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柳佳
探尋童年的秘密!
編輯|柳佳

推薦書目:《0~12歲,給孩子一個好性格》
推薦理由
童年經歷對孩子的一生影響至大。父母如果不理解孩子的世界,不僅無法正確引導孩子,而且可能隨時傷害孩子的心靈。而要修復童年時期的創傷極其困難,有些創傷幾乎是不可治愈的。這本書,正帶領我們去探尋童年的秘密。
精彩書摘
該書的前半部分是心理學家葛氏夫婦總結自己30年的心理治療經驗,以“孩子的內心獨白”,真切而生動地述說了孩子的痛苦和歡樂,促使父母主動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去感受孩子最本真的需求。
做被寵壞的孩子的獨白
我可喜歡我的父母寵我啦。我要什么,他們都會笑著給我。這似乎使我們個個都高興。為了使我高興和滿足,父母常常會放棄自己的許多享受。我有時候覺得,只要父母寵我慣我,我就高興。他們嬌慣我時,我就知道他們真的愛我。可有時候,他們并不答應我的要求。比如說,如果我想晚一點睡覺,或想跟朋友在外面待到天黑,他們就不同意,生怕我會出什么事。這時候,我會滿臉堆笑地央求他們答應;如果不行,我就噘著嘴生氣;如果還沒用,我就開始哭鬧或跺腳。
他們不順著我的時候,我感覺糟透了,就好像自己根本不存在一樣。我開始擔心,如果自己繼續這樣下去,父母就不會再愛我了。可是,我已經習慣了我行我素,習慣了讓父母犧牲他們自己的一切來使我高興,快樂和幸福。
我知道,他們為了滿足我,也會很累。這時,我就難過,空虛會爬進我的心里,而且好長一段時間都會賴著不走。父母難過時,我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他們的憂傷會鉆進我的心里……
這段獨白會讓人深深體會到被寵壞的孩子的真實的心理狀態:常常對生活,對大人尤其是父母的態度感到焦慮。如果這些焦慮持續較長,孩子甚至會變得消沉或絕望起來。
類似這樣的獨白在書中有很多,而這樣的獨白總會在一瞬間將父母帶入到孩子的內心,同理心也自然經由父母自己的感受真正地發生。
該書的后半部分收錄了32個真實典型的案例,幫助中國家長反思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系,治療自己的童年創傷,同時有效避免將錯誤的教育模式沿襲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被比較傷害的海濤
海濤的父母根據一些出色的教育理念和謹慎原則教養孩子,給孩子設定了很高的標準。他們沒學會用溫柔的贊揚方式或鼓勵方式來表達他們心底對孩子的摯愛。極度繁忙的工作,以及急于把那些教育和精神原則灌輸到孩子的心靈與思想中的迫切心情,使他們不曾溫柔對待孩子。有時候,10歲的海濤,會挑釁地跟媽媽說:“媽媽,你總是跟我說,隔壁鄰居家的孩子比我好,那你怎么不去領養他們,做他們的媽媽,干嗎來當我媽媽呢?”
現在的海濤長大了。他喜歡接受挑戰,擔當大量的工作,很多人都欽佩他那迷人而勇于面對挑戰的個性。內心深處,他仍舊是一個小男孩,不能真正與人輕松相處,不能真正輕松應對生活的嚴峻考驗。
在典型的案例描述中,諸如此類的傷害比比皆是,并且一代又一代地復制。父母從所讀的案例故事中很容易看到自己的童年,看清自己遭受的傷害。這也意味著找到了一把打開自己童年秘密之門的鑰匙。正如作者所說,而童年的陰影一旦被看到,就像陽光照進來,陰影就不存在了。一代復一代的傷害才有了終結的可能。這32個典型案例就是這樣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