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靖文
文言文仿寫,最近幾年成為語文教育教學所關注的一個方面。尤其是網絡上甚囂塵上被大力推崇的所謂用文言文寫作而成為“高考滿分作文”“中考滿分作文”的那些文章,從寫作的角度來講,這些用文言文或者古白話文寫作的考生,一旦成功必然折桂,但折戟沉沙的也是大有人在。因此在寫作教學中,語文老師們會經常告誡那些喜歡“推陳出新”的學生們,在作文中要謹慎,不可冒風險孤注一擲,用文言文或者古白話文進行寫作。從寫作的角度來講,任何寫作都離不開借鑒,只有借鑒,才有創新。相比而言,初中學生的生活閱歷有待于豐富,思想見識有待于深刻,遣詞造句有待于完善。因此,他們更需要從前人的優秀作品中汲取營養,從周圍的事物中獲得啟發,培養出自己的擁有“創新”特質的作文來。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寫作訓練和寫作教學時,可以嘗試讓學生進行文言文仿寫訓練。
一、在結構形式上進行文言仿寫訓練
初中階段各年級教材所選用的文言文一般來講都是歷經歲月淘洗之后的名篇美文。葉圣陶先生說:“課文本身就是例子”,從這個角度來講,那些文言佳作完全可以成為學生運用語言進行寫作、創作的絕佳范文。能夠選入初中學生所使用的教材,那些詩文不管是立意、構思、取材、剪材、用典、謀篇、布局、遣詞、造句,還是敘事、寫景、記人、抒情、析理、言物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從文章寫作的角度來說,古代詩文作家遺留下來的那些流傳千古的名作特別重視文章的意境、結構和語言,因此,我們就要通過文言文的學習,向那些古代名家學習,學習他們的行文、語言、構思、立意、布局,學習他們的敘事、寫景、記人、抒情、析理、言物,最終讓我們所學成為對自己文學修養和寫作能力的最佳助推器。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讓學生進行模仿與借鑒。最為常見的一個角度是在結構形式上進行仿寫。如在教授《愛蓮說》一文時,我們便常常讓學生模仿《愛蓮說》一文的結構形式,讓學生嘗試寫作《愛×說》。在寫作過程中,又要求學生按照《愛蓮說》一文的語句形式,逐句在語言上進行模仿,以達到對《愛蓮說》一文的熟悉,進而能夠體會到作者周敦頤既不消極避世,又決不同流合污,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在教授劉禹錫《陋室銘》一文后,我們也可以讓學生模仿《陋室銘》一文的結構形式,仿寫《××銘》,在出示其他人仿寫的《××銘》之后,即可要求學生從自己所理解的角度出發,去進行仿寫。在理解文章“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的基礎上,能夠通過自己的仿寫表達對某種事物的態度與情感。
二、在文言語句運用方面進行仿寫訓練
初中學生對文言文與古詩詞的學習與誦讀,重在繼承、吸收和發展古代文化遺產,中學生如果讀不懂文言文,就無法了解祖國的歷史與發展,那所謂的繼承、吸收和發展也就無從談起。實事求是地講,中國文化的底蘊始于古代文學,而古代文學的載體便是文言文,我們的先人用文言文記載了我國古代文化遺產。在初中各科教材中隨處可見文言詞匯,其中尤以語文課本中出現的最多,當然,這也是我們通過學習必須要掌握的。如今,很多文言詞匯、語法、典故、成語還活躍在我們的日常話語當中,如何讓這些文言詞匯、語法、典故、成語為學生所掌握,便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部分。同時也是文言仿寫訓練需要做的一部分。我們在對初中學生進行授課時,要有針對性地向學生進行類似的訓練,以使學生會運用文言詞匯、語法、典故、成語。如某位同學最近心思不在學習上,學習退步明顯,作為老師發現這個情況后,可以告訴他“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跑馬,易放難收”。再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等,都可以嘗試讓學生運用在平時的寫作與言談話語中。初中階段的各冊教材中所選入的文言文和古詩詞,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家名篇,無論思想內容、情感表達、哲理滲透,還是藝術技巧、語言形式都具有明顯的典范性和代表性,這些名篇佳作在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文化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長期讓學生嘗試運用到日常的話語和寫作當中對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氣質高雅的人、有內涵的人大有裨益。
三、在整篇文章上嘗試文言仿寫訓練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針對文言短文讓學生在結構形式、語言運用等方面進行全文仿寫訓練,以促進學生熟練掌握語言,學會模仿和借鑒文言佳作的行文結構。如可以對周敦頤《愛蓮說》一文進行全文仿寫,可以對白居易《荔枝圖序》進行全文仿寫,還可以對諸葛亮名文《出師表》進行全文仿寫。另外,利用詞牌知識對學生教授詞的創作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模仿李清照的《如夢令》進行仿作,也可以讓學生模仿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進行仿寫訓練。總之,在對學生進行文言文仿寫訓練過程中完全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全文寫作,以促進學生寫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