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萍
【內容摘要】寫作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教學的成功與否一定程度上體現在一個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如今各個學校的語文作文教學更多是體現在高考作文這個層面上,其直接導致高中生長期處于被迫應付寫作的狀態,嚴重削減了學生的寫作趣味性和創新性。本文試圖通過微寫作教學的探索,分析微寫作教學的重要意義,并通過考察語文學科中微寫作教學的現狀,為高中語文學科的習作教學開辟一條新的思路。
【關鍵詞】記敘文 微寫作 寫作教學 高中語文
記敘文運用各種表達方式形成了形式多樣、結構嚴謹的文風,主要以敘述和描寫為主,兼有抒情和議論。記敘文圍繞學生的真情實感靈活組織篇幅,既可以是一句話的微型小說,也可以是多達幾百萬字的長篇宏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記敘文寫作卻陷入了“怪圈”:老師們不斷要求學生多寫作文,卻不太喜歡教作文;學生們明白寫作的重要性,卻不敢甚至畏懼寫作文。在學生中間甚至還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高中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最怕寫作文。著實叫人啼笑皆非。所以如何才能有效激發學生表達欲望,引導學生愛上寫作,這應該需要每個語文教學工作者不斷摸索。
一、當前高中記敘文寫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中生的思想和思維已經進入了相對獨立和成熟的階段,他們對世界早有著自己的見解。但因為我們的作文訓練環境、內容、評價標準都不允許他們自由不羈,他們很少將自己的價值觀傾訴在高中習作。最近一項權威部門調查顯示,目前有超過85%的學者在關心中學作文教學現狀,但卻只有7.4%的學者對記敘文的教學情況有所關注。
1.脫離真實生活
一般在我們對寫作的基本停留在對特定題材下的教學模式,而很少真正把視野投向教室外的廣闊空間和學生平日的日常生活;寫作的教學過程也被窄化為“教師命題、學生動筆寫作、教師批改、講評”這種單向的模式;寫作過程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轉化為學生在兩節課之內的動筆用,甚至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寫作就是正確語法下的閉門造車,是課堂上、考卷里的文字活動,而寫作前期投入工作諸如學生對生活體驗、觀察思考、閱讀積累則無關緊要。這些往往導致學生對真實的生活無動于衷,其直接反映到高中生作文出現缺乏源頭活水、內容較為空洞、所引用材料流于簡單枯燥等問題。
2.忽略記敘文寫作訓練
江蘇省高考語文閱卷總負責人何永康教授多次強調高中生要多寫記敘文,作文的教與學要貼近生活,關注現實。但是每年閱卷發現仍有大量華而不實的議論文批量產出。對此,何教授認為這樣的作文屬于那種教師好教、學生好套,只要記住一些典型事例、背一些名言警句、應付一篇高考作文不費吹灰之力。
3.內容重復雷同
近幾年的高考卷,考話題作文的比較多,相當比重同學選擇寫議論性散文。但令人費解的是學生平時積累的典故素材不盡相同。
4.功利化教學
一線教師早就發現這樣的事實: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作文本里立意膚淺、空洞無物、言辭寡味、感情失真;可是在他們的日記本、小紙條、QQ空間或個人博客等地方,他們寫的文字卻可謂語言精妙、表達老練、感情率真!
二、高中微寫作教學的實施策略
1.培養微寫作興趣
興趣第一導師,對于文字駕馭能力在800字的標準對于學生來說是負擔,如果長篇大論對于學生來僅只是假大空,那么我們可不可以鼓勵學生微寫作呢?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令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進入公眾的視野,與之衍生的“微寫作”隨之廣泛微寫作是社會生活中最常見的寫作樣式之一,微寫作以明顯的交際特征成為了一種日常化的、最接地氣的寫作樣式。
2.利用新媒體手段
近幾年,移動終端等新媒介迅速進入大眾的生活。眾多媒介不斷向我們傳播各種形式的文字符號和視覺符號,它們對我們的寫作過程產生深刻的變革。在新媒介的全面覆蓋下,寫作主體的思維得以發散,寫作活動的交互性、即時性為寫作內容和形式的變幻提供了某種可能。
3.加強人文關懷,貼近生活
學生沒有寫作欲望,說到底是教育者不尊重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成長規律,只是專橫獨斷地要求學生按規定辦事的結果。葉圣陶先生曾有言:“寫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脫離生活,寫作就無從談起。”新課標向來倡導學生人文關懷、人文素質、創新意識的培養,這可為記敘文微寫作教學提供了極其有利的契機。
綜上所述,把微寫作引入高中語文課堂,是一種全新的體驗。通過對微寫作的訓練和現有的教學條件相結合嗎,從而建立一種富有時代氣息和生命力的、兼顧科學性和人文性的作文教學模式,可以給高中語文的作文教學注入新動力,給廣大語文教師提供一種全新角度的寫作教學思路,同時給一直懼怕作文的學生以較小的作文壓力和較低的門檻,讓他們隨著新鮮的作文體驗和成功的作文經驗逐漸擺脫對作文的厭惡,并由此掌握寫作的基本技能,達到相應的教學要求和人才培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