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兔文化是我國動物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兔文化的內涵和兔的意象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豐富擴展。兔子從最初的寫實形象變成生殖崇拜的對象,并逐步與崇月文化相融合,其文化內涵不斷衍生擴展。關于兔子的典故詩歌記載也豐富了兔文化內涵。
關鍵詞:兔文化;內涵演變;生殖崇拜;神話形象;詩歌形象
兔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豐富的組成部分。無論是有關兔子的神話傳說、成語典故,或者是有關兔的詩歌描寫都數不勝數。兔子從野生動物走入人類的文化生活當中,并走上神壇,成為先民的崇拜對象。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兔文化所包含的內涵在不斷發生變化。
1 以自然寫實為主的兔文化
我國兔文化來源已久。建子龍、任戰軍[1](2014)指出:“我國是世界上使用兔形玉器最早國家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以兔為題材雕刻成的玉器。”出土文物中的兔子造型或臥或立,有的是祭祀所用器具,有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配飾,造型多古樸可愛。各朝代的兔形玉器文物中,兔形象隨著雕刻技術和審美觀念不斷發生變化。但是無論是簡單古樸的造型還是后期工整端麗的兔形象,都是寫實性的兔子,反映了先民認識世界時最樸素的思維方式。
寫實的兔形象除了在玉器、陶器等生活用具中出現之外,在繪畫作品中也常有其身影。漢代多處壁畫,如山東宋山小石祠東壁畫像,嘉祥武氏祠漢石畫像等,都出現了兔的形象。在其他著名繪畫作品,如北宋崔白《雙喜圖》、明代張路《蒼鷹逐兔圖》、清代沈銓《雪中游兔圖》以及近代繪畫大師齊白石《雙兔圖》等,都對兔子外形柔弱優美的姿態加以細致描繪。
2 作為生殖崇拜的兔文化
原始社會對兔子的刻畫和崇拜起源于生殖崇拜。兔子是自然界中生殖能力極強的物種。遠古時期的人類族群生產力低下,人口數目和勞動力質量成為一個部落能否持續發展的重要評判內容。東漢班固在《爾雅》中記載:“兔子曰娩”。出于對繁衍后代的強烈需求,兔子憑借其強大的繁衍能力成為了先民眼中生殖的代表。
對兔子的生殖崇拜文化至今保留在民間習俗之中。人們在布置洞房時所貼的窗花上多有蛇盤兔、鷹抓兔等形象,就是暗喻男女之間陰陽結合,并祈盼女性能多子多孫。巴婁[2](2011)在介紹苗族兔文化中也提到,因為兔子繁殖能力強,故而苗族民間多選擇兔年娶媳婦、修房子,以求多子多孫、興旺發達。苗族村民制作的各類飾品中也多有兔子的形象。
3 走上神壇的兔文化
兔子走上神壇則是受到崇月文化的影響。崇月文化是我國古代中一種影響深厚且綿延已久的文化類型。月亮代表了先人對人口繁衍的追求和長生不老的期冀,這和先人對兔子崇拜的內容正好相符。
漢代道家興盛,養生修煉、追求長生不老是社會的主要思想潮流。道家認為月亮上藏有長生不老的藥,而兔子自然就承擔了搗藥的職責。“玉兔搗藥”這一形象在文物資料中也經常出現。傅玄在《擬天問》中更是直接寫出“月中何有,玉兔搗藥”。民間傳有“白兔壽千歲”的說法,也就是由此而來。宋書《符瑞志》記載“王昔德盛則赤兔現,王者敬耋則白兔現”,白色的兔子變成為了祥瑞的征兆。
兔文化與崇月文化的融合還體現與“嫦娥奔月”故事的結合中。嫦娥奔月神話中并未提到玉兔這一形象,而后期的神話故事中玉兔卻一直成為嫦娥身邊的寵物。嫦娥奔月與玉兔搗藥都與月亮有關,在坊間故事流傳中,兩個故事便逐漸合二為一了。
4 詩歌典籍中兔文化
與兔有關的詩歌典籍最早可追溯到《詩經》。《詩經·小雅·瓠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詩經·小雅·巧言》:“躍躍毚兔,遇犬獲之。”這表明兔子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成為人們飲食生活的一部分。此外,《戰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等,都刻畫了“狡兔”形象。李貴生[3](2010)指出,“狡”本意是迅疾,“狡兔”指的是跳躍迅疾的兔子。較為著名的描寫兔子的句子當屬《木蘭辭》中名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古人早期對兔子的刻畫主要以對其自然屬性刻畫為主,并沒有突出其象征意義。
在后期文學創作中,兔形象在經過藝術家們的提煉加工后,成為高度抽象概括的文學兔形象。《古怨歌》:“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后以白兔喻棄婦。白居易《中秋月》“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以兔喻月亮。蘇拯《狡兔行》:“秋來無骨肥,鷹犬遍原野。草中三穴無處藏,何況平田無穴者。”詩人借兔子表達對貧苦的底層人民的同情。以兔為主題的詩歌在歷史中不計其數,韓愈《毛穎傳》、梅堯臣《永叔白兔》、秦觀《放兔行》、趙孟頫《兔》等等文學大家都曾借兔抒情。兔意象成為詩歌中一個重要的內容。
5 兔文化內涵演變脈絡
兔文化的演變發展主要沿著兩個方向進行。
一是延續著早期的寫實文化,著重對兔的自然屬性進行刻畫。兔子性格溫順,外表形象可愛以及兔子善于奔跑等生理屬性,都是文學創作中描繪的內容。在玉器、陶器以及繪畫作品,兔子多是以其自然形象出現。而詩歌戲曲等文學作品中,藝術創作者們大多借由兔子的外形或者習性等,托物言志,抒發內心感受。
另一個方向則是沿著神話傳說發展。兔子或以搗藥形象出現,或成為月亮的代表,與嫦娥相伴。兔成為人類生殖崇拜的對象,代表了吉祥如意,寄托著人們對繁衍生殖的期盼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神的形象。這一類的兔文化在今日的民俗文化中占有較大成分。
兔文化的內涵是在歷史發展中不斷變化的,它受到當時文化思想潮流的影響,融入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發展趨勢。而兔文化的內涵并不局限與歷史,它是現代社會中依舊存在的文化內容,并將伴隨時代發展不斷延伸。
6 結語
兔文化融入在我們數千年文化之中,是不可替代的一部分。盡管在今日的兔文化中,信仰的成分已經逐步減少,但是兔子作為一種美好的象征,并憑借其可愛乖巧的造型,依舊在人們的生活娛樂中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 建子龍,任戰軍,高玉琪.中國古代兔文化[J].中國兔業,2014(3)
[2] 巴婁.苗族的兔文化[J].理論與當代,2011(1)
[3]李貴生.也說“狡兔”[J].語文學刊,2010(3)
作者簡介
廖靜(1991-),女,壯族廣西柳州柳江縣,研究生,中國語言文學,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中心。