領導。
一些學者對儒家忠德思想的認識也是如此,認為儒家忠德思想只是為維護封建皇帝制度服務的,是過時的東西,在當代沒有多大的價值。這種看法其實是沒有真正理解到儒家忠德思想的價值。在儒家忠德思想論里,始終都是在圍繞無論是君主還是臣民都應當以公為忠,而不是效忠某個人的私忠。與其它文化價值一樣,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們對儒家忠德思想有了更新的解讀。《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將死,不忘衛社稷”,“臨患不忘國”。這些都體現了天下為公的愛國精神。孔子認為,君主是國家公利的代表,所以君主的命令必須是符合國家的普遍意志和民眾利益的,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君主發出的命令才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權威性,廣大臣民才心甘情愿地執行君主的命令。
儒家的忠君本質是忠于國家,所以儒家忠君愛國精神,是一種理性主義和道德理想主義的合體,是“道統”意義上的公忠愛國,與愚忠和絕對服從君主的一家一姓的私忠是不同的。孔子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大臣事君采取的是“以道事君”的原則。這個“道”也就是社會公意,是集體和國家的意志,具有普遍性,代表民眾的意志。言下之意,大臣事君也應當是出于以“天下為公”的公忠理念而出仕為官,他們是為公意公道做官,不是君王一家的家奴。所以,孔子反復強調:“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與之比。”孟子也認為,為天下行忠是人的內在的本質,是“天爵”。他說:“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
西漢賈誼提出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這些無不體現出傳統儒家士人的愛國情懷,他們的愛國精神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又提出了“國”與“天下”的區別。他認為“國”是王權體制中的一家一姓,是相對于政權而言。“天下”是指現意義上的國家,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在《日知錄》里顧炎武曾提出:“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異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天下是所有人共有的,保天下是每個人的責任,“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
有利于促進“天下為公”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形成傳統儒家忠德思想被認為是“民之望也”,與此同時,忠本身就具有“公”的內涵。《左傳。僖公九年》中說:“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儒家忠德思想強調“天下為公”的道德責任意識和行為,不論是王公大臣還是庶民百姓都應當忠于國家、忠于社稷、忠于集體,而不是僅僅強調忠于上級、忠于君主。《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說:“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而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暱,誰敢任之?”如今也是在從政治自覺到情感支撐的轉變中增進思想認同。
放眼今日,這些忠德觀點對促進人們形成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儒家這種“天下為公”的愛國主義精神傳統源遠流長,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使人們逐漸形成“天下為公”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天下為公”的愛國主義精神強調了個體對社會責任,為了國家的繁榮和發展,每個人都要盡自己的努力為國家的建設而奮斗不息。現代“天下為公”的愛國精神,主要體現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才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上。現代的“天下為公”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是形式主義,而是“要自覺地把愛黨、愛祖國、愛社會主義與愛集體、愛崗位、愛本職工作結合起來,在工作中努力創造一流成績,扎扎實實地為人民謀利益。
習主席在古田會議上提出,要正視軍隊思想政治建設存在問題,著力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火熱的理論需要有熾熱情感的人來貫徹。做“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既需要高度的政治自覺,更需要有火一樣燃燒的激情。開展“新一代革命軍人樣子”大討論,就是要把潛藏在官兵心中的報國激情最大限度激發出來,把在強軍時代搏擊進取的戰斗豪情最大限度激發出來,把政治自覺與情感支撐貫通起來,奏響強軍興軍的主旋律和最強音,在鑄軍魂、擔重任、真作為中立起強軍時代中國軍人的樣子,從而強化爭做新一代革命軍人的意志情感。
二、強化思想,射御有方——長個人之本領展軍人之華光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出身于士階層,從小就接受禮、樂、射、御、書、數方面的教育,其中射、御是軍事學的科目。自夏代就列入學校教育的科目,至周代后期,射、御二科從實用技巧訓練演化為禮儀。《史記·滑稽列傳》記載:“孔子日:六藝于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志,易以神化,春秋以道義。”說明了六藝的內容及對人所起的作用。六藝也是從小學至大學必修的課目內容,是按難易順序排列的。其書《周禮·保氏篇》中,有“養國子之道,乃教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日五射,四曰五馭,五日六書,六曰九數”。說明奴隸主培養其子弟而教的主要內容。
