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飛
不管是數據中心還是CDN,層不出窮的新技術和新應用模式倒逼之下,大范圍的結構性調整已經迫在眉睫。
有分析數據稱,在未來8~10年,每個人所產生的數據流量預計是目前的1000倍。看看目前被炒得火熱的VR/AR、無人機,或是正在進入普通家庭的4K電視,無疑都在印證著該預言的實現。
在這些新技術和新應用模式層出不窮的局面下,原有的基礎設施能力也必然要相應地與之匹配。云計算當仁不讓地擔負起了匹配重任。然而,上云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這是因為在云時代里,用戶的很多痛點確實能夠通過云來解決,但實際的情況卻復雜得多,尤其對于大中型企業及政府服務機構來說。
是私有云、公有云還是混合云?如果是上私有云,那是自建數據中心還是采用托管(Hosting)模式?數據中心是自己運維還是外包運營?目前主流的5種云計算部署模式,絕大多數的大型機構很可能全都擁有,這使得“混合IT”或是“融合架構”的概念也隨著云計算的主流化而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認知和接納。而如此“混搭”,其原因與用戶在云時代的痛點直接相關。我們來聽聽世紀互聯CEO張振清博士的觀點。
Q:你覺得用戶在云時代的痛點在哪兒?
Q:對多數用戶來講,現在是身處一個混搭的環境,其自己內部的云肯定是要跟公有云混搭在一起的。在新的云計算時代,企業用戶的痛點集中在:預算逐年下降,希望有性價比更高的解決方案。而這些用戶的痛點,是需要用到公有云的優勢去化解的,這些能力包括計算資源的彈性伸縮、靈活調度、低成本運營,以及安全性方面的考慮。
目前許多用戶對于計算資源的可彈性以及云的安全性問題有著迫切的需求,“混合IT”可以為客戶提供一個公有云與私有云混搭的環境,通過公有云的能力去幫其解決痛點。
Q:如何理解“混合IT”?
A:對于“混合IT”,不同的客戶要的也不一樣,但基本的共性一是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混搭,二是在于私有云搭建、部署及運維等方面的不同選擇組合。其核心在于以客戶為中心的混搭定制。如果用戶自搭私有云,那要么是你自己花錢建數據中心,這個投入很大,基本都要10億元以上的投資,一般企業都不會自建,而是會選擇與世紀互聯這類的基礎設施供應商合作,我們提供的服務是在傳統的機房和帶寬上面的基礎設施層再延伸了一層,包括服務器、存儲等設備的租賃和運維,也就是托管模式。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兩房合一”,機房和庫房合一。
Q:中國目前的云計算生態稱得上是一個開放共贏的良性生態系統嗎?
A:現在的中國云計算生態像戰國時代,很多家群雄爭霸,各家有各自立場和策略,也都有著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比如世紀互聯選擇站在客戶立場上的“云中立”策略,這一選擇也和我們與微軟、IBM等等多家重量級外國云服務商建立了緊密合作伙伴關系有關。
Q:最近一段時間,許多云計算服務商都在提“第三代CDN”,這和以前的CDN有何不同?
A:CDN的發展經歷了從最開始單純的圖片加速,到后來的圖片加下載,現在主要是視頻的普及,包括點播和各種秀場直播非常火,基本上是人人都可以做視頻的主播,這個用戶群是非常大,再加上使用的頻率增加了,而且以后還會有VR/AR,以及4K電視等等大流量的應用。這類應用所提出的解決方案跟傳統的CDN是非常不一樣的,也就由此將其定義為第三代的CDN平臺。
CDN本身就是個云,現在大家說的云CDN就是云計算公司來做的業務,因為其特性非常符合云計算的一些特點,比如說隨需隨取,像水電一樣,彈性拓展。可以說,這部分業務的收入在最近一年間經歷了爆發式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