射、即射箭;馭,即御車,學習駕車作戰的戰術和技術。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至其父叔梁紜世代從事武職,可見孔子原本就是軍事世家出身,更是一個文武兼備的大師。孔子在“周禮”教學中所教給學生的射是那一種呢?是射禮。孔子說得很明白,“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就是說在射箭時,每個人的力量都不一樣,射并不是一定要射透靶子,射是一種禮啊。又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借)。“士使之射,不能辭以疾,懸弧之義也”,說明士即在有病時,也不能拒絕射禮,拿起弓箭射是重要的禮儀和保衛國家的本實。這也是孔子要求他的弟子所謹記的。孔子曾在矍相的園子中親自作一過以射禮為內容的練習示范,這是“射于矍相之圃”的事實。這也證明了孔子十分注重個人技藝的培養。
去年開展的戰斗力標準大討論,會上普遍抓住了解決“打不起來、輪不上我”、“重顯績、輕潛績”、“危不施訓、險不練兵”等認識偏差和行動偏差,牽住了影響官兵思想認識的“牛鼻子”,達到了大討論的預期效果。
習主席指出,“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要取得這場偉大斗爭的勝利,需要很強的能力和很高的才干”。這里的能力和才干指的就是本事。軍人的本事就是要能打仗、打勝仗,它是“四有”的核心要求。打勝仗的先決條件就是要具備過硬的素質和能打勝仗的能力。素質過硬,就是要緊盯打仗需求強素質,逐步提高與打贏信息化戰爭相適應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軍事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能打勝仗,就是要牢固樹立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不斷強化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思想。做一名有本事的新一代革命軍人,必須始終牢記我軍的根本職能和宗旨,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項工作向打仗用勁,真正掌握新技能、新戰法,練好真功夫、真本事,牢固樹立戰斗隊思想,始終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發的高度戒備狀態,確保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三、君子有道 勇者無懼——血性男兒彰顯威武之師
荀子在對儒家勇的解釋,有其獨到的見解。“孔子觀于東流之水,……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無懼,似勇。”(《荀子·宥坐》)勇在此體現出“無懼”的主調。“君子之求利也略,其遠害也早,其避辱也懼,其行道理也勇。”(《荀子·修身》)這具體說明了“行道理”時要有“勇”。在“行道理”之前,首須“知道理”,這是第一步的認知層次,接著進入實踐層次,此時一般人常缺乏道德勇氣,只限縮在“明哲保身”的保守思維當中,難有大度量的膽識與作為。因此,也指出勇之為德在于實踐與力行,而非僅止于知。雖言“勇者無懼”,但是否什么都不怕呢?“知而無法,勇而無憚,察辯而操僻,淫大而用之,好奸而與眾,利足而迷,負石而墜,是天下之所棄也。”(《荀子·非十二子》)“勇而不見憚者,貪也……此小人之所務,而君子之所不為也。”(《荀子·榮辱》)若勇而無所忌憚、不見憚則是膽大妄為,反而墮落到了“貪”的深淵。
革命戰士有血性就是荀子所說的“士君子之勇”習主席指出有血性就是英勇頑強,不怕犧牲。英勇頑強,就是要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困難都能知難而進、迎難而上。軍人血性,是軍人精神面貌和氣質特征的集中體現,是戰爭制勝的重要因素。所謂有血性,其核心在于英勇頑強、不怕犧牲,體現著革命軍人的戰斗精神和職業素質。習主席強調指出:“威武之師還得威武,革命軍人還是要有血性。”貫徹落實好這一重要指示,必須著眼強軍目標實踐,不斷增強培育“有血性”新一代革命軍人的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切實把廣大官兵培養成更加有靈魂、更加有血性、更加能打勝仗的新一代革命軍人。
四、知禮守仁,善學修身——樹堅毅之品立以德治軍
東周中后期,“禮”制遭到極大破壞,王室衰微,陪臣執國命、政自大夫出、諸侯主征伐,各國諸侯逐漸擺脫了周天子的控制。孔子對這種現象深惡痛絕,把復“禮”做為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的事業和理想,并且作為他的軍事思想的指示器,貫穿他的政治、軍事思想的始終。此后,“禮”和“仁”共同構成了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并且用于指導軍事思想,形成了先秦儒家軍事思想的主要體系。孔子認為,道德品質的形成首先在于道德知識、道德規范的學習。他說“弗學何以行”,“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論語·述而》)他十分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明確把“學”作為做“君子”和自立的先決條件。同時,他又認為“學”是化民成俗的必經之路,是個人得以立身社會的基礎。他曾說過“篤信好學,死守善道”(《論語·泰伯》)。而所“學”為何呢?孔子認為要學“道”、知“道”、適“道”。“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子張》),“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他所說的學“道”,聞“道”,就是對道德知識、道德規范的學習,在他看來,只有學“道”、適“道”,才會有堅定的信念,即所謂的“知者不困”;只有學“道”、適“道”,才能“解蔽”,即除去思想上的弊病。通過道德知識、規范的學習,可以提高道德行為的評價能力,也就是提高對于是非善惡的辨別能力。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論語·衛靈公》),道德觀念雖然具有了,若不能守住它、保持它,即使認識了也會喪失。顯然,道德如果停留在認識階段,而不轉化為信念,道德就會失去規范行為的作用;換言之,道德規范必須由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信念,才能對道德行為發生指導和約束作用。
此后,孔子的學生孟子繼承老師的理念,并在此基礎上注釋更新。孟子特別強調道德意志的鍛煉,強調道德意志于品德結構中的重要性,“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他認為,只有加強道德意志的鍛煉,才能成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人。“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孟子·滕文公上》)指出學習的目的在于明人倫。而荀子在繼承儒家學說的基礎上也對道德觀念問題進行改良,不僅否認天賦道德室外觀念,更是強調后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他專門作《勸學篇》中,首句就說:“學不可以已。”“情”,即道德情感的培養。道德情感是人們按照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規范去理解、評價周圍人和事時產生的一種情緒體驗,它對個人品德的形成、發展起催化、強化的作用,是加強道德認識、堅定道德信念、錘煉道德意志的催化劑,是道德行為的推動力。
荀子也特別重視儒家的樂教,他認為音樂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不僅可以抒發人的感情,陶冶人的情操,而且可以和諧人際關系,改善社會風氣從而實現其潛移默化的道德教化功能。“意”,即道德意志的堅守。道德意志是人們在踐履道德原則、規范的過程中表現出的自覺克服一切困難和障礙的毅力。一定的道德意志是促使一定的品德行為反復出現并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只有在頑強的道德意志的作用下,道德行為才能體現出恒久性。
我軍歷來強調以德治軍,把德育放在培養革命事業接班人的首位,是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關于堅持德育首位的思想,反映了國家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事業對于人才的客觀要求,體現了人才成長的規律,對革命軍人立德成才、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立德才能全面提高素質,成為優秀軍事人才。首先,德是才之“核”。也就是說,德是才的重要內涵,德本身就是才,是作為人格力量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才干和能力。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德性本身所固有的才力屬性及價值。古人崇尚的經世致用之才,就是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之德就是這一人才標準的首要因素。大軍事家孫武也把“智、信、仁、勇、嚴”之武德作為衡量“將者孰能”的最重要素質。吳起有“愛兵如子”的德性,所以士卒樂于聽命、獻身;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更是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共產主義道德于一身的曠世英才,他們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風范,是其治黨、治國、治軍的雄才大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論和實踐都說明,人格就是力量,德性就是才干。其次,德是才之帥。德體現了個人服務社會的方向,才體現了個人服務社會的本領,德居于首要的、核心的地位。古人說,“德者,才之帥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用國家和軍隊建需要的人才標準來衡量德才的重要性,可以說,無才無德是“廢品”,有德無才是“次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只有“德厚而才豐”才是“合格品”。現實生活中就常有這樣的現象:一個沒有德性的人,其知識越多、才能越大,對社會和人民的危害也是越大;一個德性不好的人,即使再有才干,也很難為社會所接納。再次,德是成才的精神動力。一個人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具有崇高的追求,才會產生成才的強烈欲望,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中華崛起而刻苦讀書,矢志奮斗,成為創建共和國的一代偉人。
在新的歷史時期,革命軍人只有牢固樹立實現軍隊現代化的宏偉理想和強軍興軍的遠大目標,才能激發起強烈而持久的成才熱情,把投軍報國之志變為刻苦學習的強軍之行,努力使自己成為國家和軍人現代化軍隊建設的有用之才。新時期,爭做“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人人都是主角,個個都要踐行。如果說“四有”是新一代革命軍人的“標準像”,那么每名官兵都應該拿起畫筆繪好不同風格的“自畫像”。如果說“四有”是官兵成長的“大目標”,那么每個人都應該設計好自己的“路線圖”。只有把“四有”的標準建立起來,把自己的差距查清楚,把踐行的途徑理順暢,才能做到深刻領會、高度認同、自覺踐行。□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